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的各地名稱由來!

尖草坪:

原來是太原城北面的荒地,多生野草,據說叫菅草,既草菅人命的的那個菅草,由於是生僻字,人們誤傳成尖草,所以就管這一帶為尖草坪,太鋼70年前開發此地建設工廠,宿舍,漸漸繁榮起來。

萬柏林 :

得名於閻錫山的墳墓,他在太原時就想死後埋在那裡,他小名萬喜子,所以有個萬字,他字柏川,所以有柏字,因為帝王墳墓叫陵,聖人的叫林,官員的叫墓,百姓的叫墳,而他自認為是山西在關公之後的又一個聖人,所以有個林字,合起來就是萬柏林,基本跟柏樹沒有太大的關係,當然墳地肯定有松柏的。

杏花嶺 :

原先是明朝太原城內晉王王府的私家花園,載有大量杏樹且地勢較高,故得名杏花嶺。日軍佔領太原後,砍伐所有杏樹,開闢成空地作為操場練兵,解放後,利用原先操場修建成杏花嶺體育場,現在已成為住宅區。

開化寺 :

它的創建年代已不可考。宋紹聖年間(公元1094—1096年)重修,名漢封寺。元大德年間(公元1297—1306年)改稱延壽寺。明正統年間(公元1436—1449年)朱棡孫子朱美堅重修。寺院坐北向南,正面迎著現在的開化寺街。門前建一牌坊,上寫“敕賜開化禪林”六字,所以叫“開化寺”。

校尉營 :

金朝大定(公元1161——1189年)年間,史純以忠顯校尉兼陽曲知縣,做過好事,取得人們的紀念,因此有校尉營一名,校尉營另外是明代晉王府警衛隊即校尉營房駐地,故名。有東校尉營,南校尉營,西校尉營,中校尉

大營盤:

大營盤是因為民國初年閻錫山修建兵營在此(舊址在今武警總隊),故名大營盤。 二營盤是日軍佔領太原期間修建的軍營,後來閻錫山在此駐紮騎兵部隊, 三營盤的原因同二營盤,只是按順序稱呼

黑龍潭:

黑龍潭得名於青龍王廟。此處原先是一片低窪的潮溼之地,城西北的雨水、汙水,大多退積於此。光緒十二年的水患,使這裡變為水鄉澤國。水患之後,積水無法退去,加之後來經年雨水的退積,這裡便成為太原城中最大的積水湖。後來人們給這片積水湖取下了名字,南面的這一片叫做“西澤河”,北面的那一片叫做“黑龍池(後改黑龍攤)”,而將連通兩片之水的狹窄河道,稱之為“黃河套”

柳巷:

相傳明朝皇基的開創者朱元璋,在北伐滅元的戰爭中,揮戈直指元軍的軍事要塞——太原。駐紮太原的元軍,憑藉太原城高池深的地理優勢,以逸待勞,垂死固守。明西征大將軍常遇春,為了解守敵詳情,遂親自化裝成樵夫,混進太原城臥底。不料,事不機密,常遇春的行跡被元軍探子探得 。當他剛剛穿過太原城東門外的橋頭街 ,混進朝曦門時,就被元軍伏兵四面包抄。常大將軍急迫之中,殺開一條血路,拐入城牆根下的一條小巷,鑽進巷北的一個破舊小院。這所殘頹的小院裡,只住著一位年愈花甲的孤寡老婦人柳氏。她的丈夫早年被元兵殘殺,兒子又被元軍抓夫,一去不歸。所以,她恨透了元朝統治者。她見這人被元兵追殺,同情之心油然而生,便把常遇春藏進了後院的柴垛中。追兵闖入院中搜尋,柳氏裝聾作啞,將他們哄走。常大將軍獲救後,深謝老人救命之恩。臨別時,他順手摘下院中樹上的一根柳枝,交給柳氏說:“老媽媽,這裡不久要打仗了。為不使您老再遭戰火,請把它插在街門上,明朝大軍見到柳枝後,便會盡心護。” 不過幾日,明軍果然攻入太原。柳氏眼見戰火即起,唯恐街坊四鄰難逃戰劫,遂走家串戶,告訴眾鄰,各取柳枝插於門首。由於常遇春深清了城中敵情,安排了內應坐探,明軍裡應外合,迅速拿下太原城。攻入城中的明軍士兵,按常大將軍的命令,看到門上插有柳枝的院子,便格外小心保護,秋毫無犯。戰後,眾街坊為了感謝柳氏,也為了紀念太原的光復,便把門首的柳枝,植入門前街畔。這些柳枝便生根、抽技、發芽、吐翠。插入街頭巷尾的柳枝,隨著時光的推移,長成了小柳樹、大柳樹、老柳樹。從春到夏,從夏到秋,這條不起眼的小巷,綠柳成蔭,枝條煙娜,涼爽愜意。於是,一個美麗的街名“柳巷”,來到了太原的大地上。

五龍口:

當地父老相傳,這潭積水早年本是一片窪地,和太原城東部邊山的五條山溝(殷家溝、郝家溝、大棗溝、小棗溝、耙兒溝),脈通絡連,每逢夏秋雨季,雨水和山洪,沿著五條山溝注入窪地,酷似五龍吐水。這樣,年復一年,積少成多,便形成了這潭積水。人們便根據這種自然地理形態,把五條山溝比做五條龍,給這一汪積水的窪地,取名“五龍口”,久而久之,沿演為地名。

旱西關:

太原古城,西有二門。一為阜城門(即旱西門),一為振武門(即水西門)。阜城門地勢較高,汾河漲水,常從振武門流入城內。故稱振武門為水西門,稱阜城門為旱西門。門內稱門,門外稱關,故名旱西關。

教場巷:

南北走向:南起東華門街,北至小東門街。教場巷始名於清朝,是清駐軍“精騎營”的演武場,分大、小教場。大教場現為省軍區宿舍。相傳小教場於清末遷入居民,形成街道,稱教場巷。並將東華門街的一段併入(今15號以南)。解放前一度改名“工程師街”,解放後複名教場巷。經太原市人民委員會一九五五年九月二十日3號文,正式命名。工程師街是清末修築正太、同蒲鐵路時,外籍工程師在教場巷建宅居住。因名為工程師街。

塢城 :

清順治《太原府志》作“烏城”,亦作“鄒城”。《說文中“塢”、“鄒”、“鳥”均發“鳥”音,古同音可假。《後漢書馬援傳》有“繕城郭,起塢候”。注引《字林》:“塢,小障也,一日小城”。據此,塢城最初當為一個有軍事意義堡壘之設施,後住房增多,遂冠城名。

新道街 :東西折南走向:東起上肖牆,西折南至府東街。新道街是清代冀寧道府,從府門前向東、東開闢一條通向臨泉府的新道,故名“新道街”沿用至今。

南華門和南肖牆:朱棡於洪武十一年(1378)來到太原,即在今精營街一帶修築王府“宮城”。“宮城”是一座方形土城,闢四門,東邊的門叫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南為南華門、北為後宰門。

精營街 :

是明晉王朱棡的宮城所在地。這座豪華的宮殿,在清順治三年(1646)焚於大火。雍正、乾隆間在廢墟上修建房舍,駐紮“綠營兵”,在太原的叫“精騎營”,久之,簡稱為“精營”。 清中葉後,始建民宅,形成街道。 有精營中正街(併入五一路),精營西邊街,精營東邊街,精營南橫街,精營中橫街,精營東二道街,精營西二道街

國師街 :

新民2.3.4條都是民國初年得名的,國師街以前叫新民西街,後來有國民師範學校,所以改名國師街,他們也都是民國形成的街道。

寧化府 :

明代為朱棡第五子寧化王朱濟煥府第。得名街巷,清代稱寧化王府,民國稱寧化府、寧化東巷。今稱寧化府正巷、寧化府東巷。

老軍營 :

是原先駐守在太原南門外的守城士兵的軍營,因為後來有了新的軍營(大營盤),所以稱原來的為老軍營

桃園南路西里北一條 :

因為它是桃園南路的西面的巷子裡的北面的第一條小巷子,所以得名。

小五臺:

明代,此處有大士庵,建築古雅,院中有奎星閣,為文人雅士聯詩之地。明尚書王道行告老後,親友請作七夕閣(奎星閣別稱)詩社主人。王以朝廷嘉獎庫銀三萬兩,於奎星閣後建大花園,因園內多桂樹,故名桂子園。後桂子園歸河東府,以桂花別名金粟,改名金粟園。明末金粟園毀於兵禍。清初重修,增祀朱子晦庵。後僧募建文殊、觀音二閣,因稱該地為小五臺。是後,小五臺名於世,漸不知桂子園、金粟園之名。民國年間為警士教練場、運動場。今古蹟無存,故址在小五臺小學校一帶。 1907年10月9日,太原府,小五臺寺廟。

鐘樓街:追溯其街名,得之於古代的鐘樓。說起太原的鐘樓,雖不及鼓樓那樣巍峨雄宏,卻比它玲瓏娟秀。這座早已蹤跡全無的鐘樓,建於明代,明中葉曾在傅山的祖父傅霖的倡導下集資重修。樓分臺基和樓閣兩部分,上部樓閣高三層五丈 ,重簷宏甍 ,椽拱飛揚,十字結頂。樓閣中高懸巨鍾一口,高達丈餘,重千餘斤。每逢清晨報時,聲聞四達遠及十餘里,與鼓樓巨鼓日暮發出的鼓聲,互為珠壁,是為全城士民的計時依託

老鼠窟:

舊址在今鐘樓街老鼠窟元宵店。因其巷狹窄故名老鼠窟。後恆義誠元宵店在此開張就以街巷名老鼠窟俗稱。

寧化府:

明代為朱棡第五子寧化王朱濟煥府第。清代稱寧化王府,民國稱 寧化府、寧化東巷。今稱寧化府。

平陽路:

源於蘇三案,蘇三便是由這條官道押解太原的。平陽路是太茅公路南出太原,終至茅津渡口的一條公路交通要道,途中經過的第一個較大的城市是林汾,因林汾古稱平陽,遂將平陽古稱引做路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