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所有的抽象

我们的思维有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种。而我们学习的知识,越深入,则越抽象。比如数学,高等数学抽象的公式函数等,一般人是望而生畏的,那些智慧超群的人才能学懂。

智慧,高深到不可思议之处,就会越来越脱实向虚。


一无所有的抽象

比如下棋。顶尖高手的较量,就是算路的较量。最重要的就是虚算路的较量。实算路,就是具体的招法,高手们大多熟稔于心,推算个几十上百步不算难事,彼此之间差别不大。真正拉开差距的就是虚算路,就是对全局的形势判断。谁计算得更准谁就获胜。而这种计算有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就是虚计算。

而学武修道之人,要做的是从后天返先天。我们出生下来所经历的一切,均是后天。我们脑中所想一切,均是后天经历形成的,都是后天。光是冥想,全在后天中,没有一丝到达先天。即使你决心不想后天,你那决心也是后天的想,到达不了先天。欲至先天,必须摆脱后天一切,无想无不想之时,才可能窥见先天门径。先天相比后天,太虚无缥缈了。

实在便是存在的。有存在的,就有不存在的。继续下去,就有存在的存在,存在的不存在。不存在的存在,不存在的不存在。存在的存在就是实有,大家都能感知到,好理解。而存在的不存在,不存在的存在,不存在的不存在,则都是不存在的范畴,大家感知不到,比较虚,不好理解。

我们要理解无,理解不存在,必须从存在,从有开始。存在实有,能够我们感知到。我们感知到存在,才能觉知到不存在。感知实有,觉知虚无。

佛教讲究缘起性空,以空为根本。所以觉知虚无后,更要感知虚无,这就叫证悟,就是悟空。而我们唯一论,讲究唯一真理,三元合一,不以空为根本,以循环合一为本。所以,我们感知空无后,还要觉知实有。也就是说,我们的修行,是感知实有,觉知虚无;感知虚无,觉知实有这样不停地轮转,讲究一个平衡。

这里谈到虚无,就讲一下抽象。相比于具体,抽象可以说是虚多了。我们从具体到抽象,可以说是感知实有,觉知虚无。但我们一般运用的从抽象到具体,就是从觉知虚无转向觉知实有,就少了感知虚无这一步。

如何做到感知虚无呢?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1+1=2.但我们的这个知道,是所谓的觉知,不是感知。有人会说,不对呀,我们小时候学数字时认知1+1=2感知呀,比如1个人加1个人是2个人,一只鸟加一只鸟是两只鸟等。其实,你感知的是具体的1个人2个人,而不是抽象的1和2。我要你感知的是1和2,而不是一个人两个人。不是抽象地觉知到1和2,而是具体地感知到1和2,进而感知到1+1=2这个法则,这才叫感知虚无。因为数学公式就是最典型的抽象,最根本的法则。

只有切实感知到具体的法则而不是抽象的法则,才能明白具体的实有易破灭,抽象的法则可变为具体的法则,所以法则也一样会破灭。这就是佛说的法无我,破法执。不能具体见到抽象法则,想破法执,亦是只能破除一半而已。

而这些具体的法则,其实还是所谓的存在的不存在。至于不存在的存在,不存在的不存在,则更为高深难懂。将它理解为未知,取名一无所有的抽象待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