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VS阿里:從戰略、組織到執行,究竟有何異同?

​騰訊VS阿里,是中國互聯網行業永恆的話題。

雙方都既不缺少“粉絲”,又不缺少“敵人”,可謂“譽滿天下,謗滿天下”。

騰訊是”佛系文化“,阿里是”狼性文化“

阿里的“狼性文化”從新員工入職培訓開始:

新員工會給自己起一個“花名”,收到一本名為“百年阿里”的小冊子,然後開始至少一個月的“精神洗禮”。

騰訊VS阿里:從戰略、組織到執行,究竟有何異同?

那些不能全面接受阿里文化的人,可能會視之為“洗腦”,甚至在這個階段就堅持不下去;對阿里文化感到適應的人,則可以如魚得水、在這裡呆上許多年。

在完成新人培訓後,阿里員工還會持續感受到“政委體系”帶來的壓力和動力。

阿里的“政委”權力很大,不但具備傳統企業HR的職能,還能夠監督業務負責人、參與重大決策,是業務部門名副其實的“二把手”。

強大的“政委體系”,使得阿里的全體員工保持著“狼性”的精神狀態和較高的執行效率,被廣泛視為阿里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相比之下,騰訊的企業文化要低調很多。

騰訊是一個非常包容的公司,也有人說騰訊很低調,這跟老闆有關。

和騰訊文化相關聯的,第一個就是總經辦團隊,被稱為“長老會”,由創始人構成,全是男性,總辦團隊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家共同決策的一個團隊,非常平衡。做非常多決策的時候,他們都是在共同討論。並不會說一個人可以決定一件事,這群人決定了這個公司一直以來可以不斷朝前穩健的奔跑。

如果想在騰訊“混日子”,也不是什麼很難的事情。

比起阿里,騰訊的企業文化佛系很多。

騰訊的管理是”聯邦自治“,阿里則是”中央集權“

2018年10月,騰訊進行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組織架構調整,形成了六大事業群:WXG、IEG、PCG、CSIG、CDG、TEG。

騰訊VS阿里:從戰略、組織到執行,究竟有何異同?

從這次組織架構調整,可以看到明顯的“事業群分權”和“論功行賞”的跡象;騰訊的“聯邦自治”管理體系,得到了最鮮明的體現。

業績表現最好的事業群WXG和IEG在組織架構調整中幾乎沒有做大的改變;而業績表現較差的的事業群OMG和MIG則被併入SNG,形成了全新的PCG;各事業群的廣告資源被整合到CDG旗下的AMS(廣告業務線),由公司統一調配......

騰訊的各個事業群,甚至各個事業部/產品團隊/工作室,都具備強烈的自主性。換句話說,騰訊是“諸侯林立”的聯邦,而且每個大諸侯下面還有小諸侯。

“諸侯林立”的聯邦體制,能帶來高效率嗎?

只要有公平的利益分配機制,“聯邦制”也能帶來高效率。以手機遊戲為例,騰訊收到的每一筆收入,在扣除渠道分成之後,一般遵循以下分賬模式:

騰訊VS阿里:從戰略、組織到執行,究竟有何異同?

在整個流程中,研發工作室自負盈虧,多賺錢就意味著有更多資源發獎金、擴張團隊;微信、QQ的流量是無價的,但是都有內部核算機制。

總而言之,通過發達的內部市場,就算旗下部門各自為戰,騰訊仍能達到較高的整體效率。

再看看阿里巴巴,它的組織架構遠比騰訊複雜,調整也更頻繁。

阿里也有“事業群”,但是事業群的獨立性和穩定性都不太高。

在2019年6月的最新組織架構調整之後,我們可以將阿里的業務體系進行如下拆分:

騰訊VS阿里:從戰略、組織到執行,究竟有何異同?

在阿里內部,不存在“獨立王國”,無論職位多高也是一顆螺絲釘

對比一下騰訊和阿里各事業群負責人的履歷,就會發現:騰訊的事業群負責人任期明顯較長,IEG、TEG已經十多年沒有換過負責人,WXG從成立以來就沒有換過負責人;阿里的事業群負責人任期較短,經常輪崗,甚至從外部空降。

騰訊、阿里各事業群負責人的履歷:

騰訊VS阿里:從戰略、組織到執行,究竟有何異同?

阿里的頻繁的輪崗、調整組織架構,會不會導致高管和業務骨幹無所適從?

並沒有,阿里培養人才、吸收外部人才的效率,被公認為互聯網行業最高的。

在阿里體系內,80後高管、業務負責人已經屢見不鮮。準確地說,阿里會“吃下”那些認同它的人才,將其“熔鍊”為重要的螺絲釘;至於那些不認同它的人才,根本不會長期待下去。

騰訊對外是”保守溝通“,阿里則是”強勢溝通“

對於互聯網圈外的廣大群眾而言,企業官方渠道是他們瞭解騰訊、阿里等互聯網巨頭的最重要窗口。

“官方溝通”不僅包括新聞稿發佈會,也包括官方舉辦的活動媒體軟文社交媒體傳播等

騰訊的保守溝通方式:

官方新聞稿發佈比較謹慎;高管極少公開講話或接受採訪;很少面向大眾舉辦活動;在社交媒體上的“黑文”一貫比“軟文”多。

以外界關注度極高的張小龍為例,大部分人只有在每年年初的“微信公開課”上才能一睹風采。

與此相反,阿里將對外溝通變成了一種“核心競爭力”。

作為阿里的“首席代言人”,馬雲不僅是成功企業家,而且是年輕人的導師、資深公益人士;阿里高管頻繁在各種場合宣講阿里的價值觀、戰略。

除了官網,阿里還有專門的新聞網站,提供豐富的圖文、視頻等媒體資源。“阿里系”在各大社交媒體都維持著官方賬號,直接與網民互動,解答或澄清關於公司的疑問。

此外,每年9月,阿里都在杭州舉行盛大的投資者日活動,從馬雲、張勇到各事業群負責人都會現身說法。

騰訊VS阿里:從戰略、組織到執行,究竟有何異同?

在投資者日之前,杭州西湖會迎來“淘寶造物節”;此後,則是持續數日的“雲棲大會”,全面展現阿里雲、AI、2B和創新業務的儲備。

騰訊VS阿里:從戰略、組織到執行,究竟有何異同?

普通人就算報不上名也不必氣餒,因為網上有全程直播,還提供演講PPT、錄音等。這種活動只要參加一次,你不僅會了解阿里,也很容易認同阿里。

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騰訊正在悄然改變“保守溝通”——以馬化騰為首的高管多次接受專訪,面向大眾的活動開始增多,在社交媒體上也不是一味被動挨打。

騰訊可能永遠不會像阿里一樣“強勢公關”,但是它正在更積極地用公關活動維護自己的利益。

騰訊的產品,阿里的運營

任何互聯網公司都面臨著“流量產品運營”的鐵三角關係,必須每項都及格、至少一項做到優秀。

騰訊產品上做到了極致,籠罩著“產品經理”文化——以用戶體驗為導向,尋找最大公約數,在矛盾中實現平衡。

阿里則在運營上做到了極致,運營的魔鬼都在細節,因此產生了效率導向、執行力為王、B端C端兼顧的文化。

所以,騰訊在泛文娛方面遊刃有餘,卻在B端業務困難重重,而阿里正好相反。

騰訊的產品:以用戶體驗為導向,追求最大公約數。

以微信這個產品為例,它在發展之初,為提升用戶體驗,每2-4個月就會進行一次重要的迭代。後期隨著產品的日益成熟,重大迭代會在6-12個月內進行。

微信產品的重要迭代:

騰訊VS阿里:從戰略、組織到執行,究竟有何異同?

在產品迭代過程中,微信犯過錯誤,也走過彎路——“時刻視頻”功能使用者寥寥,“看一看”“搜一搜”功能發展遲緩,小程序也在短暫的衝刺之後面臨瓶頸......

但是,在絕大部分情況下,微信團隊的決策是正確的,他們努力追求十幾億用戶的“最大公約數”。

阿里的運營:效率導向,執行力為王,B端C端並重。

當我們說“阿里擅長運營”時,我們其實在說兩件事情:在C端,阿里善於做市場活動、進行客戶服務;在B端,它善於吸引商家、處理合作伙伴關係。

換句話說,阿里既能讓消費者心甘情願地花錢,又能讓商戶賺到錢,同時還能給自己留下一份。要同時實現以上目標,無異於魔術師在空中玩三個球,一個都不能落地。

由於業務環節太多、細節太重要,阿里必須組建一支思想統一、組織緊密、執行力強的隊伍。

整個“阿里系”都非常擅長市場推廣活動。如果你認為市場活動就是砸錢、沒有技術含量,那就是井底之蛙了。

2019年春節,百度砸了10億紅包卻沒有留住多少用戶;2018年底,銀聯支付猛砸紅包也沒有改變市場格局。而支付寶在2018年的鉅額補貼,卻確實帶來了約1億AAU(年活用戶)的增長;淘寶通過贊助春晚等一系列活動,也成功實現了渠道下沉。

砸錢不難,難的是成本收益核算;補貼必須與其他市場活動構成一個整體。

騰訊的聯營合營,阿里的全面併購

2016年以來,兩巨頭都在對外投資方面一擲千金,但是方式有微妙差別。

騰訊更重視對聯營/合營公司的投資,並且不斷將財務投資轉化為聯營投資,但是很少進行併購;

阿里則更重視全面併購,甚至將許多重要聯營公司並表了。

騰訊、阿里重要聯營合營公司一覽:

騰訊VS阿里:從戰略、組織到執行,究竟有何異同?

2016年以來,騰訊、阿里重大併購活動一覽:

騰訊VS阿里:從戰略、組織到執行,究竟有何異同?

為什麼騰訊喜歡聯營,阿里喜歡併購?

從商業模式上看,騰訊是“流量富餘”者——它通過社交平臺產生鉅額流量,但是社交本身難以變現,有必要將流量導出,對象包括遊戲、也包括合作伙伴的應用。阿里雖然也通過淘寶產生充足的流量,但是電商本身的變現能力更強,所以並沒有將流量導出的衝動。因此,互聯網行業往往稱騰訊為“流量白洞”,阿里為“流量黑洞”。

騰訊傾向於以聯營獲得合作伙伴,然後導出流量、共同賺錢阿里則傾向於以併購將對方消化吸收,實現流量的“自體循環”。

從文化上看,騰訊基於“產品經理文化”建立了“聯邦自治”體制,各個事業群、事業部都是一方諸侯。在鬆散的管理氛圍下,收購與聯營有什麼本質區別呢?只要把自己的任務完成好,騰訊管理層大概沒有興趣介入子公司或聯營公司的日常工作。

阿里則基於“運營文化”建立了“中央集權”體制,不存在真正的“山頭”,整個公司的思想行動高度統一。在這種情況下,收購和聯營的區別就很大了。怎麼保證一項新業務在思想上與阿里看齊、在組織上與阿里融合?當然是全面並表。


在一千個創業者眼中,有一千種成功的定義。有人更重視完全的獨立自主,即便接受巨頭的投資,也要保持最終決策權;有人更希望成為大家庭的一部分,在“更大的蛋糕”上享有一塊奶油。

天才的創意者、辛勞的產品經理和文藝範兒的創作者,會更欣賞騰訊的模式;儉樸的實幹家、堅韌的運營人員和精細化的管理者,會更欣賞阿里的風格。當一部分人對騰訊的“沒有管理”“沒有文化”感到不屑時,另一部分人卻認為這是最極致的管理、最寬容的文化;當一部分人認為阿里在“洗腦”“給員工巨大壓力”時,另一部分人卻產生了蓬勃的活力和歸屬感。

兩個世界的碰撞可能永遠不會結束,而新世界的火花,就在這永無休止的碰撞中產生。

...

資料來源:國金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騰訊VS阿里專題研究2019》,由伯馬遇編輯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