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器西传,东西方火器发展的对比,热兵器时代的到来

导语:

事实上,中国人对火药的发明也是出于偶然。道教盛行炼丹,无意中发现了火药的秘密。所谓"一硫二硝三木炭"的配比,现在成为人尽皆知的东方神秘能量的秘方,但是对于当年那个时代的人来讲,确实是偶然之中参透了天机。如今那些说中国古人只会用火药当成烟花爆竹使用的网络写手,往往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主儿。这些人的以今非古,要么是无知,要么就是被西方人的著述反向洗脑了。

火器西传,东西方火器发展的对比,热兵器时代的到来

火药的发明

火药应用于战场的尝试,火器在战场上的大放异彩,蒙古西征火器西传

实际上中国古人将火药应用于战场的尝试十分早,自唐末发现火药的奥秘之后,北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详细描述,如何将火药应用于战争的军事著作《武经总要》。早期的宋朝人对战场火器的研发与应用十分上心,而且将其制作工艺当成最高军事机密来实施信息安全国家战略。而且即便是后来北方的辽朝以及东边的日本窃取了火药秘方,北宋也曾经以政府名义,对硫黄与硝石的出口实施过禁运。

火器西传,东西方火器发展的对比,热兵器时代的到来

《武经总要》

根据当时的记载,北宋政府军已经批量装备了火箭火炮、霹雳炮等武器。当然,有时候火箭还不过瘾,就用集束火箭,乱枪打鸟。值得一提的是霹雳炮,在北宋末年李纲指挥的第一次东京保卫战中,这个武器曾经大发神威,为保卫战的最终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霹雳炮在很多时候,都被认为是今天现代火炮的老祖宗。所以说,《水浒传》中记载了水泊梁山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都不忘拉上一个火器专家"轰天雷凌振",这事绝对是靠谱的,有考据的。

火器西传,东西方火器发展的对比,热兵器时代的到来

"轰天雷凌振"

而中国古代火器发展到了南宋之后,更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比如南宋的军事专家陈规,于公元1132年发明了"长竹竿火枪",这种管状火器,堪称今天管状枪械的鼻祖

再之后就到了公元13世纪,火器在古代中国已经得到了大规模应用,尤其是在蒙古灭金以及蒙古征南宋的易代战争时期。比如说当时蒙古对金国人的灭国之战——汴梁围城战

这场发生于公元1232年的惨烈大战,困兽犹斗的金国人使出了浑身解数,让蒙古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最终这场战役持续了一年多,成为名副其实的蒙古与金国的绞肉机。战争期间让蒙古人感到无所适从的,就是金国人的火器。

其中的两个大杀器,一个叫"震天雷",一个叫"飞火枪"

震天雷,相当于放大版的手雷,内部装填火药,外部包有生铁,设置有引信引爆,当然也可以借助抛石机,扔到敌群中爆炸;飞火枪,是在陈规

"竹竿枪"基础上的进化版本,相当于今天步枪的雏形。飞火枪的铁管中装填火药,烧杀近距离的敌军。飞火枪前装铁末,而这种铁末就相当于今天子弹最原始形态。或者退一步,"飞火枪"也就相当于今天的"霰弹枪"。因为射程以及弹药装填速度的问题,在田野战斗中,飞火枪的威力远逊于弓弩。但在城墙攻守的近战中,飞火枪威力翻倍提高。

火器西传,东西方火器发展的对比,热兵器时代的到来

"震天雷"

飞火枪的基础上,南宋又出现了"突火枪"。突火枪已经能够做到后面装填火药,前面发射弹丸,弹丸的射程可以达到三百米之远,即便是有效射程,也达到了一百米。"突火枪"的出现极具划时代的意义,这是世界上第一种能够发射弹丸的火器。尽管当时的南宋,也已经出现了能够同抛石器配合使用的"铁火炮",但铁火炮依然因循了冷兵器时代的作战模式,相比之下突火枪才更加像是热兵器时代的先驱。

火器西传,东西方火器发展的对比,热兵器时代的到来

"突火枪"

然而,长达半个世纪的宋蒙战争,最终让蒙古人学会了火器。

在此基础上,蒙古人更高强度地使用了火器,并使之成为当时在亚欧大陆最有效的杀人工具。我们前文讲过,借鉴了南宋"铁火炮"技术的改良版抛石器,成为蒙古人在"长子西征"中最恐怖的降维打击式秘密武器。

在此期间,蒙古人的火器部队——砲手军,也逐渐形成建制。

如果说,蒙古人的"长子西征"深深地伤害了中世纪欧洲人的骑士式自尊,从而为欧洲人最终走向热兵器时代埋下伏笔的话。那么随后蒙古人的第三次西征,也就是忽必烈五弟旭烈兀对西亚阿拉伯地区的西征,则真正将火器制作工艺全盘西传。蒙古第三次西征中大放异彩的名将郭侃,是那个时代独一无二的火器军事专家。在郭侃所领导的火炮部队的轰鸣之下,蒙古军队拿下了七百多座坚固堡垒。城堡中有伊斯兰风格,也有基督教风格。

同时期的南宋彻底沦亡,中华文明丧失了与西欧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的资格。但郭侃的火器部队,却最终帮助旭烈兀建立了伊利汗国

伊利汗国的建立,让火器技术全盘传到了西亚阿拉伯人手中。要知道,当年那个最原始的"希腊火"就曾经震慑过巅峰时期的阿拉伯帝国。被东罗马吹上天的"希腊火",当时根本无人掌握其使用技术,直到今天也根本说不清楚来源。两相对比之下,古代中国人的火器简直就如同神兵天降,彻底轰动了整个中东地区,如获至宝的阿拉伯人最终掌握了这门学问。此后,这门学问又从阿拉伯人手中,传到了整个欧洲。

郭侃,最终成为让西方夷人后来居上,超过我华夏子民的那个关键人物。而我们也知道,郭侃的先祖郭子仪,曾经在华夏子民最为危险的时刻,充当过击退蛮族入侵,拯救盛世大唐的大英雄。不得不说,冥冥之中一切自有定数。

火器西传,东西方火器发展的对比,热兵器时代的到来

郭侃

火药以及火器西传之后,西方世界如获至宝。因此,公元13世纪后半期成了东西方历史的转折点,蒙古人的入侵造成欧洲战争形态的彻底改变。从此,欧洲人慢慢走上了热兵器时代

当然,也不能说与此同时的东方世界就没有热兵器的演进。

只不过两者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公元14世纪,是一个关键时期。

此时此刻的元代以及明初,在中国出现了现代步枪的雏形——火铳

火铳脱胎于南宋的"突火枪",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早的一种金属管状射击武器。比起当年简陋的突火枪,火铳同样是从后部装填火药,之后再将弹丸塞入。但火铳枪身的制作材料,已经扩展到了铜、生铁、青铜等金属。因此,火铳能够装填更多的火药,耐受较高的膛压,也能够塞入更大的弹丸甚至大石球。在此基础上,枪身侧面设置火门,火门可以用引信点燃。而在枪身后部,则出现了木柄,方便单兵操作者手持或者瞄准。

火器西传,东西方火器发展的对比,热兵器时代的到来

火铳

不仅如此,从最早突火枪的形制百态,元代出现的火铳已经明显形成了固定形制,能够较为大规模地装备部队。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的枪和炮的分别并不明显,因此"火铳"可以看作是今天步枪的前身,也可以看作是今天火炮的前身。比如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火铳就被分成了三种制式——单兵装备的手铳,战船装备的中型铳,城防装备的大型铳炮。这最后一种,已经非常接近于我们后世所看到的火炮了。

在火铳的基础上,古代中国人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后来又开发出了"三眼铳"。三眼铳的出现更加接近实战,三根枪管的设计充分考虑了火铳击发之后到下一次装填的时间间隙,可以进行连发。为了增加战场上的威慑力,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三铳并发。更加符合中国战场实际的是,如果从远程射击推进到近身肉搏,来不及装填火药,三眼铳可以作为近战冷兵器使用。只要挥舞起来就可以当成棍棒,甚至于狼牙棒,尤其在骑兵手中配合使用,效果更佳。

中国古代的火铳,在西方人看来应该叫作"火门枪"。事实上,火铳这个单词自从来到欧洲,就直接被改造成了英文单词"手炮"

虽然名字和原理都十分相似,但盛行于公元14—15世纪的欧洲火门枪,说到底跟古代中国的火铳,还是有那么一点区别。

火器西传,东西方火器发展的对比,热兵器时代的到来

"三眼铳"

中西方火器发展的差异

归根结底,还是东西方文化与思维方式的不同所造就。

比如中西方铠甲的发展,就一直沿着完全不同的方向。对于古代中国人来讲,铠甲的作用主要是适用于大规模全天候全地形作战需求,因此对于单兵铠甲来讲,讲求的是轻便灵活,同时也能够具备相当的防护能力。在中国古代,盛行札甲、鳞甲以及明清时的棉甲;而古代欧洲人,尤其是进入中世纪之后,盛行高贵冷艳的贵族战争,尤其是重装骑兵这一兵种大行其道。因此,铠甲慢慢从锁子甲进化到了板甲。

火器西传,东西方火器发展的对比,热兵器时代的到来

中世纪板甲

枪械的发展也是一样。

古代中国人所使用的火铳,主要为满足大规模野战以及惨烈的围城战的需求。因此,火铳并不要求太高的精度,反而是追求了火力并发数以及饱和攻击等。而同时期欧洲人所使用的火门枪,从一开始就慢慢从精度上下功夫。比如同时期的欧洲火门枪,往往在金属枪管的前端设计一个支架,或者在枪身设计一个绳子。无论支架还是绳子,都可以用来借力,使得士兵们能够更好地瞄准

看上去很美的火门枪,其实有一个致命的缺点。

当时的火门枪,它的火门设计在枪管后端的上面,而不同于中国人在火门中使用引信点燃。欧洲人往往是比较简单粗暴地用燃烧的木炭烧红的铁丝,直接插入火门点燃火药。使用引信的中国士兵,点燃引信之后往往还有时间调整。而欧洲士兵由于引燃火门的时间差过小,则必须是手忙脚乱地一边点火,一边瞄准,一边还要保证不让火药产生的后坐力击伤自己和队友。

火器西传,东西方火器发展的对比,热兵器时代的到来

发射火门枪示意图

所以,单兵掌握火门枪的使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如此一来,欧洲人既要射击精度,又要火门的引燃速度,于是索性每把火门枪,配备两名射击人员。一个人负责装填火药和引燃火门,另外一个人则专门负责瞄准射击。这么大阵势,根本就不像是射击,这分明就是打炮。

所以,火门枪早期在欧洲,更加像是一个鸡肋般的存在。

正因为如此,当公元14世纪古代中国骑兵们使用三眼铳在战场上纵横驰骋的时候,欧洲中世纪手持火门枪的士兵们则根本没法骑马,也无法将火药的威力最大化。所以跟中国明代初年几乎同时期的百年战争,虽然已经出现了用火药以及火炮进行攻城战的案例,但这事是早在公元13世纪中叶蒙古西侵期间就已经出现过的,历经一百年也并无稀奇之处。而在大规模野战中,远距离大显神通的是英格兰长弓,而近距离还有欧洲十字弓,火门枪的作用并没有怎么体现出来。

或者退一步讲,火门枪的最大功能或许并非杀伤对手,而是利用射击时产生的巨大声响与浓烟震慑对手,实际上是靠使用冷兵器乱中取胜

而到了公元15世纪早期,也就是中国明代永乐年间,欧洲爆发了胡斯战争。在这场战争期间,火门枪才逐渐派上了大用场。当时的胡斯部队发明了一种战车,这种战车后来被称为

"胡斯战车"

火器西传,东西方火器发展的对比,热兵器时代的到来

"胡斯战车"

胡斯战车一般每辆车会配备十六到二十二名士兵,其中有两名驾驶员,两名盾牌手,六到八名长矛兵或者连枷(flail,类似长柄两节棍)兵,此外就是非常要紧的,一定要配备四到八名十字弓弩手,以及两名火门枪手。近距离使用火门枪的胡斯士兵,能够用弹丸穿透中世纪重装骑兵们的板甲。因此,胡斯战车当时也算是威风八面,让德意志士兵吃尽了苦头。

火门枪固然无法一统天下,甚至还要配合冷兵器使用,但其技术演进却一直没有停止

火器西传,东西方火器发展的对比,热兵器时代的到来

早期火门枪

结语:

我们知道,公元15世纪是欧洲千年大变局,当时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产阶级兴起,民族主义思潮涌动,因此各种名目的战争也层出不穷。在当时连绵不断的战争中,火门枪也出现了各种

改良。比如后来火门枪的火门,也像火铳一样被调整到了侧面,而不是一开始的上方。枪身后部出现了木制枪托,后期的火门枪枪托已经十分接近于近现代步枪枪托,士兵使用时可以用枪托抵肩,抵胸或者像原始状态一样夹在腋下,因此瞄准的姿势已经多了许多。与此同时,金属枪管被越做越长,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射程,甚至在后期还出现了照门准星。所以,从明成祖之后,中国的火铳已经渐渐落后于欧洲火门枪。

火器西传,东西方火器发展的对比,热兵器时代的到来

射击示意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