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古村 600年的歷史古老的門樓仍保留至今 鶴藪(sǒu)古村

鶴藪古村位於大鵬新區南澳辦事處西涌社區,它南臨西涌海灘,北靠七娘山。古村距離西涌海灘僅有900餘米的距離,古老的門樓仍保留至今。鶴藪村村名原無書面記載,按當地方言(客家話)稱為"鶴diu"村。"diu"為"巢、窩"之意,形容眾多飛禽聚集在此棲息定居。解放後,曾登記為"鶴鬥",後又改為"鶴藪",沿用至今。

深圳古村 600年的歷史古老的門樓仍保留至今 鶴藪(sǒu)古村

深圳古村 600年的歷史古老的門樓仍保留至今 鶴藪(sǒu)古村

鶴藪古村 村記

深圳古村 600年的歷史古老的門樓仍保留至今 鶴藪(sǒu)古村

左為協天宮 右為古村舊時的小學

據鶴藪居民小組中協天宮內碑刻記載,劉氏先祖於洪武元年定居此地,至今已有逾600年的歷史。據介紹,古村落坐西北朝東南,建築大致分為三個時期,由東至西依次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傳統建築、九十年代初的平頂建築、近年興建的小洋樓。一條寬約4米的水泥路將古村落分為新舊兩部分,新居民小組(即鶴藪二區)位於古村落西南方向,建築延續了原有的佈局,除了部分移居港澳及海外的居民外,大部分遷居到此。古村落佈局規整,由13條橫向街道和3條縱向街道貫穿整個村落,周邊有一環村水系(西邊水渠現已乾涸),形成了“山林——村落——環村水系——田地”的格局。“古村落佔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老屋約320間。”鶴藪居民小組長劉煥金說,當地居民世世代代居住在這裡,共有劉、徐、陳、袁等12個姓氏,如今古村落內只有幾戶人家居住,鶴藪二區現有戶籍人口約380人。

深圳古村 600年的歷史古老的門樓仍保留至今 鶴藪(sǒu)古村

鶴藪古村落牆體大多以土、石為材料,少數以花崗石為牆基,部分外牆被描畫出磚的紋理質感。東邊大巷有兩座保存較好的四合院,是舊時富裕人家的屋舍,四合院簷下有牡丹、蘭花、喜鵲等彩畫和木雕裝飾。

深圳古村 600年的歷史古老的門樓仍保留至今 鶴藪(sǒu)古村

鶴藪古村落的東北面是協天宮,據相關歷史記載,協天宮於明萬曆年間修建,宮內有碑刻村記,原來擺放在此的光緒9年的老石碑,現已存放至深圳博物館。協天宮旁邊有一鶴藪小學,於1951年興建。據當地居民介紹,鶴藪古村落很重視文化教育,協天宮曾作為鶴藪小學的勞作室。

“現在逢年過節,當地居民就會到協天宮祭祀先祖。”劉煥金告訴記者,協天宮前的古榕樹迄今已有300年的歷史。記者看到,榕樹盤根錯節,枝繁葉茂,古老蒼勁中透著勃勃生機,更有趣的是,它的底部看上去像一匹半蹲的高大駿馬。

遠眺鶴藪古村落,眼前是一片濃郁的嶺南建築,灰瓦白牆掩映在青山綠樹中,秀麗中透著古韻。身處其中,徜徉於古村巷道,所及之處皆是斑駁痕跡,說不清的幽靜與滄桑。

深圳古村 600年的歷史古老的門樓仍保留至今 鶴藪(sǒu)古村

賽龍舟是南澳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我國南方很流行,它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會末期。現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賽龍舟將成為2010年廣州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南澳有著悠久的龍舟文化傳統,過去,這是一項趣味盎然的民間鄉土風俗文化活動;現在,隨著時代的演變,划龍舟成為南澳全民健身運動的“嘉年華”。“

傳說,很久以前,西岸沒有河流,只有一條又小又髒的水溝。一天,有個打魚人在水溝裡網住了一條小蛇。這條小蛇十分奇特,尾部有九片閃耀的鱗片。當漁人把手觸向鱗片時,蛇眼裡閃著乞求的光芒,十分可憐。漁人頓生惻隱之心,撫了一下它的鱗片,就把它放回了水溝。誰知那九片鱗忽然落了,小蛇長身而舞,化為一條小龍。原來,它是一條上天的神龍,因觸犯了天條,受玉皇大帝處罰,變成這模樣,它的尾巴上被加了九把鎖─就是小蛇尾上的九片閃耀的鱗。玉皇曾言:“這鎖要打開,除非得到人的陽氣。”剛才漁人無意中竟打開了小龍身上的千年枷鎖。小龍為了感謝漁人,在水溝裡不停地翻動,並從口裡不停的噴出水來,灌注在小水溝裡。慢慢地,小水溝變成了大河(也就是現在的西岸河),河水為西岸帶來了五穀豐登。為了紀念這條神龍,人們把沿河的村子稱為龍頭寨,上龍首等村。在神龍昇天這一天,也就是端午節舉行賽龍舟,以示慶賀。

深圳古村 600年的歷史古老的門樓仍保留至今 鶴藪(sǒu)古村

“ 舞草龍”又稱“舞火龍”,是南澳漁民極具特色的風俗。舞草龍主要分為“扎龍”、“舞龍”和“送龍”三個部分。

南澳“舞草龍”是南澳漁民在長期海上生活、習作中形成的以娛神、娛人為內容,以舞草龍拜祭為載體,含有歷史、民俗、藝術等諸多文化內容的傳統民間文化活動。對研究南澳漁民的生產、生活歷史情況,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此外,“舞草龍”是深圳漁民文化的精髓之一,它集中體現了漁民文化的思想、信仰,它還是南澳漁民凝聚民心、對外交流和民俗傳承的重要舞臺,所以它還具有一定的文化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其最大特色是當天上山割草,當天扎龍、當天舞龍、當天化龍,所有程序都是在一天之內全部完成的,這是區別於任何一個地方舞龍的頗具特色的一種民間舞蹈。

草龍是用山上劍草捆紮而成。年初二上午把劍草和淨草割回來曬乾,下午用繩子把草紮成每節約1米長的龍身,並用帶有叉的木棍牢牢撐住龍身。整條草龍由龍頭、龍珠、龍身和龍尾所組成。

晚上,把紮好的草龍搬到天后廟門前小廣場上,開始舞龍。舞龍者按步行進,龍珠動,龍頭跟著動。舞龍頭擎向右,龍尾就擺向左,火龍逶迤曲折地前進。火龍所到之處,家家點燃紅燭,奉上生果、水酒,燃放爆竹和紙寶。此時,整個漁村一片歡騰,一派節日喜慶景象。

最後,舞草龍隊伍來到海邊,舉行“化龍”儀式。先舉龍向西北方拜三拜,然後把龍頭放上,龍尾放下堆在一起。接著燒紙寶蠟燭及龍衣,最後點燃草龍,並燃放爆竹。全村男女老少都來送龍,圍觀群眾站在海提上,一時間,鞭炮、鑼鼓齊鳴,火光沖天,場景蔚為壯觀。

深圳古村 600年的歷史古老的門樓仍保留至今 鶴藪(sǒu)古村

盆菜宴,由於參與的人數多,場面宏大壯觀,身處其中的參與者,很容易被現場隆重熱烈的氛圍所吸引。親情,友情,熱情....——也許這正是盆菜宴傳統文化魅力的體現吧!

廣東盆菜宴的流行,有一個動人的愛國故事。話說南宋瑞宗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元兵揮師南下,直逼南宋行宮。宋末皇帝炳南逃,由福建海路倉惶出走。同年12月,他們抵達惠州的甲子門(今陸豐市甲子港),再乘船推進至今香港新界元朗屏山鄉「鄧氏宗祠」,肚飢求食,鄉人慌忙拿出飯菜來招呼飢寒交迫的宋炳帝和宋軍。然而茫茫雨夜,難找到食物,於是各家各戶就把殘菜剩飯拿了出來。有的是燉夠火候的蘿蔔角,有的是吃剩的大塊肥豬肉,有的是煮上剛採收回來的生蠔、蜆蛤肉,有的馬上宰殺雞鴨,蒸煮後拿來,全部倒在軍飲面盆裡。芋頭扣肉、香菇牛腩、豬皮黃芽菜等十數種菜餚彙集一起,一盆盆百家菜,竟然香氣四溢,讓飢腸轆轆的宋軍飽餐一頓。宋炳帝疲軍飢兵大讚美味,這就是今日盆菜之由來。

鶴藪古村民間慶元旦、慶元宵、婚慶、賀壽等盛大場面也少不了它的身影。

交通:龍崗區 南澳街道西涌社區鶴藪一區301號;公交:乘地鐵龍崗線至荷坳站——轉乘833路公交車至南澳街道辦——轉乘M232小巴至鶴藪村下

喜歡的朋友們請給個贊點一下 關注,歡迎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