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南:壯大扶貧產業 變“輸血”為“造血”

  4月的龔州,細雨霏霏。平南縣思旺鎮萬畝葛園花玲葛根產業基地,20多名群眾挖渠起壟,準備種植葛根。距離不遠處,10多名村民在挖淮山。一邊收一邊種,這是平南縣今年春天的一道獨特風景。

  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決勝脫貧攻堅,平南縣按照“村村有基地、戶戶有產業”指導思路,打造特色產業基地,創新“村民合作社+基地+農戶(含貧困戶)”發展模式,壯大扶貧產業,帶動貧困戶脫貧,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變“輸血”為“造血”。

  平南縣委副書記、代縣長楊大東介紹,平南縣作為全區貧困人口較多的8個非貧困縣之一,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93838人,有扶貧開發任務的村(社區)277個。“十三五”期間,要實現79個貧困村、74709名貧困人口脫貧摘帽,脫貧任務艱鉅。該縣將把培育壯大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走穩走好。

  從2016年開始,平南縣創新推出“村村建百畝產業基地,戶戶有增收致富來源”做法。經過兩三年培育,已初見成效。至去年底,全縣18個鄉鎮(街道)的46個村扶貧產業基地獲得收益,其中2萬元以下11個、2萬至5萬元16個、5萬元以上19個,有力助推全縣打贏脫貧攻堅戰。

  “這個葛根可好哩,可做菜可入藥。”站在思旺鎮萬畝葛園花玲葛根產業基地,花玲村黨支部書記陳立成向記者介紹種植葛根的好處,“市場好時,從地裡挖起來直接賣生葛;市場不得價,就將它烘乾儲存起來當藥材賣。”

  為了決勝脫貧攻堅,平南縣今年安排6300多萬元發展壯大扶貧產業。對經不起市場檢驗的一些產業進行淘汰,調整為葛根、紅薯、中藥材、玉桂、油茶、南瓜、黃皮等7個萬畝產業基地,按照“811”“721”利益分配機制,把產業收益的七至八成劃歸貧困戶,剩下的三成作為產業管理員和村集體經濟收入。

  “挖完280多畝淮山後,馬上改種價格穩定的葛根。”陳立成帶記者行走在產業基地。今年,花玲村要在壯大扶貧產業上大幹一場。除了種植葛根,前段時間種的200畝玉米已經有1米多高,再過兩天就開花了。

  這時,貧困戶劉旭明和哥哥各挑著一擔淮山從基地走上來。“今天挖了多少斤?”陳立成問。劉旭明介紹,自己和哥哥、妻子三個人每天可挖1500斤,收入500多元。

  在平山鎮,由鄉賢韋以宗引進的黑米產業也給當地貧困戶帶來實實在在的增收。韋以宗介紹,黑米畝產300公斤,產量僅是普通稻穀的2/3,但價格卻是普通大米的2倍以上。貧困戶韋相海種3.5畝黑米,一造可收入5500元左右,一年兩造就有1.1萬元,而普通大米只有7200元左右。貧困戶種植黑米每畝較普通稻穀增收4600元(其中縣產業扶貧1400元/年)。

  在扶貧產業培育中,平南縣按照“貧困村50萬元/村、非貧困村貧困戶2000元/戶”標準落實資金5767萬元,推動每個貧困村以土地流轉形成連片種植100畝以上產業基地,支持非貧困村就近抱團建設產業基地,構建“技術人員管基地、農文旅牽頭品牌推廣銷售”的產銷一體化體系,助推扶貧產業增產增效。

  “這都是書記、代縣長上網直播賣貨拉來的訂單。”4月2日,官成三寶培強紅薯合作社理事長林培強笑眯眯地跟記者說,“直播當晚就賣出300多件2000多斤紅薯,今早又收到1000多斤訂單。”

  官成鎮嶺西村素有種植紅薯傳統,該村生產出來的紅薯幹遠近聞名,甚至飄洋過海賣到澳大利亞。然而,受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飄香的嶺西紅薯也出現“難賣”現象,林培強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群眾有所呼,政府有所應。” 2月9日,平南縣出臺“穩農業保供應”10條措施,由縣農業農村局牽頭調查核實全縣家禽、水果貨源情況,縣農文旅公司負責縣內家禽收購、宰殺、銷售、收儲,激活內銷市場。

  除了政策支持,平南縣委書記、代縣長等領導還使出渾身解數,先後帶貨直播,親自幫種養戶代言;開展“以購物代捐”“愛心購棗”等活動,促進消費扶貧。截至4月15日,平南縣已經銷售雞鴨810萬羽、柑橘1.52萬噸、大青棗2.8萬噸、淮山970萬噸、馬鈴薯2100萬噸。

  把紅薯幹賣了,林培強又著手培育紅薯苗,以待夏秋種植。記者到來採訪時,林培強的100多畝紅薯苗基地,薯苗已經長到20-30釐米,一片碧綠。林培強笑著說:“今年,政府大力支持扶貧產業,我們也要提前育苗,到時打算免費送苗給貧困戶,保價回收紅薯,把產業做大做強。”

  平南縣扶貧和移民局副局長張以君介紹,至去年底,全縣共有產業扶貧基地159個,覆蓋79個貧困村和170個非貧困村,面積2萬多畝,覆蓋貧困戶17265戶,縣級“5+2”產業覆蓋率達93.8%;建成貧困村電子商務扶貧服務點79個;選聘產業發展指導員533名,培育創業致富人240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