读俞敏洪的《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有感

我是很喜欢俞敏洪的,大学时看了他的很多视频,俞敏洪,马云,史玉柱俨然是青年时代的人生导师。俞敏洪的人生像是一个中国梦,我们从中看到了我们自己,从农村出来,也不算聪明,高考三次上了北大,然后创业新东方,有的只有坚持,在同学心目中最没有出息的人,最后成了屌丝逆袭的典范,成了同学中最成功的人,你我的心中何尝不怀有这样的梦想。

这本书是写俞敏洪亲述新东方创业发展之路,没有什么高大上的套路,全部都是场景还原,总结经验教训,用俞敏洪的话说就是把故事掰开了,揉碎了,坦诚地与大家讲述曾经遇到的问题。掰开的不但是故事,他也在书中掰开了自己,剖析自己优缺点,讲述性格的影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真切切的人,看到的全是坦诚。另外也看到俞敏洪文笔的幽默,有些场景让我会心一笑,讲到反差处还会开怀大笑,你怎能不喜欢一个幽默的人呢。看完全书,你就会理解为何书名叫做《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既使一个乐观的人,一个幽默的人,一个纯良的人也曾走在人生低谷,过着人生起伏,创业不易,且行且珍惜。


读俞敏洪的《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有感


京东方创业史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一个是俞敏洪开创时期,自己单打独斗,以活下来为主,发展顺利时邀请同学徐小平,王强等一起创业,进入合伙人阶段,后续随着体量壮大,要进入集团正规发展,上市阶段,这一段最为痛苦,不断和同学争吵,妥协,《中国合伙人》这部电影就是拍摄的这一阶段,徐小平的剧本,美化了自己,丑化了俞敏洪,但俞敏洪从不计较,既使如现在,在俞敏洪的嘴里你都看得到他对同学徐小平,王强的敬重,从内心来说我始终觉得俞敏洪是一个宽厚,善良和谦虚的人。

书中很多细节都体现了俞敏洪的"大道",例如请学生去吃夜宵,增加他们的信任。一个班招生的时候只有20人,但是等到结束时变成了40人,因为那20人不断把自己同宿舍的同学带来插班听课,我们允许插班免费听课。因为俞敏洪想明白了背后的本质是要以最低的代价获得最可靠的客户。另外当有一件事情你不能做的时候,一定要找几个人同时帮你做。除非你相信自己已经给了这个人足够的利益,并且这些利益能保证他一辈子都愿意跟你一起干。当然,俞敏洪的坚持也一如既往的运用到了创业上,死磕精神永垂不朽,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申请办学许可证,当时的政策办下来很难,俞发挥死磕精神,每过一两个星期,就去和办事员聊天,到后来就很熟了,过了半年左右,教育局看到俞的诚意,也调研培训机构一点问题也没有,于是把条件放宽了下办了培训证,真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最后,新东方从来没有启动过竞业禁止协议,尽管不少人出去了,干的事情跟新东方存在竞争关系,但俞敏洪依然允许他们出去,依然抱着鼓励的态度。因为俞敏洪觉得这是对一个人生命的承认,对一个人自由意志的承认,而自由意志和奋斗精神一直是其信奉的核心价值观。个人的自由以及个人的探索是大于一切利益的,而俞敏洪的“大道”,很多都体现了利益之上的追求。

俞敏洪患肺结核住院一年左右时间,狂读了二三百本书,书中的思想成为了他以后开创事业和做人的基石。如果你是以诚恳的,让人信任的态度来做事情,跟人打交道,那么就会不断的赢得别人的信任,别人也愿意不断的把机会交给你,你成长的机会,收获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多。经营一家企业也是一样,最重要的就是抓准核心,把事情做对。比如教育培训,核心就是教学质量,抓住了这个核心,再来考虑用什么样的模式才能把这个核心放大。核心一定是在前的,模式一定是在后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事情做好,只要你把事情做对了,好的结果自然会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