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天才的方法和秘诀——回答“钱学森之问”

作者:杜向阳(“反省心理学派”创始人)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其实就是一个教育问题,准确地说是个天才教育问题,是个如何才能培养出天才的问题。反省心理学起源于1987年对天才教育和人脑思维的研究,天才教育是笔者的一个关注点和重要研究课题,下面,笔者试着对“钱学森之问”做出力所能及的回答,如有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培养天才的方法和秘诀——回答“钱学森之问”


培养天才的秘诀只有两个字:专注!

笔者的研究表明,天才主要是专注的结果,而不是努力的结果,如果一个人很努力,但却从不专注,那么,他永远都不可能做出杰出成就,永远都不可能成为天才!

天才的思维是一架永动机,它是自动运转的,不需个人的努力,因为天才的思维大多都是强迫思维,想阻碍都阻碍不了的那种思维,根本就不需要个人的主观努力,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只有长期专注于某一领域,才能出现这种强迫思维。

当然,在成为天才前的起始阶段,确实是需要自我约束、自我克制、自我激励和主观努力的,这些“自我约束、自我克制、自我激励和主观努力”有助于使你做到专注,专注于某一件事,进入专注的状态,这种状态持续一段时期后,你就能进入天才的状态——强迫思维的状态,一旦进入了天才的状态,上述“自我约束、自我克制、自我激励和主观努力”就都不需要了,因为这时候,这种强迫思维会推动你去学习、去观察、去思考、去做实验、做研究,而且,你想阻止都阻止不了,这时候,你就进入了《老子》中的“无为而无不为”的状态,一股强大的无形的力量会推动你向前走,推动你去做出伟大的发明、发现,做出伟大的成就!推动你成为某一领域(你专注的那个领域)里的天才!

培养天才的方法和秘诀——回答“钱学森之问”

强烈的兴趣会导致强迫思维,那么兴趣是如何产生的?

常有人会问“如何才能培养某一方面的兴趣?”,我说,从来没有天生的兴趣,兴趣都是后天点滴积累的结果,是量变到质变的必然结果,如果你能专注于某一领域,并能持之以恒地去点滴积累,那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兴趣自然就产生了,这就象我们小时候,天天看别人下象棋,时间长了,不用别人教,自然就知道了怎样下象棋,并能对它产生兴趣,学英语也是一样,一开始是不会有兴趣的,但积累多了,自然就开始觉得有趣了,你越专注,兴趣产生得就越快,相反,你越不专注,兴趣产生得就越慢,“事上无难事,就怕有心人”,有心人,就是指“能长期坚持,并能做到专注”的人。

大家知道强迫症的主要症状有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二者都是自发出现的,个人无法抑制,无力阻止,而天才们的思考、阅读、学习和做实验等活动同样是一种强迫性的思想和行为,比如,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朋友的宴会上发现了勾股定律;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和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都曾在结婚的当天晚上,自己只顾在实验室做实验,把新娘忘在洞房中;陈景润在走路时头撞在线干上;牛顿只顾在实验室做实验而把朋友忘在了客厅中……。

《老子》中有“无为而无不为”之说,意思是指“在轻松无为的状态中完成了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情”。天才的成就主要是无为而无不为的结果,而不是主观努力的结果,牛顿就曾把自己在科学中的一个个伟大发现比喻为“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为偶尔拾到一块块美丽的石子而无比欣喜”。进入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状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专注,要在一段时期内高度专注于一个领域或一件事,做到了这一点,就能进入天才的自动化思考(强迫思考)状态,所以,天才教育中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营造一个能使学生专注的环境。

培养天才的方法和秘诀——回答“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专注对天才和创新如此重要?

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在创作《复活》这部伟大文学作品期间,为了避免别人的打扰,就对他的仆人说:“如果有人找我,你就说我死了”,其后数年,他就闭门创作,不接见任何亲朋、好友,直到《复活》创作完成后,他本人才和自己的作品一同复活!世界上的许多天才,为了做到专注,都会远离人群,保持孤独,甚至是终身不婚,这是他们成为天才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什么专注对于天才如此重要?打个比喻来说,众所周知,一个工厂如果要生产家具,那么,它应该事先把家具方面的原材料从仓库运进车间,然后,放在机器上加工,从而生产出一件件的家具产品,同理,一个工厂如果要生产电脑,那么,它应该事先把电脑方面的原材料从仓库运进行车间,然后,在机器上加工、安装出一台台的电脑,生产其它任何产品比如汽车、飞机、衣服、房屋等都是如此,但如果要生产家具,却事先把电脑方面的原材料运进了车间,那么,生产就会难以为继,任务就很难完成。人脑的知识生产(生产出知识产品)与工厂的物质生产是类似的,人的记忆分为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前者相当于工厂的仓库,后者相当于工厂的车间,

短期记忆库就是人脑的车间,存储量很小,但所存储的都是当前要加工的信息,长期记忆库就是人脑的仓库,存储量很大,但存储的都是远期要加工的信息,反省心理学把人的心理分为三部分:意识、无意识浅层、无意识深层,其中,意识是心理的机器,是专门用于加工信息的,无意识浅层就是短期记忆库,无意识深层就是长期记忆库。一个专注的文学家和艺术家总是有意多接触和思考文学、艺术方面的信息,同时尽量避开其它方面的无关信息,这相当于把文学或艺术方面的原材料事先放入到自己大脑的车间,而一个专注的科学家,总是有意地多接触和思考科学研究方面的信息,同时尽量避开其它方面的无关信息,这相当于事先把科学研究方面的原材料放入自己大脑的车间,如果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不专注,那么,就会象上面“错位”的工厂生产那样,本来生产家具,却事先把电脑方面的原材料运进了车间,那么,他的科学研究或文学、艺术创作就会难以为继,难以搞出好的科研成果或文学、艺术创作成果。所以,天才与常人最大的区别就是,天才们很专注,而常人则不专注,所以,天才们一生能创作出一许多伟大的知识产品,而正常人一生在知识创新方面几乎一无所获。
综上所述,只有专注的人,他的思维才能有很好的持续性,他的创新也才能有很高的效率,只有专注的人,才能成为某一领域里的天才!而一个不专注的人,他的思维就会非常混乱,就会缺乏连续性,就很难作出创新成果。

培养天才的方法和秘诀——回答“钱学森之问”

反省心理学中的导师制、战役式学习法和单门独院制(下面会有详细的介绍),都是为了使学生不受干扰,能更好地进入专注状态,专注是成为天才的必要前提,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前提,是培养天才的关键。天才的强迫思维与强迫症患者的强迫思维,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都是由四大意识流中的“内闯意识流”引起的强迫性的思考,只不过二者的形式(内容)是不同的,天才强迫思考的是科学研究中事情,强迫病患者强迫思考的是网络游戏中的事情,或是“手是否洗杆清了,门是否锁好了”等日常琐事。只有长期保持专注的人,才能进入自动化的思维和强迫思维的状态,而不需主观的努力。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专注呢?

第一,要用减法。爱因斯坦曾说:“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它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老子》48章中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损就是减少,减少了才能做到专注,专注了才能进入天才的状态——自动思考(强迫思考)的状态,使你不由自主地思考的科学研究或艺术创作中的事情,这种思考是不需要任何努力的,这就是无为,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做出伟大发现,才能解决最困难的问题,所以,叫“无为而无不为”,只有在无为的状态下,才能解决最困难的问题,完成最伟大的事业,这就是老子中的高超之处。如果一个人在短时间内什么都想接触,什么都想学习,什么事情都想思考,那么,他就不可能做到专注,也就不可能进入无为而无不为(强迫思考)的无为状态,也就不可能做出伟大的成就。

培养天才的方法和秘诀——回答“钱学森之问”

第二,适当保持孤独。历史上的许多天才,为了做到专注,都会远离人群,保持孤独,甚至是终身不婚,这是他们成为天才的重要原因之一。

“夫才需学也,学需静也”“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做,吾以观复”“清静为天下正”——老子;

“珍惜你的灵魂,驱走你的伙伴,养成独处的习惯,这样你的才智就会日臻完善”——美国诗人爱默生;

“孤独创造完美,混乱制造麻烦”——爱迪生;

“任何真正的科学家都是一些相当怪僻、沉默寡言和孤独的人”——爱因斯坦;

第三,用战役式学习去学习各门课程,就是在一段时间里(如一星期或一个月或三个月等)只学习一本教材,学完后再学下一本教材。

第四,最好能有宽大的个人空间,这样能少受外部干扰。

第五,以自学为主,以听课为辅,这样能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培养天才的方法和秘诀——回答“钱学森之问”

专注和通才并不矛盾


大家知道,老子、诸葛亮、亚里士多德、达芬奇、牛顿、莱布尼茨等许多中外天才都是通才,他们精通多方面的知识,在许多领域都非常杰出,但他们在某一时期是非常专注的,非常专注于某一领域的学习和思考,而不象我们现在的学校那样,每天都要学习和思考多门学科的知识,他们通常连续数月甚至数年只思考某一问题,只接触与自己思考有关的事物,所以,他们是非常专注的,这种专注给他们的学习和思考带来了很高的效率,同时,也不妨碍他们掌握多门领域的知识,成为知识广博的通才。


天才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环境造就的!

人是环境的产物,1993年在湖北省出土的郭店楚墓竹筒有这样一段描述人性的话:“四海之内,其性一也。其用心各异,教使然也”。庞朴先生在分析、解释其中的思想时指出:“人性是同一的,因他受命于同一个天;人心又是各异的,因他受教于不同的人”。笔者认为,这里的“人性”主要指人的先天智力、知识、道德等精神方面的禀赋,因此,人一生下来在智力上、知识上和道德上是完全同一的,都是一张白纸,其后天所表现出来的一切智力、知识和道德上的差异都是后天因素(即社会因素)造成的。与此相类,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白板说”,指出人在精神方面的先天禀赋(包括智力、知识、道德等)是平等的,都是一张白纸(板)。其后,英国近代哲学家培根、洛克,法国近代哲学家、教育家爱尔维修等则继承和发扬了这一学说,尤其是爱尔维修,更进一步明确地提出:“人类的先天智力是平等的”,并提出了闻名于世的“天才教育”思想;


因此,只有非常的环境才能培养出非常之人才,历史上的天才,只所以能成为天才,是因为他们的环境与正常人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有一部分是生活强加给他们的,比如出身于逆境,身体有疾病等……,还有一部分是他们自己故意营造的,比如,保存孤独、终身不结婚等……;所以,要想培养出牛顿、爱因斯坦那样的天才,必须有与现有教育非常不同之环境,必须使用与现有教育用非常不同之教育手段,通过这些非常的环境和手段,使学生们进入专注状态,并长期保持这一状态,这样,就能进入无为而无不为的强迫学习、强迫思维、强迫研究状态,也就是天才的状态,成为名符其实的天才,并能在某些领域做出伟大创新、伟大成就!

培养天才的方法和秘诀——回答“钱学森之问”

教育体制比科研体制更重要!

科研体制虽然对人才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最根本的还是早期的教育,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够培养出象牛顿、伽利略、爱因斯坦那样痴迷于科学研究的人才,那么,即使我们的科技体制有许多不足和漏洞,他们也不会去钻空子,他们的工作不需要别人去监管和督促,给他们的自由越多,他们的科学效率就越高,成果就越多,反之,如果我们的教育教养出的只是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那么,再严格的体制,他们也能找出漏洞去钻。

信息污染会扼杀天才,今天的天才已是濒危物种!

今天的人类已进入信息社会和信息时代,人们在获取信息方面比过去更容易了,但也带来了一个严重弊端,那就是信息污染日益严重,人们越来越难以做到专注地学习和思考了,有人说,天才几乎已经绝迹,爱因斯坦几乎是人类最后一位天才,最后一个科学巨匠,在他之后(从20世纪初到现在)的基础科学领域里,再没有出现象伽利略、牛顿、法拉弟、麦克斯维、爱因斯坦那样的科学巨匠。笔者认为,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科学领域,在哲学、数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也同样存在,比如,我们也很难见到象沙士比亚、贝多芬、梵高、黑格尔、马克思、欧几里德、老子等天才了!一方面,获取知识越来越容易,另一方面,天才却越来越少,这个现象值得我们反思,足以使我们警醒!天才已成了濒危生物,现在是时候搞天才教育,以挽救天才了!否则,科学的源头就是枯竭,科技的发展就会失去原动力,因为基础科学是应用科学的基础、前提,知识是发明的前提,没有知识就不能发明,爱迪生每次发明前都要查阅大量的科学资料,基础科学的主要功能就是产生知识,应用科学的功能则是运用前者所产生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所以,基础科学之衰落,犹如科技之河的河源枯竭了,必然导致下游(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的衰落。

反省心理学天才教育的主要措施

反省心理学起源于1987年对天才、天才教育和人脑思维的研究,在这方面有独特、丰富的研究成果,其中的天才教育方法、理念与现行教育有很大的不同,这正好体现了“用非常之手段,培养非常之人才”的精英教育原则。反省心理学天才教育中的一切措施都是围绕着如何使学生更专注这一核心进行的。这些措施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导师制、战役式学习法、宽大的个人空间、公用室与私用室、男女分校。

1,导师制。所谓导师制,其实也就是“自学制”,学生以自学为主,而以课堂听讲为辅。只是这种自学需要导师的指导和督促,导师指导每个学生每月看哪些书,或建议他去听哪些讲座或学术演讲。学校设有许多讲座,听不听由学生自主决定,但有一点必须做到,就是每周必须写出读书心得,并带着它去面见导师一次,见到导师后,把读书心得读给导师听,导师做一些评论,然后两人进行讨论。历史上的牛津、剑桥两所大学的课程大部分是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这样有利于避开信息污染。此外,导师的指导多为总体上的、大致的指导,具体的学习方案还要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具体情况自主决定。这有利于实行“战役式学习法”,从而避开各门功课之间的物际信息污染,高效地学习、掌握各门基础知识。总之,导师制相对于课堂讲授制而言,比较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自由和自主性,因而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当然,最重要的是它有利于使学生避开信息污染,从而培养出高超的专注力,同时也可大大提高各门功课的学习效率。

2,战役式学习法。所谓战役式学习法是指在一段时期内连续地学习一门课程的学习方法,如在7~15天内连续地学习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等任何一门课程,像打战役一样,学完一本教材后才接着学习下一本教材,学完一年级的各本教材后再依次学习二年级、三年级的各本教材。如果一本教材的难度较大或内容较多(教材较厚),学习的时间会长一些,反之,学习的时间会短一些。战役式学习既能培养专注力,又能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天才的方法和秘诀——回答“钱学森之问”

3,宽大的个人空间。天才教育里的学生所拥有的个人空间比传统教育要大很多,首先,校园面积要足够大,其次,每个学生拥有的个人空间也很大,初中阶段的学生,每人分配一间宽大的“单间书房”,做为学习学习和住宿的地方,高中以上的学生,每人分配一个宽大的“单门独院”,做为学习学习和住宿的地方,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吏学生不爱外界干扰,更好地做到专注。

4,公用室与私用室,“公用室”是学生相互交流、交往、娱乐、休闲的场所。私用室就是上述的“单间书房”和“单门独院”。在英国的牛津、剑桥两所大学及其他一些私立中学如伊顿、哈罗等“公学”里,每名学生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房间,作为卧室和书房,此外学校还设有各种“公用室”。

5,男女分校,男生和女生不在同一学校学习和生活,而是分开到不同的学校。男女共校必然加剧人际信息污染的程度,不利于学生做到专注。因为青春期的男女同学对异性都是非常敏感的,二者相处交往必然容易打断对方的思路,污染对方的浅层—这一点是非常明显的,几乎是不证自明的,如果我们不承认这一点,那就是自欺欺人。当然,男女都有接受高等教育和成为英才的权利,也都有相互接触、交往的权力,但难道不能分别在不同的校园里接受英才教育吗?难道不可以在假期里,在校外相互接触、交往吗?而非要在一个校园里学习,在学习期间相互交往(甚至谈恋爱),以致人际信息污染泛滥成灾,严重破坏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智力。所以,男女共校是当今英才教育的一大弊端。20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的重点大学(如牛津、剑桥、罗马大学、纽约大学等)都禁止男女共校,20世纪中期以后,上述大学在民主浪潮的推动下,实施教育改革,开始实行男女共校,结果导致了其教育质量的下降。

综上所述,通过天才教育来培养各领域里的天才是完全可行的,我们需要多少天才就可以培养多少天才,需要哪方面的天才,就可以培养哪方面的天才。那种认为“人为培养出来的天才,一定比不上自然成长的天才”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造就天才的主要因素是专注,因此,如果我们能营造出“能使学生更专注的环境”,就一定能培养出更有创造力的天才,这就好比,袁隆平通过人工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其产量能够远超野生的杂交水稻。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什么人才最贵?天才!一部人类的文明发展史同时就是一部天才们的发现、发明、创造史,假如没有天才,人类至今还会停留在愚昧落后和黑暗之中。没有瓦特就没有蒸汽机和近代机器大工业;没有法拉第就没有发电机;没有波耳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没有今天的电气时代、原子能时代和激光时代;没有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莱特兄弟的飞机,就没有今天的卫星时代和宇航时代。

两千多年前的圣人孟子就告诫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果能有天才教育为我们培养数以百万、千万计的天才,那么我们就可以防患于未然,一旦出现重大灾害,天才们就能帮我们迅速消灭灾害,从而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安全,所以,尽快创办天才学校,以培养科技领域里的大批天才,是一件非常迫切的事情,在资讯发达却又信息污染泛滥成灾,导致天才已成“濒危物种”的的今天,尤为如此,尽快创办天才学校就尤为迫切、尤为重要!因为这既关系到人类的安全和生存,又关系到人类的未来和发展!

钱老为什么在2005年要提出“钱学森之问”,原因就在于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