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陵:一個被忽略的帝王貴胄流放之地

流放,也稱為流刑,是古代一種將罪犯發配到偏遠地區的刑罰。流刑起源很早,在原始氏族社會就已出現,秦漢時代逐漸形成體制,到了隋唐正式確立為五刑(即笞、杖、徒、流、死)之一,自此流放成為一種所謂

“不忍刑殺,流之遠方”較死刑仁慈的刑罰出現在我國古代刑罰史上。直到清末,歷經了幾千年的流刑才被廢除。

古代,流放按照距離分為三個等級:二千里、 二千五百里、三千里。相較於死刑的乾脆利落一了百了,流放就是讓人“活著受罪”。所以在流放之地的選擇上,不僅要求地處偏遠,還要自然環境惡劣,不宜生活。

房陵:一個被忽略的帝王貴胄流放之地

房陵地圖

我國古代有六大流放地,即鄂西北的房陵(含上庸、鄖鄉、均縣)、西北邊疆地區的河西走廊及河套地區、嶺南地區、海南島三亞、西南黔州及蜀地巴州、東北黑龍江漠河及海林縣寧古塔。在這六大流放地中,房陵是我國年代最早、規模最大、歷史最長、人數最多、品級最高的宮廷帝王皇親特放地。

流放房陵的帝王貴胄

房陵首次大規模流放始於秦代。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長信侯嫪毐與太后是私通之事被人告發,嫪毐恐懼,盜用太后秦王印信發動士兵作亂。相國呂不韋派昌平君、昌文君帶領咸陽士卒平亂,雙方戰於咸陽。結果嫪毐大敗,被捕,與其黨羽車裂於市,夷三族。嫪毐門客共四千餘家皆徒遷於房陵。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嫪毐)車裂以徇,滅其宗。及其舍人,輕者為鬼薪。及奪爵遷蜀四千餘家,家房陵。

嫪毐被誅,功勞最大的呂不韋不但沒有獲得獎賞,反而被嬴政所忌憚。一年後,嬴政免去呂不韋相邦職務,貶他回到自己的封地河南。又過了一年,嬴政賜書呂不韋曰: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呂不韋讀罷,自知難逃一死,於是服毒自殺。

呂不韋死後,嬴政將其家眷門客等一萬餘戶共數萬人遣往房陵。此外,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秦滅代後,將代王也流放房陵。

房陵:一個被忽略的帝王貴胄流放之地

影視劇嫪毐

到了唐朝,房陵迎來了一位品級和名氣都很高的帝王——唐中宗李顯,就是那個被我們稱為“六味地皇丸”的李顯。

李顯作為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在兩位皇兄一死一廢后被立為太子。高宗死後,李顯登基為帝,是為唐中宗。李顯庸弱無能,朝政被母后武則天把持。於是,李顯重用韋后親戚,壯大自己的勢力。他把韋后的父親韋玄貞由普州參軍提拔為豫州刺史,並想要擢升為侍中(宰相職),輔臣裴炎表示不可。李顯大怒道:“我以天下與韋玄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意思是:我把天下給韋玄貞都可以,何況區區一個侍中。

武則天得知後,先是大驚,繼而大怒,心想:此子胳膊肘往外拐,不可重用。於是,繼承皇位才55天的李顯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貶往房陵。

幽禁於房陵的李顯在物質生活上過得還是不錯的,他在房陵築城建宮,過著帝王般的日子。可是精神方面可就受盡了煎熬,武則天當了皇帝后,大肆屠戮李氏宗親子弟,李顯整日擔驚受怕。不僅如此,外面還有打著“匡扶廬陵王”旗號反對武則天的,更是讓李顯惶惶不安。每當有武則天使臣前來,李顯就憂懼異常,甚至一度想自殺。這時,陪伴李顯左右的妃子韋氏表現出了其剛毅、堅韌的一面,她勸慰道:

“禍福倚伏,何常之有?豈失一死,何遽如是也!”意思是:福禍相依,這是沒有道理的,人哪有不死的,何必現在了!此後,李顯與韋氏相依為命,同甘共苦。李顯向韋氏承諾,他日富貴絕不辜負她。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武則天病重,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神武政變,助李顯復位稱帝。二度即位的李顯不忘初心,立刻冊封韋氏為皇后,讓其參入朝政,並大舉提拔韋后親戚,而疏遠張柬之等功臣。當初能共患難的韋氏卻不能共富貴,在權利慾的極度膨脹下,有了做第二個武則天的想法。於是,她夥同女兒安樂公主將李顯毒死了。

房陵:一個被忽略的帝王貴胄流放之地

就這樣,李顯結束了自己悲劇的一生。同時被自己最親的三個女人背叛,併成為她們路上的絆腳石,屬實夠慘的。不過,正是因為李顯傳奇的經歷,為房陵流放史留下了精彩的一筆。

據不完全統計,歷代共有40餘位帝王皇親將相被流放房陵,其中有16位帝王、16名皇親、13名將相及刺史流放房陵,總體來說:丹朱特放房陵開先河,秦代大規模,漢代王侯多,唐代等級高,五代兩宋人物多,明清漸漸式微,歷代流放特殊地。

從“歷史”和“自然環境”分析房陵為何成為帝王流放地

一、歷史原因

房陵歷史悠久,遠古時期就有人類活動,有多處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是人類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相繼發掘出兔子凹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壩樟腦洞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洞穴遺址,羊鼻嶺新石器時代遺址等。尤其是七里河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該遺址總面積達6萬平方米,共布探方74個,發掘面積總計為1864平方米,發現石家河文化房屋遺蹟共21處,石家河文化灰坑18個,石家河文化墓葬24座,葬狗坑1座;三房灣文化灰坑1個,三房灣文化墓葬6座。

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部落)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

皇帝部落並沒有固定的棲居地,而是到處遷徙,在房陵七里河遺址中的三房灣文化遺存中發掘的陶器來看,與炎、皇帝時期的傳說、文獻資料相吻合。

同時,房陵所在的神農架地區也是神農炎帝嘗百草採藥艱苦探險創造醫藥和農耕文明之地。將房陵作為特放地,可使特放的帝王將相經歷磨練,從而體驗先祖創業的艱辛。

房陵:一個被忽略的帝王貴胄流放之地

房縣

二、自然環境

房陵,即現在的房縣,地處鄂西北,隸屬湖北十堰市。房陵東臨歷史名城荊襄,西通川陝,南倚原始森林神農架,北連道教聖地武當山,以“縱橫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得名。房陵被群山環繞,縱橫千里,且山勢險峻,中間的高陵盆地即為房陵,因處我國中部,兼有南北氣候,適宜居住,古有 “聚寶盆地”之美譽。

古代流放房陵之人要麼是帝王皇親,要麼是將相王侯,或者其親信黨羽,這些人並非十惡不赦,朝廷欲處之而後快之人。若將他們放在京城,正所謂“臥床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皇帝又不放心,若殺之又顯殘忍不近人情,甚至引起不必要的麻煩。故此朝廷將這些人流放到離國都並不遙遠且即偏僻又富庶的地方去,而房陵就是理想之地。

畢竟從地理環境來看,房陵進出不便就像一個天然的囚牢,而一旦居住其中,因適宜的自然環境,又像是一個世外桃源。把房陵作為特房地:一、可以阻斷這些曾經位高權重之人與外界之間的聯繫;二、優越的居住環境也能讓他們安心生活下去;三、無論是長安還是洛陽,與房陵之間的距離都不足千里,這樣朝廷能隨時知道特放之人的動態。

房陵:一個被忽略的帝王貴胄流放之地

總結

有此兩點,房陵作為古代王朝皇親貴胄特放之地也不足為怪。用歷史因素讓流放之人感念皇恩之浩蕩,再用自然環境消磨他們的怨氣,讓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