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釜底抽薪生擒頡利可汗,從此東突厥汗國走向敗亡之路!

"渭水之盟"簽訂不久,東突厥亂從內生,禍起蕭牆,雪災導致的饑荒更是雪上加霜。 唐朝冊立薛延陀首領夷男為"真珠毗伽可汗",並迅速從中原調去了大批糧草。飢餓的突厥部眾紛紛投向毗伽可汗,頡利可汗被迫於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公開宣稱自己是唐朝的藩屬。 唐太宗根本不予理會,因為他已經勝券在握。他派出常勝將軍李靖率10萬大軍從定襄(今內蒙古和林格爾以北)出擊,於貞觀四年(630)在陰山大破東突厥,拔掉了突厥人權力和威嚴的象徵--頡利汗帳。

唐太宗釜底抽薪生擒頡利可汗,從此東突厥汗國走向敗亡之路!

情急之下,頡利投奔小可汗阿史那蘇尼失。誰知蘇尼失已經暗中倒向唐朝,頡利一到,就被蘇尼失綁起來獻給了唐軍。與此同時,突利可汗也率眾投降。 遵照唐太宗的命令,頡利被押解到長安。唐太宗當面歷數頡利的罪狀,頡利羞愧難當,無言以對。但唐太宗仍授予其官爵,賜予其田宅,待其如上賓。 你要是聽說過身材矮小的拿破崙如何踮著腳尖走路,就能體會頡利此時滿腔的無奈和澀澀的酸楚。

唐太宗釜底抽薪生擒頡利可汗,從此東突厥汗國走向敗亡之路!

在宴會上,他常常為太宗起舞助興;私下裡,則不免面壁傷感。作為不能離開京城的政治人質,他只能忍辱度餘生。 當時,周邊弱小的國家都需要在突厥衰敗後找到一個新的依靠為他們撐腰,而這一依靠理所當然非唐朝莫屬。貞觀四年(630),西北各部族首領到長安朝見,請求太宗接受"天可汗"的稱號。 "天可汗"的稱號隱含著一種主宰萬物的帝王威嚴,一種萬邦朝宗的中心意識,一種九九歸一的正統觀念,一種仲裁各國之間糾紛的權力和霸氣,也體現了中原和草原上最強大的勢力命運的逆轉。

唐太宗釜底抽薪生擒頡利可汗,從此東突厥汗國走向敗亡之路!

許多人說,這標誌著一個草原帝國時代的終結和一箇中原王朝時代的開始。 其實沒有什麼人云亦云的"終結"和"開始",有的只是一座圍城的大門,作為不世之才的頡利和李世民相視一笑,擦肩而過。 而且人在圍城中住久了,往往會被勝利衝昏頭腦,英明的唐太宗也不例外。他明明知道突厥人有著不甘屈服的天性,仍不顧多數大臣的反對,執意將10萬突厥人安置在從河北到陝西的大唐邊境線上,讓突利可汗任順州都督,阿史那蘇尼失任北寧州都督,頡利的部將阿史那思摩任北開州都督,並將近萬名突厥人安置在京城長安。後來的一個突發事件,證明大臣們的擔心絕非庸人自擾。

唐太宗釜底抽薪生擒頡利可汗,從此東突厥汗國走向敗亡之路!

貞觀十五年(641),居住在長安的幾名桀驁不馴的突厥公子居然翻牆入宮行刺李世民。這一未遂事件促使唐太宗下了將突厥人趕回故鄉的決心。很快,他命突厥可汗李思摩(被唐賜李姓)率10萬部眾北返定襄。從此,突厥在漠南,薛延陀在漠北分而治之。 到了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四年(745)前後,因自相殘殺而處於無政府狀態的突厥人被自己的部下回紇部和葛邏祿部擊敗,白眉可汗的首級被回紇人割下送到唐朝,對突厥內亂負有直接責任的另一位可汗的遺孀率部投誠玄宗,東突厥帝國的名號從此在中國大地上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