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為啥七下西洋?有什麼目的?

風雲榜首1


傳說是尋找建文帝,但是如果展開世界地圖,再綜合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原因應該比較清楚了。

當時明朝下西洋的時候是成祖時代,剛剛派遣大將藍玉消滅北元,但是蒙古曾經橫跨歐亞,由四大汗國組成,雖然消滅了北元,但蒙古的影響依然很大,而且北元去國號之後又由權臣鬼力赤建立韃靼,在歐亞大陸也還有很多蒙古人建立的小國和依附於蒙古的國家,為了在消滅北元和蒙古殘餘勢力的影響,向天下和原本跟隨蒙古的各個附屬國宣告大明朝已經取代了元朝,並尋找更多盟友聯合對抗防禦蒙古殘餘,於是明朝政府建造了一支強大的舉世罕見的艦隊直下南洋群島,開始了七下西洋的遠征。

雖然藍玉北伐是在朱元璋時候,但是間隔時間不長,後來蒙古分裂成韃靼和瓦剌,給明朝仍然造成很大威脅,明朝下西洋實質上應該可以算是外交戰,意義大致相當於漢朝派遣張騫出西域尋找大月氏結盟對抗匈奴。


穿越時空的任意門


鄭和下西洋是明朝永樂三年(1405)首次出航,到末次出航宣德八年(1433)共七次出使西洋。他一共走訪了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了東非、紅海。

他的船隊是世界航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海上探險。對我國和世界都有很大歷史意義和比較深遠的影響。

它推動我國古代航海事業達到頂峰,在世界古代航海史上也屬於規模大,、技術先進、航海範圍廣大,是世界航海事業發展的里程碑。

鄭和的船隊也促進海上貿易擴大,帶動了中外經濟的發展。他把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等,換回外國的香料、藥材、珠寶鑽石等等,帶動了中外各國的經濟發展。

文化方面也是加強了中外文化交流,促進了文化的繁榮昌盛。

還融合了東南亞和南洋地區,給他們帶去了開發南洋先進的生產技術。為華僑開發南洋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在國外建立起中國的威信。

另外,還有民間傳言,說是朱棣為了尋找失終的建文帝,才派鄭和七次下西洋的

無論如何,鄭和下西洋是人類航海史的壯舉,也樹立了中國和平友好的形象。


愛好變成事業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一直是人們爭論的對象,即使是在現在的史學界也依舊爭論不休,官方的說法是鄭和七次下西洋是為了宣揚大明國威,但鄭和每次下西洋需要耗費眾多白銀,耗費眾多人力物力打造戰船,只是為了宣揚大明國威嗎?所以我認為,朱棣堅定的支持鄭和七次下西洋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找朱允炆。

總所周知,朱棣不是通過正規途徑當上皇帝的,朱棣是篡位當上的皇帝。朱允炆上臺後,他看到了自己的叔叔們在邊疆各個手握軍政大權,很是不放心,所以他上臺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撤藩。朱允炆撤藩也知道先從小藩王著手,於是他一邊著手把七八個小藩王撤除,一邊穩著最大的藩王燕王朱棣。但朱棣心裡跟明鏡一樣的,他不用想就知道自己這個侄兒心裡想的啥,所以一直養兵備戰,等朱允炆的撤藩令一到,朱棣打著清君側的口號,帶領大軍從北京南下,直取南京。

文質彬彬的朱允炆當然不是他四叔的對手,朱允炆在戰場上大敗,朱棣帶領大軍攻破南京城,城破的時候朱允炆在皇宮中放了一把火,大火燒了好幾天。朱棣進城後,不管怎麼找都找不到自己的侄兒,於是隨便找了一個屍骨,說這是朱允炆,然後摟著屍骨大哭,說侄兒啊,何必如此呢,讓大家都相信朱允炆在大火中去世了,但只有朱棣自己心裡清楚,朱允炆他跑了。

即使朱棣登基後,朱棣也一直不放心,一直擔心朱允炆會在某一天突然蹦出來,幹掉自己,重新登基。朱棣登基後就一直秘密尋找,但國內找遍了依舊找不到,所以朱棣就讓鄭和七次下西洋,去外國尋找朱允炆,最終找到沒找到,誰也不知道。


歷史歷來有趣


鄭和七下西洋的真正目的在歷史上很有爭議,眾說紛紜。但是集中起來,普遍的看法只有三個。

一個是去偏遠地區宣揚大明國威,第二就是加強和建立與其他國家的外交聯繫,發展貿易。

最後一個說法就是明成祖在追尋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

明成祖朱棣繼位以後,大力發展國家經濟。為了標榜自己的歷史功勳和宣揚大明的國力強盛,廣納人才修編了永樂大典。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更是花了鉅款,上百搜巨船,加上人力物資,還有船上運載的珠寶器物,價值連城。

下了血本的明成祖,也的確見到了成效,很多國家紛紛對明稱臣納貢,外交也得到發展,勢力成功伸向了東南亞地區。

達到了弘揚國威的目的。明朝是天下最強之國的“君主華夷”心理得到了很大滿足。

還有一點就是加強對外貿易,當時明朝因為編纂《永樂大典》,國家剛剛穩定不久,又支付了大筆船隊的費用,所以財政有所緊張。

鄭和下西洋也是在尋找商機,和鄰國建立穩定的貿易關係。

後來,根據歷史記載估算,鄭和七次遠航帶給大明的貿易籌入應該有三十萬兩黃金,千萬兩白銀,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明王朝當時的財政赤字。

眾所周知,明成祖的皇位不是朱元璋給的,而是從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裡搶過來的。

“靖難之役”以後,朱棣並沒有找到朱允炆的屍體,建文帝下落不明。當時社會流傳一個說法就是建文帝沒有死,而是逃到了海外。

明成祖內心十分憂慮,所以派自己的心腹鄭和去海外追尋建文帝的蹤跡。

《鄭和傳》中就曾明確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其蹤。”這個說法流傳甚廣,但是鄭和並沒有查出建文帝的下落。

明成祖派遣鄭和七下西洋,應該是三個目的都包括,既是為了宣揚國威,發展貿易,也有追尋建文帝的可能。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明成祖的這一行動的確是給後世留下了很深的影響,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件世界性的創舉。


小七古董先生


鄭和七下西洋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呢?流傳早而廣的說法是:鄭和下西洋為了尋找建文帝的蹤跡。但我認為這種說法欠妥,鄭和原來只不過是宮廷裡的一個太監,他在下西洋之前不是什麼探險家,外交家,也不是將軍,明成祖為什麼會派遣一個皇宮裡的太監率領龐大的艦隊呢?他歷盡艱險,屢下西洋到底是為了什麼呢?對於這個問題歷來各家各執其詞、莫衷一是。

鄭和下西洋是一種國家行為,鄭和船隊是一支強大的戰略力量.明政府派遣鄭和船隊下西洋顯然是從當時國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志)和國家需要出發.鄭和下西洋的使命和功績概括起來,主要包括4個方面:

 1、推行和平外交,穩定東南亞國際秩序

鄭和下西洋前,中國周邊的國際環境動盪,主要表現在東南亞地區各國相互猜疑,互相爭奪.當時東南亞兩個最大的國家爪哇、暹羅對外擴張,欺壓周邊一些國家,威脅滿剌加、蘇門答剌、占城、真臘,甚至在三佛齊,還有殺害明朝使臣的,攔截向中國朝貢的使團;再一個海盜猖獗,橫行東南亞、南亞海上,十分囂張,海上交通線得不到安全保障.這些不穩定的因素,一方面直接影響中國南部的安全,一方面極大影響了明朝的國際形象,不利於明朝的穩定和發展.在這種形勢下,明朝皇帝採取了“內安華夏,外撫四夷,一視同仁,共享太平”和平的外交政策.派遣鄭和率領船隊下西洋通過各種手段,調解和緩和各國之間矛盾,維護海上交通安全,從而把中國的穩定與發展同周邊聯繫起來,試圖建立一個長期穩定的國際環境,提高明王朝的國際威望.所以從明朝派遣鄭和的使命可以看出是實現和平的使命.

鄭和下西洋調解矛盾,平息衝突,消除隔閡,有利於周邊的穩定,維護了東南亞、南亞地區穩定和海上安全,提高了明朝的聲望.所以,可以看出鄭和的船隊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但不是用於侵略擴張,而是用於實現和平目的.在當時國際環境條件下,陳祖義幾千人,阿烈苦奈兒上萬人,沒有強大軍事實力做後盾,是難以實現和平的.

李約瑟評價:東方的航海家中國人從容溫順,不記前仇,慷慨大方,從不威脅他人的生存,雖然有恩人自居;他們全副武裝,卻從不征服異族,也不建立要塞.

2、震懾倭寇,牽制蒙元勢力,維護國家安全

當時,威脅明朝安全的主要來自兩個方向:東部海上的倭寇,北方的蒙元殘餘勢力和西北的帖木兒帝國.中國倭寇最早出現在元朝末年,日本國內發生內戰,部分武士和浪人為了生存便到中國沿海搶劫,到明初朱元璋時期,非常猖獗.當時明朝剛剛建立,國內還不穩定,所以集中精力安內,國防上採取被動的防禦戰略,在沿海省份設立衛所,在北方修長城和派兵屯邊.

朱棣時期,陸海兩方面對明朝的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改變了被動防禦戰略,主動出機,陸上方向實施遷都、親征漠北;海上方向組建了鄭和舟師,震懾和打擊倭寇和反明勢力,並從海上實施戰略包抄,對西北方向進行戰略上的牽制,從而減輕明朝北部的壓力.

3、發展海外貿易,傳播中華文明

鄭和下西洋的使命主要是政治目的,同時也帶有一定的經濟目的,國家實施這麼大的戰略行動,它是多方面考慮的.在鄭和船隊下西洋過程中展開許多貿易活動,主要有三種形式:

第一種朝貢貿易.這種貿易是鄭和下西洋貿易活動的基本形式,帶有封建宗主國的性質.它通過這種形式獲得這些小國對明朝宗主地位的認可,這是朝貢貿易的政治目的.當時各國都積極到中國來朝貢,一方面得到明朝的庇護,一方面得到的豐厚賞賜.據統計,永樂在位22年,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亞非國家使節來華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盛況空前.更有文萊、滿剌加、蘇祿、古麻剌朗國4個國家先後7位國王親自率團前來,最多一次有18個國家朝貢使團同時來華,還有3位國王在訪問期間在中國病逝,他們遺囑要託葬中華.明朝都按照王的待遇厚葬.

第二種官方貿易.是鄭和下西洋的重要內容,它是在雙方官方主持下與當地商人進行交易,是明朝擴大海外貿易的重要途徑.鄭和船隊除了裝載賞賜用的禮品外,還有中國的貨物,如銅錢、絲綢、瓷器、鐵器等.這種貿易可以用明代銅錢買賣,多數以貨易貨.最有影響的是擊掌定價法.在印度古裡國,中國船隊到達後,由當地的代理人負責交易事宜,將貨物帶到交易場所,雙方在官員主持下當面議價定價,一旦定下,決不反悔.雙方互相擊掌表示成交.這種友好的貿易方式,在當地傳為美談.鄭和下西洋期間,尤其是後幾次下西洋貿易規模擴大,遵循的平等自願,等價交換,具備了國際貿易的一些基本原則.

第三種民間貿易.這種貿易一定程度上是在鄭和下西洋貿易活動的帶動下出現的.它不是通過官方,而是由商人或民間自發性展開的.鄭和下西洋消滅海盜,維護了海上安全,開闢了航線,促進和刺激了民間貿易.據有學者研究,鄭和使團不禁止下西洋官兵帶一些中國貨物在沿途進行交換.東南亞百姓對中國絲綢、瓷器、工具非常喜歡,鄭和船隊一到都爭先恐後的划船或到碼頭交易,有的還請官兵到當地的集市設攤交易.當時中國主要輸出的瓷器、絲綢、茶葉、漆器、金屬製品、銅錢等,中國換回的主要是珠寶、香料、藥材、珍奇動物等,當時中國從海外進口100斤胡椒,當地價值1兩,回到國內出售20兩,利潤豐厚.

鄭和下西洋進行的貿易活動有政治行為的貿易,也存在經濟行為的貿易.

鄭和下西洋所到之處,不僅進行海外貿易,還傳播先進的中國的文化.當時東南亞、南亞、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社會發展比較落後,非常向往中華文明.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還肩負了“宣教化於海外諸番國,導以禮儀,變其夷習”的使命.鄭和出色將中華文明遠播海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寫下了新的篇章.鄭和下西洋傳播中華文明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中華禮儀和儒家思想、曆法和度量衡制度、農業技術、製造技術、建築雕刻技術、醫術、航海造船技術等.

現在在海外還流傳許多鄭和的故事.在馬來西亞有三寶山、三寶井,印尼有三寶壟、三寶廟,留下鄭和遺蹟,表達了當地人民對這位傳播中華文明的先驅的敬意.

 4 、開拓海洋事業,鋪平亞非航路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佔據著地球表面積70.8%,擁有著豐富的資源.自古以來,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空間,對人類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也與我們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和盛衰休慼相關.我們的祖先早期創造了龍山和百越海洋文化,15世紀初,鄭和大規模遠航活動,把中國古代的海洋事業推向發展高峰,對人類的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主要表現在:

一是開闢了亞非的洲際航線,為西方人的大航海鋪平了亞非航路.當葡萄牙的航海家達加馬沿非洲西海岸繞過好望角,抵達東非海岸時,當地人就告述幾十年前中國人曾幾次來到這裡.他們在阿拉伯領航員的幫助下,沿著鄭和船隊開闢的航線順利到達了印度.

二是對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進行了一些海洋考察,蒐集和掌握了許多海洋科學數據.《鄭和航海圖》就是通過大量海洋調查繪製的.這種海洋考察活動比世界記載最早的1872年——1876年英國的“挑戰者”號進行海洋調查早了400多年.

三是對航海區域進行了戰略佈局.鄭和下西洋根據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識,在遼闊的海外選擇了占城、滿剌加、舊港、古裡、忽魯莫斯等地作為海洋發展的重點區域,有利於擴大海外交通和貿易範圍!


大餡餃子雜糧五穀煎餅


很多人說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的下落,或許有這樣的成分,但最主要還是朱棣想要向四海展現明王朝的實力。

鄭和下西洋是一種國家行為,鄭和船隊是一支強大的戰略力量.明政府派遣鄭和船隊下西洋顯然是從當時國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志)和國家需要出發.鄭和下西洋的使命和功績概括起來,主要包括4個方面:

 1、推行和平外交,穩定東南亞國際秩序

鄭和下西洋前,中國周邊的國際環境動盪,主要表現在東南亞地區各國相互猜疑,互相爭奪.當時東南亞兩個最大的國家爪哇、暹羅對外擴張,欺壓周邊一些國家,威脅滿剌加、蘇門答剌、占城、真臘,甚至在三佛齊,還有殺害明朝使臣的,攔截向中國朝貢的使團;再一個海盜猖獗,橫行東南亞、南亞海上,十分囂張,海上交通線得不到安全保障.這些不穩定的因素,一方面直接影響中國南部的安全,一方面極大影響了明朝的國際形象,不利於明朝的穩定和發展.在這種形勢下,明朝皇帝採取了“內安華夏,外撫四夷,一視同仁,共享太平”和平的外交政策.派遣鄭和率領船隊下西洋通過各種手段,調解和緩和各國之間矛盾,維護海上交通安全,從而把中國的穩定與發展同周邊聯繫起來,試圖建立一個長期穩定的國際環境,提高明王朝的國際威望.所以從明朝派遣鄭和的使命可以看出是實現和平的使命. 鄭和下西洋調解矛盾,平息衝突,消除隔閡,有利於周邊的穩定,維護了東南亞、南亞地區穩定和海上安全,提高了明朝的聲望.所以,可以看出鄭和的船隊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但不是用於侵略擴張,而是用於實現和平目的.在當時國際環境條件下,陳祖義幾千人,阿烈苦奈兒上萬人,沒有強大軍事實力做後盾,是難以實現和平的. 李約瑟評價:東方的航海家中國人從容溫順,不記前仇,慷慨大方,從不威脅他人的生存,雖然有恩人自居;他們全副武裝,卻從不征服異族,也不建立要塞.

2、震懾倭寇,牽制蒙元勢力,維護國家安全

當時,威脅明朝安全的主要來自兩個方向:東部海上的倭寇,北方的蒙元殘餘勢力和西北的帖木兒帝國.中國倭寇最早出現在元朝末年,日本國內發生內戰,部分武士和浪人為了生存便到中國沿海搶劫,到明初朱元璋時期,非常猖獗.當時明朝剛剛建立,國內還不穩定,所以集中精力安內,國防上採取被動的防禦戰略,在沿海省份設立衛所,在北方修長城和派兵屯邊. 時期,陸海兩方面對明朝的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改變了被動防禦戰略,主動出機,陸上方向實施遷都、親征漠北;海上方向組建了鄭和舟師,震懾和打擊倭寇和反明勢力,並從海上實施戰略包抄,對西北方向進行戰略上的牽制,從而減輕明朝北部的壓力.

3、發展海外貿易,傳播中華文明

鄭和下西洋的使命主要是政治目的,同時也帶有一定的經濟目的,國家實施這麼大的戰略行動,它是多方面考慮的.在鄭和船隊下西洋過程中展開許多貿易活動,主要有三種形式: 第一種朝貢貿易.這種貿易是鄭和下西洋貿易活動的基本形式,帶有封建宗主國的性質.它通過這種形式獲得這些小國對明朝宗主地位的認可,這是朝貢貿易的政治目的.當時各國都積極到中國來朝貢,一方面得到明朝的庇護,一方面得到的豐厚賞賜.據統計,永樂在位22年,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亞非國家使節來華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盛況空前.更有文萊、滿剌加、蘇祿、古麻剌朗國4個國家先後7位國王親自率團前來,最多一次有18個國家朝貢使團同時來華,還有3位國王在訪問期間在中國病逝,他們遺囑要託葬中華.明朝都按照王的待遇厚葬. 第二種官方貿易.是鄭和下西洋的重要內容,它是在雙方官方主持下與當地商人進行交易,是明朝擴大海外貿易的重要途徑.鄭和船隊除了裝載賞賜用的禮品外,還有中國的貨物,如銅錢、絲綢、瓷器、鐵器等.這種貿易可以用明代銅錢買賣,多數以貨易貨.最有影響的是擊掌定價法.在印度古裡國,中國船隊到達後,由當地的代理人負責交易事宜,將貨物帶到交易場所,雙方在官員主持下當面議價定價,一旦定下,決不反悔.雙方互相擊掌表示成交.這種友好的貿易方式,在當地傳為美談.鄭和下西洋期間,尤其是後幾次下西洋貿易規模擴大,遵循的平等自願,等價交換,具備了國際貿易的一些基本原則. 第三種民間貿易.這種貿易一定程度上是在鄭和下西洋貿易活動的帶動下出現的.它不是通過官方,而是由商人或民間自發性展開的.鄭和下西洋消滅海盜,維護了海上安全,開闢了航線,促進和刺激了民間貿易.據有學者研究,鄭和使團不禁止下西洋官兵帶一些中國貨物在沿途進行交換.東南亞百姓對中國絲綢、瓷器、工具非常喜歡,鄭和船隊一到都爭先恐後的划船或到碼頭交易,有的還請官兵到當地的集市設攤交易.當時中國主要輸出的瓷器、絲綢、茶葉、漆器、金屬製品、銅錢等,中國換回的主要是珠寶、香料、藥材、珍奇動物等,當時中國從海外進口100斤胡椒,當地價值1兩,回到國內出售20兩,利潤豐厚. 鄭和下西洋進行的貿易活動有政治行為的貿易,也存在經濟行為的貿易. 鄭和下西洋所到之處,不僅進行海外貿易,還傳播先進的中國的文化.當時東南亞、南亞、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社會發展比較落後,非常向往中華文明.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還肩負了“宣教化於海外諸番國,導以禮儀,變其夷習”的使命.鄭和出色將中華文明遠播海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寫下了新的篇章.鄭和下西洋傳播中華文明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中華禮儀和儒家思想、曆法和度量衡制度、農業技術、製造技術、建築雕刻技術、醫術、航海造船技術等. 現在在海外還流傳許多鄭和的故事.在馬來西亞有三寶山、三寶井,印尼有三寶壟、三寶廟,留下鄭和遺蹟,表達了當地人民對這位傳播中華文明的先驅的敬意.  

4 、開拓海洋事業,鋪平亞非航路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佔據著地球表面積70.8%,擁有著豐富的資源.自古以來,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空間,對人類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也與我們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和盛衰休慼相關.我們的祖先早期創造了龍山和百越海洋文化,15世紀初,鄭和大規模遠航活動,把中國古代的海洋事業推向發展高峰,對人類的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

主要表現在: 一是開闢了亞非的洲際航線,為西方人的大航海鋪平了亞非航路.當葡萄牙的航海家達加馬沿非洲西海岸繞過好望角,抵達東非海岸時,當地人就告述幾十年前中國人曾幾次來到這裡.他們在阿拉伯領航員的幫助下,沿著鄭和船隊開闢的航線順利到達了印度. 二是對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進行了一些海洋考察,蒐集和掌握了許多海洋科學數據.《鄭和航海圖》就是通過大量海洋調查繪製的.這種海洋考察活動比世界記載最早的1872年——1876年英國的“挑戰者”號進行海洋調查早了400多年. 三是對航海區域進行了戰略佈局.鄭和下西洋根據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識,在遼闊的海外選擇了占城、滿剌加、舊港、古裡、忽魯莫斯等地作為海洋發展的重點區域,有利於擴大海外交通和貿易範圍.


水情水意觀察員


有很多史料記載,說的是建文帝朱允炆被燕王朱棣以"靖難""清君側"的名義打敗。城破後,建文皇帝失蹤,活不見人,死不見屍。朝廷傳建文已經逃亡到了海外,因此,朱棣就有了派遣太監鄭和帶著船隊人員去搜尋的想法。一連派遣查找了7次,都沒有查出什麼名堂來。帶領的人馬可不少喔,27800多人,208艘船隻,去過30多個國家和地區。據說,非洲某國還有鄭和村,當地村民都說自己是中國人的後代。這估計是當年鄭和部下有一部分人留下來結婚生子了。

南至爪哇,西到波斯灣以及紅海一帶都留下的鄭和與部下人員的足跡。成祖皇帝真的是為了宣揚國威,炫耀帝國的強大而有此舉動嗎?真的值得我們深思!有一部分史學家完全不認為是為了尋找建文帝朱允炆而興師動眾,但我個人的看法應該是去尋找建文帝。因為朱棣取的皇位是言不正名不順,是靠戰爭奪取的。但是有很多大臣很不服,藩王也頗有微詞。但是朱棣很強悍,大臣不服就殺,忠於建文帝的齊泰,黃子澄也被燕王處死,方孝孺更是滅十族。藩王們見燕王攻破了南京,大氣都不敢出了,這才服軟。

當然,鄭和下西洋也有經濟意圖,估計還是以政治目的為主。中國有無數的綾羅綢緞,有很精美的瓷器,還有很多能工巧匠做的手工藝術品,這些都可以換國外的珍奇異寶。還有補藥,香料等中國沒有的寶貝。總之,鄭和為宣揚中國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望江樓主


我感覺鄭和之所以七下西洋有三方面原因:1.為了向海外證明明朝的強大實力:2.可能是為了拓展海外貿易。3.由於明成祖朱棣不是繼承的皇位,而是通過篡奪侄兒建文帝的皇位而來,沒有找到建文帝的屍體,始終是一大隱患,傳聞建文帝去了海外,可能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的行蹤。


刀鋒50159596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1.宣揚明朝國威 2.擴展海外貿易 3.還有一說法是,明成祖為了尋找可能流亡海外的建文帝4.赴伊斯蘭教聖地麥加朝覲


姜濤001


首先是,通過各種手段,解決各國之間的矛盾,一步步把明朝的發展和外界各國的穩定關係建立起來,推動明朝的貿易發展,提高大明王朝在各國之中的威望。到現在在印尼、馬來西亞等地還保存著鄭和的遺蹟。

第二,事實上還有人提到,鄭和下西洋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尋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大家都知道,朱棣的帝位是從自己的侄子手裡搶來的,那麼朱棣登基以後怕朱允炆會為了奪回帝位伺機起兵,不得以派出鄭和以發展外交和貿易作為幌子,暗地裡尋找朱允炆的下路。

第三,傳說鄭和還真的在下西洋途中的一個效果發現了朱允炆的蹤跡,不過當時他已經與一個該國的女子結為夫婦,過起了平淡的生活。見朱允炆已經沒有了稱帝之心,鄭和又不忍看到他們叔侄相殘,所以就將這件事情故意隱瞞了下來,沒有再跟任何人提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