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愛子莫從師,貪財莫育人”,啥意思?老祖宗的忠告!

說起教育,自古至今都是一項非常重大的事情,雖說古代學習的內容與當代大有不同,但是其教育目的卻是一致的,都是為了讓子孫後世能夠成為有德之人、有用之人。

然而一個人想要成為棟樑之材,除去要有先天的悟性外,還需要自身的努力,最重要的是需要一個伯樂的引導。想必大家都知道“為人師表”一詞,其意思是說在學問和做人方面可以作為他人的榜樣。但是有些時候肩負著教書育人的工作者,卻因行為不當,沒有給學生樹立正確的榜樣,反而會得到不好的影響。

俗語“愛子莫從師,貪財莫育人”,啥意思?老祖宗的忠告!

而今天為大家帶來的這句俗語叫做“愛子莫從師,貪財莫育人”,和為人師表的教育者大有關聯,那麼這句俗語到底是什麼意思?又蘊涵什麼哲理呢?且聽我一一道來。

愛子莫從師

讓我們先分開來看這句話,本句話中的“師”是指老師,“愛子”是指關心關愛自己的孩子,莫是不要的意思。所以這句話其意可以理解為如果太過溺愛自己的孩子,就不要去當老師。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好的老師既能做到教書又能育人,才是一個好老師,一個純粹只知道教述知識而不知育人的教育工作者,最多成為教書匠。

俗語“愛子莫從師,貪財莫育人”,啥意思?老祖宗的忠告!

大家都知道,父母關愛自己的孩子本是天經地義之事,但任何時候關愛也要有一個尺度,過度的關愛反而會變成溺愛,溺愛到“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溺愛到不讓孩子吃一點點的苦,當這樣的孩子步入社會後,根本難以承受工作所帶來的壓力,根本做不到吃苦耐勞,那麼又怎麼會有大的成就呢?

俗語“愛子莫從師,貪財莫育人”,啥意思?老祖宗的忠告!

在唐朝詩人黃櫱禪師所著的《上堂開示頌》中寫到:“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而在《警世賢文》勤奮篇中提到:“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這兩句詩詞其意都在表達,一個人想要獲得成功,必須要經過千錘百煉,才能在那“破巖”中茁壯成長。

俗語“愛子莫從師,貪財莫育人”,啥意思?老祖宗的忠告!

試問,而作為一個老師,本應該做到既教書又育人才對,如若老師以對待自己子女的姿態去教導學生的話,又怎麼能夠培養出德才兼備的棟樑之材呢?一個好的老師更應該做到公平公正,批評教育要拿捏好分寸,要努力的讓自己的語言充滿魅力,讓其具有一定的啟發性才是最為重要的。所以,一個老師,如果連自己的孩子都教育失敗的話,又怎麼能做好別人家孩子的老師呢?

貪財莫育人

相信這個世上沒有對金錢不心動之人,那怕一絲一毫也算動心。而在明代的《增廣賢文》一書中提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視之有度,用之有節”,意思是說品性正直的人君子也偏愛錢財,但是獲取財富的方法光明正大,而且對待錢財有自己的底線,使用錢財時也更加懂得節約。

俗語“愛子莫從師,貪財莫育人”,啥意思?老祖宗的忠告!

而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本就應該如同君子一般,雖然對錢財不免心動,但更加應該恪守自己的底線,不要輕易地去獲取不義之財,這樣有違為人師表的高大形象。如果當一個教育工作者,每天只想著從學子手中獲取利益,那才是作為一個教育者的失敗,而這樣的人也難以成為各方學子的榜樣表率,也根本沒有資格教書育人。

俗語“愛子莫從師,貪財莫育人”,啥意思?老祖宗的忠告!

結語:在古代《禮記》一書中提到:“師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其大意是說一個老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能夠做到讓學子的思想道德觀念提升,也是非常好的。所以教書是一種手段,而真正的目的是育人,老師更應該做到言傳身教,一個好的老師只有具備高尚的品格和良好的行為舉止,才能做到育人成材。

以上就是本人對這句俗語的一點理解,大家對於這句話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大家下方留言討論!喜歡的可以點擊關注!轉發!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