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創始人雷軍:回想10年曆程感慨萬千,談10年來的總結與思考

在小米十週歲生日之際,小米CEO雷軍帶領小米高管團隊再次重走小米創業路:

從中關村保福寺橋的銀谷大廈起步,到望京的卷石天地,再到清河的五彩城,最後到小米自己建的小米科技園。

雷軍在他的微博中寫到:回想十年曆程,感慨萬千。十年前,我們十來個人,就在中關村銀谷大廈一個很小的辦公室,一起喝了碗小米粥,就開始創業。當時沒有任何硬件研發和製造經驗,居然敢說“要做最好的手機,賣一半的價錢,推動智能手機在全球普及”,居然還有那麼多人相信並願意一起幹,這真是一個不可思議的開始。

雷軍,男,漢族,中國大陸著名天使投資人。2019年3月,以96億美元財富排名2019年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第143位。

今天,@蘇海波看職場 把雷軍的分享整理出來,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更加認識“小米”,和了解“小米”。

小米創始人雷軍:回想10年曆程感慨萬千,談10年來的總結與思考

小米是一群老年人的二次“創業”

歡迎各位到小米做客,我覺得小米跟大家一樣,是一個非常非常年輕的公司。我們成立在2010年4月6日,就在銀谷大廈的一個小房間裡創辦的。我先給大家講一下我們的發展歷程。

在銀谷大廈的807,一個不大的辦公室裡,第一天到了10來個人,大家一起喝了一碗小米粥,這個小米粥是黎萬強的父親早上4、5點鐘起來熬了幾個小時,說祝我們小米公司未來一帆風順。有人問我,你們為什麼叫小米?

我說,小米屬於五穀雜糧,營養價值好,容易養活人。我們希望小米有旺盛的生命力,所以就辦了這家公司。

小米創始人雷軍:回想10年曆程感慨萬千,談10年來的總結與思考

我看到有人批評我說是“富二代”創業。但是我真想跟大家說,小米在四年前創辦的時候,是把自己作為一個百分之百的小公司來辦的,辦公室面積很小,也是反覆說服大家忘掉過去光輝的前景。

而且第一天就跟大家講,90%的公司都會死的,創業公司能活下來的只有10%。我們一定一定要吸取第二次創業的魔咒,一般成功者第二次創業的時候,風險比第一次創業更高。

為什麼呢?因為以前你成功的經驗會變成你再創業的障礙,而且以前辦的公司越成功,原來花錢的方式、做事情的方式都會形成套路,它往往還沒有第一次創業的人具備更強的風險意識和運作能力。

還有一點,第二次創業的人往往覺得自己很能幹。在組團隊、做事情的時候可能沒有找那麼多能幹的人,選擇業務方向的時候也會同時幹很多事情。

所以,在四年前,我們是抱著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想法來辦這個公司。我跟他們說,如果我們遇到困難,而且我們一定會遇到困難,我對大家的請求只有一條,就是陪我一起幹四年時間就可以。如果我們四年幹不起來就關門算了。

我說,我們也屬於老年人創業,大家時間都有限。我們一起全身心的按一家真正的創業公司幹四年,我們雖死無憾。

所以我們在初期的時候就要求六天工作,每天12個小時。當然,這個標準可能跟很離譜的創業公司比起來有差距,但是我們是老年創業,要強調可持續發展。

小米最了不起的是集聚“人才”

我認為小米乾的第一件最了不起的事情是什麼呢?是我們不惜一切代價匯聚了在各個領域裡面超一流的人才。

我找的第一位創始人是林斌,當時他是谷歌研究院的副院長,他管安卓在中國的推廣和應用,所以我就第一個說服林斌一起幹。第二個說服的是黎萬強,他是我金山的老同事,他離開金山以後,他是設計師,想去開一個影樓,我說你先把這個事幹完以後再去開。我跟他說打算創業,他說他可以,我問他,你知道我要幹什麼?他說,我要做手機。

因為他知道我是一個手機發燒友,我的包裡經常放十幾部手機。

周光平博士1995年在美國加入摩托羅拉參與研發,1999年回國建立了摩托在中國的研發中心。洪鋒在美國谷歌幹了三年,他做的最成功的就是3D街景,這是他牽頭利用20%的業餘時間創建的,後來回到了中國谷歌。

黃江吉是香港人。王川創辦的第一間公司叫雷石,在卡拉OK系統裡面佔據了很大一部分。劉德是原來在北京科技大學設計系做系主任,後來到美國做設計,我跟他講我要做手機以後,他飛到中國跟我談了三次,選擇了加入小米跟我一起幹。

小米創始人雷軍:回想10年曆程感慨萬千,談10年來的總結與思考

小米初創團隊合影

所以,大家基本上看到我們是一個項目組,每個人管一個模塊。然後這個團隊的組合平均年齡到今天已經45歲了,從軟件、硬件、互聯網,到老中青結合,更重要的是土洋結合,有五位在美國工作和生活平均15年,有三位是我們中關村土生土長的創業者。

我是認為當我們需要某個人的時候,我們在說服一個人的時候所下的功夫可能是海量的。我曾經記得我找一個人的時候,一個星期我跟他談了五次,每次10個小時,當然這個人最後我放棄了,我覺得他沒有創業精神,其實我們前前後後談了15次。

所以,很多人說我們找不到人。其實跟我抱怨你們找不到人的時候,我只問一句,你們每天有多少時間在找人?

至少在小米創辦初期,我每天都跟大家談到凌晨兩點,從早上九、十點鐘開始,我百分之百的精力在招人。我把所有可能的人列成名單,我是一個一個親自給每一個工程師打電話,約他出來一起聊一聊。其實剛開始很難,他們不相信我能做得成。

所以,我們花了五、六個月的時間招人,直到2010年10月份,我們的人才組齊了。小米今天匯聚了一大幫的精英,就是因為我們在招人上下的功夫比較大。

小米的成功因素是抓住“颱風口”

當然,我覺得小米做到今天,除了我們找了一幫優秀的人,我覺得最最重要的成功因素是我們站在一個非常好的市場時間點,就是我講的颱風口。這個成功99%的原因是因為颱風口。

當然,沒有那重要的1%,沒有團隊、沒有執行力也是做不到的,但是外因很重要很重要。

我在40歲以前一直相信勤奮加努力足夠了,覺得自己聰明,又很勤奮。因為大家都在創業,我是認為把握好大勢是成功的關鍵,叫順勢而為。

因為有時候是你想的不對,剛開始的成績不好,你會給自己找一堆理由,你會認為是團隊不能幹,是各種各樣的原因。其實你應該回來再想一想,是不是方向有問題,是不是那個時間點不對。

有時候做早了不見得是對的,其實判斷大方向是容易的,但是,做早了的話不一定對。

今天回想一下幹什麼事情好像一半以上的機會都很容易成功,就是那個時間點到了。移動互聯網的黃金時間點應該在2009年、2010年。長城會是08年成立的,最早的一幫拓荒者,更早的是從04年做的,種了5年地,颱風來的時候,不知道把自己吹到哪去了。

所以,找準時間點很重要,我認為小米創辦的時間點剛剛好。我們內部也反覆商量說要是再早個半年、一年可能更好,但是我認為我們已經是95分的時間點,如果你比小米再晚一兩年進入這個市場,其實機會也不大了,成功的困難會提高很多。

第二個很重要的機會,就是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得到了社會各界對我們的支持。其實很重要,包括股東。因為沒有這些資源你是做不起來的,其實這個過程就是拼資源的過程,哪怕它幫了你,之後貢獻不大了,但是你不能說第六個饅頭吃飽了,前五個饅頭就不重要。

其實我認為創業就是每個階段完成階段性的任務,它對事業有幫助,所以小米每次辦活動的時候我們都邀請所有的股東參加。除此之外,在過程中,也更離不開國家政策對企業的扶持和幫助。

除此之外,我們也很榮幸的得到了一些我們想都不能想到的榮譽。比如說我們被評為“全球最具創新力公司50強”中的第三名,還有被評為“全球50家最聰明的公司”之一。

小米的核心創新是“鐵人三項”

我認為小米的核心創新在哪呢?創業環境風雲變幻,我們選了一條最難的路,就是同時做軟件、硬件、互聯網,包括電子商務,我們選了一個全集成的道路,這個路的確比較難。我們要求在這四個方向上都能做到一定的水準,所以我們管這種模式叫“鐵人三項”

我跟人家說我們是互聯網公司,人家說我們是手機公司。後來我說我不在乎我是什麼是公司了,我是小米公司,小米公司代表鐵人三項。再後來,我看同行基本接受了我的觀點,基本都在談鐵人三項。

在今天的競爭力,如果只是硬件做得好不夠,只是軟件做得好也不夠,你需要在幾個能力上達到一定的水準。

小米跟用戶的關係是“魚水情”

小米做的事情得到了很多用戶的喜歡,市場上還有一種觀點覺得小米很高調。實際上我想跟大家說,我們在創辦的前一年半,沒有見過任何記者、沒有寫過任何文章、沒有任何市場部門,我們全力以赴在做產品,而且我們做完UI的第一版,第一個星期只有一百個人用。

我當時就想說我們不靠雷軍的知名度,不靠砸廣告能不能做得起來。第一個星期一百個人,第二個星期兩百個人,每個星期翻一番,在發佈小米手機的時候,全球已經有三十幾萬月活躍用戶正在使用了。

所以,我想反饋的是砸錢有時候反而是障礙,會阻礙你把產品做得更好。

我們在做的過程中,因為我們只有一百個客戶,所以我們對這一百個客戶非常在意。現在這中間很多人都是我的朋友,都在我的米聊上包括微博好友,有什麼問題經常跟我一起聊一聊。

我們跟用戶的關係就成了“魚水情”。我們發佈小米一代的時候,他們用小米粒粘了一個手機模型,這是我收到的他們送給我最具紀念意義的禮品。

所以,我覺得我們為用戶做得還不夠,用戶給我們的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因此,在這一點上我們提倡和用戶交朋友,和用戶心連心。

在這點上,KPI跟這個是背離的,因為在投資者的壓力下,考慮的都是日活躍和月活躍,但是日活躍多了以後,用戶口碑一定很差。

所以,我們有時候為了目標很容易用做加法的方式實現,就是所謂的運營,只要是自啟動的,只要是常駐的,這個在PC上問題不嚴重,在手機上的問題是這樣做它會耗電、耗流量、佔內存。

最終,你們會發現安卓手機的硬件都比iPhone的硬件能力強很多,電池容量要大很多,為什麼?就是因為很多的東西在後臺,1G內存現在用起來都很勉強。

我記得安卓第一代出來的時候應該是256兆內存,現在大家都在做2G、3G內存,可能消費者在批評我們的硬件,大家有沒有想過

我們生態的KPI扭曲有多嚴重。

所以,後來我們小米推薦做了Push通道,統一Push,你不需要常駐了,你通過小米的服務免費抵達你的用戶,你不需要再佔內存和後臺,這就是小米為什麼要推Push,主要是改善手機體驗包括省內存。

小米最核心創業經驗有“三條”

小米創業經驗最核心的其實是三條。第一條叫互聯網思想,第二條叫兩個目標,第三條叫三個堅持。

我先講互聯網思想。互聯網思想七字訣,很多人都知道,我在很多場合也講過。七字訣的核心是口碑,所以我在很多場合問過大家,什麼樣的東西有口碑?這個絕對是我發明的,什麼東西有口碑?

好的東西一定有口碑嗎?不好的東西肯定有口碑,有負面口碑。便宜的東西有口碑嗎?又好又便宜的東西有口碑嗎?其實我想告訴大家,有口碑的根源是超過預期。

比如說海底撈,在很偏僻的地方,然後裝修又很一般。你去到那樣的餐館,你就沒有五星級的要求,但是你進去以後,你發現每個事情都比你想象的好,所以大家都成了海底撈的粉絲。

甚至在機場我還看到了一本書《海底撈你學不會》,我還真的仔細學了學,我覺得最難學的其實就是價值觀,就是你做每件事情要超預期,那麼怎麼超預期呢?專注,少乾點事情,少幹事情才有可能幹好,你乾的事情越多你越幹不好。

一個平常的手機公司一年做50—100款手機,老闆都沒用過,這個產品就賣了,你覺得做得好嗎?做得好是跟你花的心血有關的。

我做電視,我發現每個電視公司一年都是50款、100款電視,你們知道這個電視的模具就好幾百萬人民幣,弄一大堆型號導致老百姓記不住、庫存量很大、維修備件很複雜、一大堆人不停乾重復工作,我說我們為什麼不做一款電視,賣它個兩三年時間呢?

為什麼我們要不停的迭代、不停的換呢?這個成本很高的,我就希望他們少乾點事情。所以,第一個詞叫專注。

第二個詞叫極致,把每件事情做到你能做的極限,就是不要給自己留退路。不要假定別人會對你仁慈,整個互聯網是贏家公司的,打仗之前先砍自己三刀,你一定不怕死,在互聯網上你就是要幹到極致。

比如說移動電源,我有耐心不停的迭代,每個我覺得不好的地方我都會改,只要用戶反饋。所以我想跟大家說,把產品做好了,消費者是看得見的,所以你得幹到極致,把每個東西做到最好。

我們出了紅米Note,5.5寸屏,8核,3200毫安時電池,其實可以用三天,我對外講是用兩天,這個799元。如果大家都能把產品摳得這麼細、體驗弄得這麼好、價錢弄得這麼便宜,我相信中國會產生一大批世界品牌的中國公司。

還有動作得快、改進速度得快、迭代得快,互聯網是十倍數,移動互聯網是百倍數。

大家看看微信,微信是在短短的兩三年時間做到四億個月活躍。所以,我們今天面對一個百倍的市場,就像早期的移動互聯網終於跑到08年、09年,這些公司一衝出來,你發現原因在什麼地方呢?就是我們的動作不夠快。

用戶有意見,你改得快也是你有口碑,我們沒有人能保證所有提供的工藝是百分之百好。第一,我們盡了全力,如果我們出錯了,我們願意以最快的速度改進,

互聯網最大的優勢就是不斷迭代,所以,我們對互聯網的理解是口碑至上的。

口碑至上以後,還有幾點是在做小米的過程中我們一步一步梳理的,我覺得你需要把用戶當朋友。用戶不是我們騙錢的工具,我們得把用戶當朋友,有什麼問題經常問問他們,讓他們有參與感,而且藉助今天極其發達的社交和媒體來放大口碑,這就是小米做的全部。

可能大家比較多的看到了我們在社會化媒體放大的過程,忘記了我們把用戶當朋友,一天到晚從零開始拉著用戶來參與,一點點迭代已經滾到幾十萬用戶在開始放大。

所以,在前一年半,我相信在座沒有幾個人知道有個公司叫小米,這就是我們做得比較出色的,其實我們在2011年8月16號的發佈會才開始引起了這個社會的關注。

我們做到30幾萬用戶的時候,已經有20幾個國家的版本在17個國家有發射站,已經擁有了非常高的影響力,這是我們後來的基礎。

兩個目標,第一個目標就是我們做產品的時候做到用戶能夠尖叫,聽到這個東西就想買。第二個環節是大家比較忽略的,買完了以後,這個用戶還是發自內心深處覺得你好,願意變成小米的促銷員。

前段時間我的朋友給我推薦一部相機,索尼A72,我用了以後也成了銷售員,第一個照相質量好,最重要的是它畫質不錯的情況下,它是Wifi一個鍵操作就導入出去,整個過程特別牛。

用完以後,大家說你不會隨便帶相機的,因為手機像素也不錯了,但跟單反和微單的質量還差很遠。現在我每天都帶著相機,人家問我這是什麼相機,我說是索尼A72,所以我就成了它的推銷員。

我們的第三條就是三個堅持,堅持和用戶交朋友、堅持真材實料、堅持創業態度。真材實料就是一分錢、一分貨,我們在這樣的成本下做到最好的質量,鼓勵所有的同行,鼓勵評測、鼓勵用戶拆機,看看我們每個東西是不是真材實料。

因為硬件是個黑盒子,扣上盒子說跟你差不多,差得遠了去了,都是1300萬像素的相機,質量千差萬別,價錢差很多,都是說5寸屏,不同的5寸屏差很多。在可能的情況下,小米品牌都選最貴的,就是這個原則,只選最好的供應商。

這是因為我在辦小米之前,我想了一下,大家都說百年基業,我說我們辦公司雖然知道風險很大,但也想辦百年,有幾家中國公司是辦百年的,同仁堂、張裕葡萄酒。

後來我看了同仁堂的介紹,一看就嚇住了,同仁堂有340多年曆史,你們知道經歷了幾個朝代,經過了幾場戰爭?你要想,340年間至少有幾千家藥店吧,他們家的藥店是怎麼活下來的?

是因為他們家的老祖宗講了一句話,說品位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什麼意思?真材實料不偷懶。這樣340年能堅持下來嗎?為什麼只有他們家堅持下來了?他們老祖宗還講了第二句,你是怎麼做的沒有人知道,但是你內心是知道的。

因為你堅持這麼做,消費者才能理解,為什麼看起來一樣配置的東西,其實小米的成本會貴很多,我們是用了一系列的模式創新來控制我們零售價。

所以,我們基本不投廣告,直達最終消費者,我們大規模量產,這一系列的手段使我們的最終成本更接近我們的售價,就是我們售價貼近我們的成本,我們的成本很高。所以,真材實料對小米來說是很關鍵的一件事情。

然後堅持創業心態。創業心態就是無論我們是怎麼樣的,我們就是一個小餐館,我們就是一家小公司,我不想幹大家理解的想象中的大公司,我們不是,我們全是自己合夥人挽起袖子自己乾的。

我之所以能把每件事說得很清楚,因為我都參與了,我們要求合夥人自己幹。我們以前講的叫去KPI,去管理層,控制貪婪,這些都是把我們當一個真正的創業公司,就是不要經歷非常複雜的官僚系統,每個人能夠快速反應。

跟大家分享我們內部的辦公流程就是搞個白板上寫完要求,直接拍照米聊群,這是小米最早開始採用的,因為我們是互聯網公司,我們就這麼溝通。反正小米家沒什麼秘密,全是透明的。

以上,就是雷軍分享的內容。

歡迎關注@蘇海波看職場看更多職場精彩#小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