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與“九”的關聯

“陰律隨寒改,陽和應節生。”《中國天文年曆》顯示,來“冬至”,標誌我國迎來“數九寒天”。

冬至這天是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這天,白天開始一天天變長。所以古人認為,“冬至一陽生,是陽動用而陰復於靜也。”即冬至為陰陽交替的時刻,從此陰氣盛極轉衰,陽氣開始萌生,是冬盡春來的標誌。

  冬至過後,我國各地氣候都將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和“數九寒天”了。所謂“數九”,是指從冬至當天算起,九天為一個單位,謂之“九”,過了九個“九”,剛好八十一天,即為“出九”或“完九”。從“一九”數到“九九”,冬寒就變成春暖了。

  為什麼用“九”來計算最寒冷的日子呢?羅澍偉解釋說,古人認為,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九,在數字裡是最大的陽數,不斷地數著一九、二九等,意味著冬日的陰氣逐漸消減,陽氣逐漸回升,累至九次便到頭了。

  也有人認為,從氣象的角度說,大致每九天就會出現一股寒潮,而且往往發生在前一個九最後一兩天;從心理方面談,“九”與“久”諧音,意為冬天漫長,盼望春天早點降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