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腳涼還出汗?

冷暖青春


首先腳涼和出汗並不是矛盾的兩方面,是可以同時出現的,現實中還並不少見。

腳涼和出汗是兩個病機。

腳涼的人常常也伴有手涼,中醫叫“四肢不溫”。西醫認為是四肢未梢微循環差,中醫認為是陽氣不足,不能溫煦四肢,是陽虛體質或患有陽虛的病,常見的是腎陽不足,因為腎陽是諸陽之源。

而出汗恰恰是陽虛的最常見表現。“陽加於陰謂之汗”。當陽氣虧虛或陰虛內熱、亡陽、亡陰均可表現有不同性質的汗出。如:自汗、盜汗、絕汗、戰汗、黃汗等等。判斷汗出的具體病證還要參考除汗出之外的其他症狀。

如有神疲乏力、少氣懶言、畏寒肢冷,又常常不自覺地汗出,是陽氣虧虛,不能固衛肌表,玄府(毛孔)不密,津液外洩所致。


閒雲說中醫食療


腳上汗腺發達,腳涼不涼都會出汗。


天津中醫沈醫生


有一部分人一年四季只有夏天的時候,手腳會熱一些,其餘季節手腳大多時候是冰涼的;還有一部分人更嚴重,一年四季手腳都不熱乎,尤其是寒冷的冬天更甚,必須戴手套出門,根本不能碰涼水。以上這部分常年手腳冰涼的人中,女性又偏多一些,這其中的原因,與月經有一定的關係。不僅如此,有些人一年四季根本不能吃涼的或者冰冷的東西,看著別人夏天吃冰激凌、冰西瓜,喝冷飲也只有羨慕的份兒(提示入伏天儘量避免吃或者喝冰鎮的飲料或事物),只要一沾就會出現胃部絞痛、腹部脹氣、拉肚子、排氣多等表現,這與體內脾胃陽虛有一定的關係。除了脾胃陽虛,人體五臟均可出現陽虛證。


首先了解一下,什麼是陽虛證?

陽虛證是指人體陽氣虧損,其溫養、推動、氣化等功能減退,以畏寒肢冷為主要表現的虛寒證。虛寒證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人體本身的陽氣虧虛了,寒邪表現為相對偏盛,是一種虛證。人體五臟均可出現陽虛證,但更多的是心陽虛、脾陽虛和腎陽虛。

一、 心陽虛

心陽虛證是指心陽虛衰,溫運失司,虛寒內生→→身體多會出現心悸怔忡,胸悶氣短,或心胸疼痛,畏寒肢冷,自汗(就是白天不自主的出汗,活動後會加重),神疲乏力,面色白,或面唇青紫,舌質淡胖或紫暗,苔白滑。一般有心臟病的人,比如說心絞痛、心肌梗死、心律不齊有部分人是屬於陽虛證的。

二、 脾陽虛

脾陽虛證是指脾陽虛衰,失於溫運,陰寒內生→→腹痛綿綿,喜溫喜按,納少,腹脹,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畏寒肢冷,或肢體浮腫,或白帶清稀量多,或小便短少,舌質淡胖或有齒痕,舌苔白滑,脈沉遲無力。一般脾陽虛的人,平時胃部怕冷,肚子怕涼,又容易拉肚子,手腳不熱乎,不能吃涼的、冰的東西,喜歡吃熱的、燙的食物。脾陽虛的人要注意平時儘量避免吃從冰箱裡直接拿出來的食物,以免傷脾陽。

三、 腎陽虛

腎陽虛證是指腎陽虧虛,機體失其溫煦→→腰膝痠軟冷痛,畏寒肢冷,下肢尤甚,面色白或黧黑,神疲乏力;或見性慾冷淡,男子陽痿、滑精、早洩;女子宮寒不孕、白帶清稀量多;或尿頻清長,夜尿多 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一般老年人多見腎陽虛,冷多是腿部發冷,發酸,腰膝關節怕冷嚴重,但是年輕人也要注意自己的身體,儘量不要熬夜,作息要有規律。

有些人天生體質就偏陽虛體質,因此,在日上生活中要更加註意飲食、生活起居等,做到對自己的身體知根知底,才能更好地保護它。


手腳冰涼不容忽視 小心是疾病前兆

手腳冰涼有可能是以下幾種疾病的預兆:

1、 雷諾病或雷諾現象。多發於中青年女性,表現為雙手指(足趾)末端在受涼後出現發白、發涼,然後變紫、變紅,最後又可恢復正常。

2、 多發性大動脈炎。多發於青年女性,可累及多處大中動脈,若發生於下肢,表現為下肢發涼。

3、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多發於中年男性,早期表現為小腿和足部皮膚髮涼,皮色蒼白或青紫,行走時疼痛,酸脹,稍事休息後可以緩解。病情發展則出現患肢皮膚乾燥、肌肉萎縮、疼痛加重,夜間尤為明顯。

4、 手足寒症。多發於女性,由於月經和生育所引起的激素變化會對自主神經系統造成一定影響,從而導致皮下血管收縮和血液流量減少,引發寒症;精神壓力過大、心理過分敏感、平時過度操心、時常心神不安的人也是手足寒症的高發人群。


手腳冰涼,盲目溫補反受害

天氣逐漸轉涼,很多人都會手腳冰涼,即使喝熱水、多穿衣服,也依然暖不起來。這在女性、老人和體弱者中更為常見。人們大多認為手腳冰涼是“寒”造成的,於是選擇吃牛羊肉、辣椒、生薑、桂圓等辛熱之品來溫補。有些人吃完會感到身體熱乎乎的,手腳也不那麼涼了,有些人卻可能適得其反。

中醫認為,手腳冰涼屬“肢厥”範疇。《傷寒論》雲:“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由此可見,肢厥是由於陰陽之氣失去平衡、不能相互貫通,導致陽氣不能正常布達溫煦所致。而肢厥也有寒熱之分,不是所有的手腳冰涼都是陽虛惹的禍,我們要辨證施治,不可盲目溫補。

寒證造成的手腳冰涼是因為人體內寒氣過剩、陽氣衰微,寒氣凝滯於經脈,致使氣血運行受阻,不能達到四肢末端。因此,除了手腳發涼之外,還常常出現惡寒蜷臥、面色蒼白、腹痛下利、嘔吐不渴、舌苔白滑、脈微細等證。防治可用四逆湯溫中散寒。方中生附子是大熱之品,其性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經,溫壯元陽,回陽救逆;乾薑性熱、味辛,入心、脾、胃、肺經,其性守而不走,溫中散寒,助陽通脈;炙甘草既可以益氣補中,治虛寒之本,也能緩和乾薑、附子峻烈的藥性,調和諸藥。


熱厥,即因為邪熱深伏於身體、閉阻陽氣,導致陽氣不能外達四肢而導致的手足逆冷。除了手足冰冷,還常常會感到喜冷飲而惡熱,伴煩渴口乾、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燥,脈洪大有力。通常發熱在前,手足厥冷在後;厥為標,熱為本,也就是真熱在裡,隔寒於外的真熱假寒證。此時,應使用白虎湯清裡透熱。方中石膏性大寒,味辛、甘,擅長清熱,以制陽明內盛之熱,並能止渴除煩;知母性寒,味苦,質潤,能助石膏以清熱生津;粳米、炙甘草和中益胃,並可防止石膏和知母的大寒之性傷身,諸藥配伍,便能幫助患者清熱、除煩,生津止渴,邪熱內盛所導致的四肢逆冷就會自然解除。


【枸杞水、紅棗水、當歸水】 女士手腳冰涼,中醫說是體寒,即身體裡有寒氣。這個寒氣有內寒和外寒。內寒的話,指身體裡的體寒體虛,陽氣不夠就會產生內寒。這種情況喝枸杞、紅棗、當歸水,確實可以起到祛寒的作用。但還有一些是外寒引起的,比方說不注意穿衣保暖,手腳有點發涼,這種人身體裡不一定有內寒,而可能是熱性體質,只是因為手腳暴露在外面比較冰涼,這時候喝這些茶就不太合適了。

【藥材泡腳】 很多女性手腳冰涼也是由於氣血不足、陽氣不足,泡腳也是改善氣血不足的方法之一。可以放一些藥材在裡面,如當歸、生薑放進去有溫通散寒的作用。泡腳我們講究的是微微出汗,不會像蒸桑拿出那麼多汗。

【艾灸】 也可以改善人體手腳冰冷的情況。可以選擇艾灸腹部、關元、氣海這些穴位。


手腳冰涼如何調理?一款粥就行

具體方法是:取肉桂4克,山楂30克,粳米50克,紅糖適量。先將肉桂水煎20分鐘,與山楂、粳米同時入鍋煮成粥加糖即可食用。每日1劑,趁熱服食(不食肉桂)。

方中肉桂溫中散寒,能擴張血管,使血液循環旺盛,疏通血脈;山楂活血化瘀,促進氣血流通。兩者配合相得益彰,對由腎陽虛弱引起的手腳冰涼、脾胃虛弱等症狀效果較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