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開闢了新航路—為什麼沒有讓唐朝搶佔世界先機?

十五世紀後歐洲的船隊奔忙於遼闊的大洋之上,不斷的尋找貿易伙伴和商品交易市場。在這期間湧現了不少偉大的航海家為歐洲航海事業奠定了基礎。隨著航海業的發展與科技水平的進步,歐洲人得以走的更遠走的更快。在利益的驅動下歐洲人不斷的走出已知的領域探索未知的新世界。最後在必然的意外之下美洲大陸被歐洲航海家發現,貿易全球化的步伐就此拉開。新航路的開闢奠定了歐洲大陸發展的基礎也改變了世界的格局。

眾所周知,在新航路開闢之前,來自中國的的鄭和就帶領著他的船隊七下西洋。擁有著強大的船隊、強大的國力背景、強大的科技技術的中國卻沒有抓住機遇。關於這其中的疑問眾說風雲,其實最主要的因素還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一、東西方文化差異過大,使得在面對相同的東西所採取的態度和措施截然不同。

  • 1、東方下洋求和,西方航海求利,出發點不同發展和結局更加遙遠
鄭和下西洋開闢了新航路—為什麼沒有讓唐朝搶佔世界先機?

永樂二年既公元1404年,明朝廷頒佈詔令確立鄭和作為下西洋的最高長官。永樂三年鄭和正式帶領團隊第一次下西洋,開啟了中國航海的先驅。鄭和此次下西洋有以下幾個目的:

其一,尋找建文帝,明成祖朱棣登基過後民間盛傳建文帝並沒有自焚,而是輾轉至"南洋"(當時南洋是對東南亞以及馬來群島、菲律賓等地的稱呼)。這可能是鄭和第一次下西洋主要的原因。

其二,剷除南方海上反叛勢力的潛在威脅。明初,反明勢力敗退逃到了東南沿海地區與日本等人勾結經常騷擾大明沿海地區。要知道鄭和初下西洋有160多艘船,兩萬餘人,如此龐大的艦隊是為了耀武揚威弘揚大明國力,路上遇到還可以消滅海盜。

其三,改善與帖木兒帝國的關係,為明朝北伐蒙古靼韃和瓦剌諸部掃清障礙。蒙元餘部在中亞建立了帖木兒帝國,與明朝相距甚遠,中間還隔著不少部落勢力,此次下西洋想通過西洋各國尋求與帖木兒帝國的外交機會,改善關係尋求合作。

其四,光耀國威,開拓海上貿易,開發海外市場搜尋西方珍奇異寶。

鄭和下西洋開闢了新航路—為什麼沒有讓唐朝搶佔世界先機?

1519年,西班牙王室資助麥哲倫探險起航至1522年船隊完成環球航線,標誌著新航路的開闢。自此一段漫長時間的新航線開闢之路展開了,歐洲各國積極開闢新航路有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馬可波羅行紀》在歐洲大陸廣泛流動,資本主義萌芽過後商品經濟得以發展,這一切引起了歐洲十五世紀的"尋金熱"。使得本就資源匱乏的歐洲人想外尋求淘金聖地、土地以及可能的財富。

其二,尋找新的通往亞洲的道路。當時的東西方貿易已經相當的頻繁,東西方物資的流通也已經是互相不可缺少的生活物品。而當時的陸路絲綢之路過於漫長遙遠,而且基本都不控制在西歐及大西洋沿岸的國家手裡,所以歐洲沿海各國積極尋找前往亞洲的海上"絲綢之路"。

鄭和下西洋開闢了新航路—為什麼沒有讓唐朝搶佔世界先機?

綜上可知,雖然東西方在開闢航路上都有開闢市場這一想法,但是東方以和為主,是尋求和沿途各國的和平交流與發展,而西方主要就是為了金子和利益。特別是在美洲大陸被發現之後,歐洲人選擇征服美洲大陸的原住民瘋狂開發美洲大陸資源運回歐洲。反之以鄭和船隊的實力征服沿途各國難度不大,大可像歐洲人那樣掠奪資源,但是中國人沒有做,這就是文化上的重大差異。

  • 2、東方航海不可持續,西方航海形成良性循環,長跑之下東方遠不及西方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體量巨大,主要體現在船隻體積大、船隻數量多、武器豐富、船員眾多等等。這隻船隊每次下西洋的消耗是非常大的,當時的鄭和船隊就已經攜帶了火器、火藥以及大量的冷兵器,還有船隻的建造和生活必需品等等的費用。

鄭和下西洋以宣揚國威為主沒有收入,所以每一次下西洋都是國家出資不可能進行多次以及頻繁的下西洋活動。而反之歐洲船隊他們開立新航路為了利益而去,是可以謀取收入的。況且在美洲大陸發現之後更是幾乎零成本航海,每出航即賺錢,以航線養航線,所以歐洲的航海數量、頻繁程度以及可持續發展都遠高於東方。

鄭和下西洋開闢了新航路—為什麼沒有讓唐朝搶佔世界先機?

而後來鄭和下西洋的進程也受明朝朝堂和政局的變化多受波折,資金和鄭和年齡愈大也是的下西洋愈發困難。而美洲大陸卻給歐洲航海提供了各方各面的條件。因此雖然鄭和要早於麥澤倫,在早期的成就上鄭和的團隊也更大,但是在後期的發展以及運行上遠不如西方。

二、一個是傲視群雄,一個是艱難求發展,不同的政治經濟格局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形態

  • 1、新航路開闢之前東西方政治、經濟、軍事、科技差距懸殊

元朝滅亡之後明朝執掌中原大地,元朝殘餘部隊被趕至中亞地區,中原大地基本統一穩定。同時明王朝積極同日本、暹羅以及東南亞各國進行友好交往。國內政治清明政局穩定。

元朝末年的農民戰爭對社會經濟造成了極大破壞,明王朝建立後實行了一系列休養生息政策,大力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經過20多年的發展,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得到一定的恢復和發展,農業耕地面積和糧食產量大幅增加,絲織、棉紡、制瓷、造船等手工行業也有很大提高。明王朝的經濟發達且穩步發展。

科技上明朝的造船科技首屈一指,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不僅在體積和數量上領先其科技含量更是獨步全球。同時火銃在明朝已經相當普遍,成為軍隊的普遍配置而且已經出現了威力巨大的火炮。

在歐洲,相當成熟的絲綢之路基本上和西歐沒有太大關係。因為奧斯曼帝國還有阿拉伯商人的阻攔西歐無法與中國接觸,絲綢之路的終點掌握在意大利人的手中。所以在歐洲大陸上分裂相當嚴重,西歐各國並不佔優勢地位。

鄭和下西洋開闢了新航路—為什麼沒有讓唐朝搶佔世界先機?

歐洲地少人稀、資源匱乏,早在雅典時期的雅典人民就以經商為主。當時世界最主要的貿易通道就是絲綢之路,所以歐洲當時富饒的是阿拉伯和意大利,西歐各國經濟上面沒有優勢。

科技上歐洲的進步有一部分靠從中國傳來的技術比如活字印刷、造紙術和對於行業有用重大貢獻的羅盤。

  • 2、歐洲大陸群雄並爭,亞洲大陸一家獨大,巨大的競爭壓力推動歐洲航空業的必然發展

明朝的強盛與友好睦鄰的政策引來了各國的追捧和交往。海外各國紛紛遣使來華,據不完全統計,洪武朝31年間來華使節183次,平均每年來使6次;而永樂22年間各國來使多達318次,平均每年來使14.5次,其中滿剌加來使15次,蘇門答剌來使12次,爪哇來使15次,浡泥來使8次。永樂年間,每年各國來華使節絡繹不絕,永樂十四年和永樂十七年甚至出現了海外17國和19國使節同時來華朝貢的壯觀場面,人數最多時達到1200人,形成了"諸蕃使臣充斥於廷"的空前盛況。永樂年間,海外來華使節之多、使團規模之大、人數之眾,不僅在明代,乃至在中國整個封建王朝的歷史上也是首屈一指的。

鄭和下西洋開闢了新航路—為什麼沒有讓唐朝搶佔世界先機?

當時的歐洲奧斯曼土耳其掌握地中海地區,控制著東西方的交流,意大利和阿拉伯是路上絲綢之路的轉手者。同時西歐地區經營者遠少於路上絲綢之路的海上貿易,而且法國、英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以及丹麥等逐鹿大西洋。歐洲最富裕的地方是地中海沿岸。如此強大的競爭壓力使得大西洋沿岸各國王室不斷的資助航海探險尋找出路。

在新航路開闢之前中國在政治經濟科技軍事上是全面高於西歐各國的,不同的政治形態下養成了東西方不同的文化形態。中國本就是世界第一隻需要穩定發展即可,而西歐各國夾縫裡求生存,有著足夠大的願望和動力去改變世界的格局,這樣就產生了對於"新航路"的不同態度。

總結:

中國在新航海上失去先機也使得東方大國最終跌落神壇,西方資本主義列強通過新航路積累財富最終雄霸世界。這裡面所有的緣由都有跡可循,無論是從一開始的出發點,還是航海途中的政策和作為,以及航海後取得的結果究其所有其實都是東西方文化上的差異

我不禁設想,即便當時鄭和開始環球航線,即便最先發展美洲大陸的是中國人,那中國也只會開闢市場開啟貿易發展甚至幫助美洲發展科技經濟,那該也是另一番好景象吧!

參考文獻:

《鄭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