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媽應採兒怒懟朱丹:這樣大錯特錯,只會害了孩子

辣媽應採兒怒懟朱丹:這樣大錯特錯,只會害了孩子

之前,在芒果衛視熱播的親子節目《童言有計》中,朱丹和應採兒槓上了。

朱丹說女兒剛滿一歲的時候,在朋友家彈了一下鋼琴,她當場錄了下來,發給一個做音樂的朋友看,朋友看完,說了句:“哎呦,你孩子真有天賦。”

朱丹聽後,特別開心,二話不說,立馬給一歲的女兒買了架鋼琴。

聽到朱丹的描述,虎媽應採兒急得當場痛批她:“錯了,大錯特錯。”

辣媽應採兒怒懟朱丹:這樣大錯特錯,只會害了孩子

應採兒說,兒子Jasper也和她說過:“媽媽我想要學鋼琴。”

但應採兒一直沒給他買,而是告訴Jasper:“太貴了,家裡沒辦法買,如果你真的想要的話,你要好好學,然後有一天生日會送給你。”

買一架鋼琴對應採兒來說,不算什麼,但應採兒還是以“鋼琴太貴”拒絕了兒子的要求。

應採兒覺得:如果她立刻答應兒子買一架鋼琴給他,這架鋼琴就會變得很廉價。

因為輕易得到的往往不被珍惜,延遲滿足反而可以激發孩子更強烈的願望。

後來,Jasper勤學苦練,終於在一次生日中得到了嚮往已久的鋼琴。

李玫瑾教授說:沒有被拒絕過的孩子,容易被寵壞。

孩子的慾望是永無止境的,予求予得,往往事與願違。

1.育兒心理


我曾聽過一個故事,大體內容是這樣的:野鴨子每年冬天都要從北方飛到南方,可是,一些北方人因為喜歡鴨子,經常為它們提供食物。

於是,一些野鴨子因貪戀這些食物便留在了北方, 並漸漸被馴化成了家鴨, 連飛也飛不動了。因此, 人們只要停止提供食物, 它們就只有死路一條。而那些每年不辭辛苦堅持飛 往南方的野鴨子呢?它們活的好好地,並且越來越健壯了。

這個故事其實也反映著當今社會上的某種現象比如說,咱們中國人,尤其是女的,十個當 中都不一定能找得出一個會做家務的, 這種現象不正好違背了中國的傳統了嗎!

辣媽應採兒怒懟朱丹:這樣大錯特錯,只會害了孩子

你們知道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嗎?很簡單, 就是因為現在的父母, 都把孩子當掌上明珠, 比香港的都還 要珍貴,從來不讓孩子掃一回地,洗一次碗,真是應了那句話了“捧在手心裡怕碎了,含在 嘴裡怕化了” 就這樣,造成孩子長大後什麼都不會做,連最基本的做飯,洗衣服都不會,聽說郵遞公司接的最多的單子,就是大學生在外地向家裡郵的髒衣服,讓父母洗完了,再給他們郵回去。

你們想想, 你們能照顧自己的孩子一輩子嗎?一輩子給孩子洗衣服做飯, 可能嗎, 你的孩子 早晚有一天要學會自立。你們有沒有想過,如果哪天你們離開這個世界了,而你們的孩子卻什麼都不會,他們怎麼 辦,我打個比喻,就像是把一個“沒手沒腳”的孩子孤零零的扔在這個世界上,這就是你們 所謂的“愛” 。

該清醒了,祖國未來的繼承人都讓你們慣成這樣了,如果不是喜歡鴨子的人,那些可憐的 野鴨子就不會死,所以,有時候“愛”不是愛,而是一種殘害啊!

2.育兒心理

前段時間,南京一名留學回國的男子,與父親在小區大打出手,甚至持刀要砍父親。

據瞭解,該名男子回國十年,已經結婚生子,仍舊不工作,以啃老為生。

當天,父親與男子發生爭吵,一怒之下砸了給兒子買的路虎車,兒子非但不反思,竟然去把父親的車也砸了。

孩子之所以成為“寄生蟲”、“白眼狼”,是父母無條件的給予讓孩子陷入了溺愛的沼澤地。

從來不會拒絕孩子要求的父母,總有一天會“升米恩鬥米仇”。

薩提亞心理學上,有一句名言:孩子沒有錯,如果錯了。一定是父母錯了。

給孩子的成長多一點拒絕,才能給孩子帶去更多的良好品質,比如珍惜、努力、節約、獨立等等。

辣媽應採兒怒懟朱丹:這樣大錯特錯,只會害了孩子

3.育兒心理

拒絕是有額度的

辣媽應採兒怒懟朱丹:這樣大錯特錯,只會害了孩子

選擇“滿足”或“拒絕”,需要弄清孩子的需求,對症下藥。

孩子的需求無非集中在三方面:陪伴,探索,確認自己的重要性。

比如,孩子希望你帶他去戶外,去翻爬跑跳,這是他對新鮮事物的嚮往,是探索和發展的需要。

比如,大人幫孩子繫鞋帶,孩子非要自己繫鞋帶,這是孩子嘗試獨立自主的萌芽。

比如,家裡來客人,孩子變得特別粘人,這是因為家長注意力的轉移,孩子在尋求關注。

如果父母不瞭解孩子的需求,“一刀切”地拒絕孩子的願望,對孩子訓斥或指責不僅會傷害孩子,還會不利於孩子地成長。

4.育兒心理

不可用謊言拒絕

曾經聽孩子討論時說,“大人都是騙人的,尤其是當我們提出某種要求的時候,他們簡直是謊言專家。”

的確,如果說運用武力拒絕孩子是家長中的少數,那麼運用謊言來拒絕,大多數家長都中槍。

最近,張韻藝在綜藝節目裡提到一件童年舊事。

她想要一雙90元的白色帆布鞋,媽媽說只要她考到第一名,就買給她。

而當她努力做到時,母親卻食言了。

張韻藝對此耿耿於懷,一直到現在都以“補償性心理”狂買白色帆布鞋。

辣媽應採兒怒懟朱丹:這樣大錯特錯,只會害了孩子

但當期盼變成欺騙,孩子就會因為不被尊重而充滿不安全感。

因為沒有實現過夢想的孩子,長大後也不會相信夢想。

每對父母都想為自己的孩子傾盡所有,但愛不是一味地給予和滿足孩子。

不懂取捨的愛,反而會將孩子在慾望的深淵裡越推越遠。

把愛打點折扣,恰當的滿足,不是對孩子的愛減少了,而是以另一種更長遠,更理智的方式,給孩子更健康更深情的愛。

願我們都能做一個給予有度,拒絕有道的好媽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