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三十多年人生,再回味郭老师当年课堂上分享的命运交响曲

在这段时间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有很多很多的碎片化时间。


比如现在封路了,我就不敢把摩托车骑到街上去了,因为来来回回的骑要耗油,而你没办法出去加油,当然如果你要出去也是让你出去的,但是你何必呢,何必给自己人找为难的地方呢?

在走路去上班的过程中,以及在单位的很多碎片时间里,就发了很多微博,导致自己现在都可以申请原创文章的博主了。

当然这些都是虚的东西,更多实实在在的东西是这段时间在感悟生活、领悟人生。

今天想说的是一个话题,叫做命运。初中历史书上就介绍过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和他的命运交响曲,但是一直没有听过,也没想到去听,以为世界名曲离我很遥远很遥远。

第1次亲密接触是读高中的时候,刚上高一,正在经历从初中学习的信手拈来到高中学习的步步维艰。结果我们的班主任郭老师。就给我们带来了命运交响曲,在课堂上放了三遍,三遍都认真听了,尽管什么都没听懂。

自我的感觉,那就是介绍人不平凡而坎坷的人生旅途。而郭老师要求我们班上所有同学都要写听后感。大家发散思维,各种想法写了交给我们的班主任郭老师。而最后郭老师说唯一听出命运交响曲的只有一个人,这个人是蒋四川的,他说是刚开始听的时候吓他一跳,还以为是某个人出生了呢,就这一句话就绝对正确。

因为整个命运交响曲一开始就是比较急促的声音,就像婴儿的出生一样,世间的哪一个婴儿的出生不是费尽全身的力量使出吃奶的劲,带着啼哭来到人间。而人类把自己的出生日比作是母亲的受难日,也就是说母亲在生孩子的过程中是九死一生。

所以一个孩子的出生包含了一个生命用尽自己所有的伤痛与苦难,几乎以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另一条生命。而另一个生命,是在打败了上亿精兵强将之后,经过在母体孕育9个多月,最后靠着自己的顽强冲出母体,来到世界,来到人间。

在英语上有完成时态:过去完成时、现在完成时、将来完成时,但是人生却是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你以为人生出来任务就完成了吗?错,还多着呢!

他要成长,他要吃奶,他要学说话,他要学走路。等这些完了他就要上学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牛逼的人还要上研究生,上博士生,上博士后,甚至出国留学。普通的人要就业,要参加工作,要结婚生子,要孕育下一代,让下一代重复同样的故事而继续努力。每个人都将为自己、为自己的下一代和上一代奋斗终生而不得停息。

想想我们的人生,真的就像命运交响曲一样,中间只有一段华美的乐章,那是一段比较轻松的乐章,那段印章听起来就像笑傲江湖曲哪一段一样,确实潇洒,确实轻松,那是属于我们懂事之后、进入激烈竞争之前的那个阶段。

我个人认为那个阶段大概就是属于小学三年级到小学毕业,长一点的到初中毕业。而且只有我们那个时代的人享受到,因为那个时代基本上老师不怎么管、家长不怎么管、学习也不是很累。

而进入初中以后,你必须面临竞争,每一次考试的分数,电子表上一个降序排列,你的成绩是多少?你的排名是多少?你和前面那一名以及你和第1名相差多少,你距离最后一名有多远?你是属于力争上游的佼佼者还是保住不垫底的挣扎者一目了然。

这就是竞争,这就是学习。

高中就更不用说了。高中时代是人生最美好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应该是属于尽情发挥兴趣、发挥特长的,因为这个时候身体已经成长的比较强壮,可以打篮球,可以踢足球,可以交友,可以阅读文学名著.........

还可以做很多很多的事情,但是你敢吗?只要是一个稍微懂事的人,注意观察周围的环境的人,你敢吗?

你周围的人都在学习,你周围的人都在为6月6号和6月7号那天而奋斗。

这个时候你停下来,你要去进行所谓的兴趣,你要去享受多姿多彩的生活,那你无疑就是个特列,你等于就是不合群。所以高中没有中,只有高。不管你是属于下游者还是上游者,你都要苦苦的学习,苦苦的奋斗,上游者为了保住自己的学习成绩,下游者为了向上追赶,同时大家的目标都是那一天,那就是6月6号和6月7号,这就是所谓的高考见分晓。

高中毕业之后,绝大部分同学都要上大学,我们80后这一代赶上了高校扩招,这是国家的红利,也是时代的红利,我们每个人不管是学习成绩好,学习成绩差,你都有机会到高校去体验一把。去感受一下什么叫做大学,什么叫做象牙塔。

而这个时候,成绩好的进入名牌,成绩中等偏上的,进入重点本科,成绩中等的进入本科,下游的进入大专,成绩不行的进入职业技术学院。369等的人就出来了。

我不知道别人进入大学什么感受,反正当年我进入大学的时候,我感觉大学是一只张着大嘴的鳄鱼,等待着吞噬你的学费。当时在我眼中。有两只鳄鱼,一只是大学,一只是医院,这两只鳄鱼吞钱是不眨眼的。而且还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进入大学,进入象牙塔。学生进入半学生状态,学习不是唯一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展开。但是中国的大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是属于寒门子弟的,这是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

中国的脱贫攻坚一直都在干,但是真正的大干起来是2014年开始,从2014年所有的贫困户进入国务院的扶贫系统。全国有多少贫困户?这些贫困户每家每户基本都有孩子。他们的孩子也在上学,而我们上学的时候是2002、2003年,,那个时候的贫困户更多,贫困户的子女带着父母的血汗,到大学里面去。

即使他们父母省吃俭用,让他们每个月不为生活费不为零花钱而发愁,但是他们由于从小就生活在贫困的家庭,他们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自己贫困的气质,而这个气质要改变是很难的。

就像非诚勿扰中的很多男嘉宾一样,他们一出场在气场上就已经被24个女嘉宾给拍死了,所以很多很多的大学生进入大学后能够享受生活却没有这个资格去交漂亮的女朋友,他没有这个经济实力以及身份去和家庭好的大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社交。大学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个驿站,从进入大学的那一天开始,他们就想的就是如何把大学读完,在大学读完之后怎么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改变自己家庭的情况,回报父母。

所以说很多大学生。在进大一的时候就发誓自己的大学绝对不会耍过、白读,一定要认真的读下来。

但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残酷的。大学的科目也不是你想学就能学好的。很多时候鼓起勇气、集中精力一堂课听下来,但是能听懂多少呢?

我记得当年我们学工程制图的时候,教我们工程制图的魏祥武老师就说过一句话:

知道你们听不懂,你们要听懂了就不正常了,但是我又不得不讲。

看看、看看,这就是中国的大学,而且我上的还仅仅是一个大专院校。那么那些上本科、上重点本科、上名牌的呢?当然以他们的智商起点来说,他们可能能听懂,但是也不一定所有人都能听懂、不一定所有科目都能听懂。

到了大学,很多学霸在大学里面他不一定能够施展自己的学习能力,因为大学和高中变了,大学没有那个环境、没有那个气氛了,因为大学的知识和高中基本上没有衔接。所以,不管是好的大学还是一般的大学,都有人挂科,都有人留级,都有人毕不了业,当然现在中国这个国度还是算好的,没有特殊情况,基本上你都可以毕业

1997年、1998年的时候,我们的初中化学老师李孝伟说过,在日本上大学是很容易的,但是要走出大学是很难的,也就是说大学的门槛很低,很容易进去,宽进,而你要在大学里面把学习的课程学完,要在大学里面顺利的毕业,那很难,这叫严出,所以说外国的大学是宽进严出。

我记得十几年前我看过的一本知音,沈阳的一个孩子,他的父母把全身的心血都倾注在他身上,高价送他自费到美国去留学,结果第一学期下来,就已经被学校开除了,因为他的文化成绩太差了,而他回国的时候,告诉家人全部过了,然后获得了无数的掌声,无数的簇拥,让他的女朋友也回心转意的跟着他,通过交往才发现他哪是去留学,他是在另外一个城市的一个酒店里面天天玩,他的想法是等到毕业的时候花高价钱买一个假的毕业证书就完事了,而他的女朋友知道这一切之后,开始嫌弃他,开始和别的男人交往,结果他用苹果手机数据线勒死了他的女朋友,最终酿成惨案,这是真实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中国以及世界的大学生,他们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中国到外国去留学的留学生,很多年前的日子就已经不好过了,在华人开的餐馆里面刷盘子送外卖,去干最粗最笨最脏的活,挣的钱用于生活开销,父母还要负担他们留学的很大的费用,而国内的大学生,每个月也是花着父母的血汗在大学晃来晃去的瞎混。

就以我们读书时候为例,一个月的生活费至少是400块钱,我那个时候稍微轻松点的原因,是因为我大二的时候我卖方便面、卖火腿肠,挣了一点小钱,足够生活开销,所以说中国的大学生在生理上的压力,没有中国的留学生那么大,但是他们心里肯定是有压力的,面对着每一年都是就业最难年,每一年的大学毕业生都在增加,他们不慌嘛,面对着日复一日的蹉跎,家里人的钱源源不断的输送过来,他们不内疚吗?面对着每日对着窗前发呆,大吼一声,我好无聊啊,这就是真正的大学生活吗?这就是象牙塔吗?他们迷茫。

所以真正到了学生结束的时代,有几个会留恋的,有几个会伤感的,这个时候他们都是成年人了,年龄都是在21岁以上了,这个时候迷茫还有用吗?这时候的人生,还谈什么花前月下还谈什么兄弟感情找工作、奔前途是最要紧的。

嘿嘿,说完了,大学之后的我就不想说了,再说就没完没了,写了一篇关于80后集体奔4的文章,已经介绍了参加工作之后的迷茫。

把这个命运、把这个人生写完,那得花多长时间,估计写一个礼拜都写不完,所以说就不打算写了。

想想我们的学生时代是人最美好的时代,但是这个时代都是如此的痛苦,在今后要面对生活的压力,要面对父母的衰老,要面对子女的成长,人要承担多少痛苦,人要承担多少压力,面对这些压力,人只有自己弹起人生的乐章,在紧张中度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