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公衛學科熱,中南大學胡國清:疾控人才荒關鍵問題尚未破解

疫情下公衛學科熱,中南大學胡國清:疾控人才荒關鍵問題尚未破解

疫情之下,公共衛生學科火了。清華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天津大學等高校先後在公共衛生學科建設方面推出舉措,著力培養公共衛生、健康管理、應急方面的人才。

在中南大學湘雅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鬍國清看來,當前各級公共衛生機構普遍面臨“絕大多數優秀公共衛生畢業生不首選公衛機構”的尷尬。這不僅僅是高校人才培養目標與用人單位實際需要相對脫節的問題,更是因為“當前疾控系統無法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

作為高校公衛教育工作者,胡國清與團隊成員全程參與了湖南省疫情防控數據分析工作,為政府部門提供決策支持。如何破解疾控系統公共衛生人才荒?如何提高突發疫情的響應能力和處置效率?就此南都記者專訪了胡國清。

談公衛人才教育

疾控系統人才不足關鍵是用人體系難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

南都:這次

疫情暴露出公共衛生領域、疾控系統人才問題,哪些因素導致了這樣的局面?胡國清國內不同層次的公共衛生人才培養高等院校加起來有90多家,不僅數量不夠,而且培養過程也存在一定問題。

醫學院校從衛生部門劃歸教育部門管理後,公共衛生學院與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各類公共衛生專業技術機構和衛生監督機構的聯繫明顯減少,實踐教學中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高校培養目標和用人單位需求脫節。

例如,最近幾年教育部加大了公共衛生專業碩士研究生(即公共衛生碩士,MPH)的數量。公共衛生專業碩士分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兩種類型。但從學生就業情況來看,近幾年我們每年都會碰到一些地方的用人單位在招聘畢業生時只認科學學位不認專業學位的問題。

這是極其荒謬的事情,既然教育部已經同意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那麼用人單位在招聘時就應將其與科學學位研究生一視同仁。然而,現在矛盾都聚集到學院和學校,近幾年都有學生來找學校哭訴這一問題,我們能做的事情只是提供證明,但有些用人單位仍不認可。

因此,政府應做好相關部門之間的協調,避免學生就業時連最基本的報名資格都沒有的事情發生。

南都:從人才培養角度來看,當前的培養模式存在哪些問題,還需要如何改進?

胡國清在公共衛生人才教育上,傳統教學還是以預防醫學為主。預防醫學偏向醫學和自然科學,目前國際上對公共衛生的定義更為寬泛,比較重視管理和政策。當然,公共衛生並不排斥基礎研究,但其核心目的是利用多學科知識產生解決重大健康問題的舉措,並通過制定和實施政策來增進公眾的健康。

我們應加強公共管理、政策制定、溝通和協調方面的教學。在公衛領域僅懂專業還不行,專業人員的任務不僅僅是發現問題和提出解決方案,還要幫助政府將解決方案轉化為落地的政策,並提出推動政策實施的策略。這些工作都需要與各類人員打交道。

但令人遺憾的是,目前國內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在組織、溝通、協調和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培養非常薄弱。未來應開設一些課程加強培訓,我們學院準備在現有培養計劃中適當加強相關課程的分量。

我國公衛專業的本科生都經過了嚴格的臨床技能培訓,不比臨床專業學生差多少。學生畢業之後儘管不能行醫,但其紮實的臨床基礎對開展公衛工作非常有幫助,這個優勢需要保持。

考慮到大多數公衛專業的本科生未來不會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可考慮適當減少公共基礎課程的學時來加強實踐環節的訓練。

南都:我們關注,教育部已明確今年碩士研究生擴招向臨床醫學、公共衛生專業傾斜

胡國清:這是一個好消息,意味著招收的公衛專業的研究生數量增加。但我們要清醒地意識到,僅靠增加招生指標並不能完全解決公共衛生機構人才短缺的問題,政府還需要考慮其他問題,如:同學們畢業後願意到公共衛生機構工作嗎?各級公共衛生機構有空缺編制用來招人嗎?

疾控系統人才不足,不僅是培養環節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當前用人機構吸引不了人才,這其中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目前疾控機構待遇普遍較低。

另外,很多疾控機構編制不足、非專業人員佔用編制,缺乏空缺崗位招聘公衛專業的畢業生,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

南都:最近,清華大學成立了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南方科技大學

宣佈與深圳衛健委等合作共建南方科技大學公共衛生及應急管理學院怎麼看待這種共建、校企合作的模式?

胡國清:這種現象改變了既往以政府投入為主辦學院的模式,體現了企業的社會責任,我覺得應該鼓勵。但如果只加強人才培養而不改變前面提到的其他問題,將來還會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選擇非公共衛生機構,如:政府部門、醫療機構、企業。

我認為,此類學校可考慮將新建學院定位為高端智庫,重點考慮為國家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提供決策支持,而不是每年培養少數的畢業生。

這一點可以參考全球著名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運行模式,該學院的運轉主要靠社會捐贈和各類科研項目包括的間接經費。該學院研究範圍非常廣,既有政策研究,也有基礎研究,所研究內容全是全球或全美民眾比較關注的重大健康問題。

南都:有觀點認為,疾控做得越好重大疾病等問題越少,反而會導致這支隊伍越不被重視,你怎麼看?

胡國清:如果績效考核角度過於片面,確實可能會出現此種問題。各級政府在制定政策和考核辦法時一定要考慮:各級疾控的主要職責是什麼?核心的業績考核指標是什麼?難道真的是做得越好就是自毀長城嗎?這是一個極其糟糕的價值導向。

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居民人均出生期望壽命增加了幾十歲,主要原因是我們真正加強了公共衛生隊伍的能力。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疾控是落實各級政府疾病預防職責的專業技術機構,疾控的工作幹得越好,老百姓就越少得病。

這需要各級政府改變管理理念,在制定公共衛生機構績效考核辦法時充分考慮此問題。各級疾控機構不僅要貫徹自上而下的各種工作任務,更要幫助政府部門針對當地重大健康問題出主意、想辦法。

談應急預案

日常物資儲備形式要靈活,錢應花在刃上

南都:此次疫情暴露出我國公共衛生系統哪些不足?

胡國清: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應急預案中的應急響應和日常準備不夠細緻。現有預案總體框架比較成熟,但在一些關鍵點上缺乏操作細則。

比如,疫情非常嚴重時,應急防護物資供應卻跟不上。這說明現有應急預案對類似新冠肺炎這類傳染力極強的新發傳染病,常規的儲備能力是不夠的,仍要依靠各地應急指揮部緊急動員企業擴大生產來滿足實際需要。

這次疫情也暴露出應急管理的平戰結合存在問題。假如再發生一次類似的疫情,我們能否依賴現有醫療機構就能完成臨床救治工作,而非投入大量經費緊急建設方艙醫院?政府應急預案中是否包括了緊急情況下擴增臨床救治能力的方案?

此外,全國各地面臨的重大突發事件風險不盡一致,除新冠肺炎這種很少見的新發傳染性疾病之外,還有各類危化品、生產事故、自然災害、重大交通事故、食物中毒等造成的其他重大突發公共衛生安全事件。

這些事件的日常準備、預測預警和應急處置明顯不同於傳染性疾病,都需要有詳細的、操作性強的應急預案。各地政府應以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為戒,重新審查各自的應急預案,結合當地的風險分析結果完善應急預案,明確相關部門和人員的職責及工作流程,實現以應急預案指導日常準備和應急響應的目的。

南都:如何做好應急能力的日常準備?

胡國清:日常準備不是簡單蓋房子。例如,一次性花很多錢購買應急物資,若沒有疫情發生,這些物資就可能就會過期而造成浪費,SARS事件後個別地方曾出現此類問題。

平時的物資儲備要靈活,把錢花在刃上但又不浪費。政府可與防護物資生產機構簽訂協議,明確在緊急情況下先停下其他生產優先滿足應急物資緊急生產。讓企業提前做好準備,而非臨時動員。政府可考慮將一部分醫療應急物資儲備與醫療機構得常規消耗結合起來,儘量避免物資過期造成的資源浪費。

平戰轉換機制也很重要。政府部門、各類公共衛生專業技術機構和醫療機構應制定由正常工作狀態嚮應急響應狀態轉換的細則,既要對突發事件做出快速和有效的響應,又要不影響常規重要工作的推進。

特別是,政府應急預案中要明確如何在緊急情況下,迅速擴增各類公共衛生專業技術機構和醫療機構的應急處置能力和醫療救治的能力。例如,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對呼吸科醫生和重症科醫生的大量需求,平時應提前做好相關專業人員的儲備和緊急動員程序,一有需要,就可馬上動員。

從學生培養角度看,政府可以考慮讓醫療專業的學生參與疫情防控和臨床救治工作。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緊急發生的情況下,現有醫護人員數量可能無法滿足需要。

我國醫學生招生規模不小,高年級學生均受過一定程度的專業訓練,政府部門可考慮未來允許高年級醫學生作為後備人員參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和臨床救治工作。這既能解決緊急情況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又能很好地鍛鍊學生,增加他們的專業使命感。

雖然學生安全在突發事件應對中存在一定風險,但在做好個人防護的前提下此風險是非常低的。在安排具體任務時,可考慮讓有經驗的老師帶領同學們參與一些風險相對較低的工作。

在組織協調上,本次新冠肺炎疫情處置中中央政府提出的聯防聯控機制非常有效。建議考慮將這種機制納入各級政府的應急預案乃至法律法規,使其成為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常規作法。

要讓每一個跟疫情處置有關的部門、機構和個人平時就熟悉各自的工作職責和程序,這可通過日常演練予以強化。

理想的情況下,一旦突發事件的嚴重性達到啟動應急預案的觸發標準,政府部門即可宣佈啟動特定級別的應急響應。此時,相關部門、機構和工作人員就可按各自職責有序響應。這樣不僅能顯著提高應急響應的效率,更能降低因響應混亂造成的資源浪費。

談疫情防控信息採集

高質量數據的價值還未被政府部門充分認識到

南都:在SARS之後我們建立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統、傳染病網絡直報系統,這次疫情應對中信息採集暴露出哪些問題?

胡國清:這兩個系統的建立對我國信息採集有很大幫助,正常情況下能發揮早期預測預警的作用。但如果疫情已經在社會中廣泛擴散,這兩個信息系統就無法完全滿足政府決策對數據的需要。

目前這兩個信息系統並未採集應急物資、醫療救助、人員移動、教育系統、交通系統、民航系統、密切接觸者、醫學留觀人員、疑似人員等信息。

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這些數據信息全靠臨時採集。由於缺乏標準、規範和技術平臺支持,數據採集效率比較低,缺乏很好的質量控制,致使不少臨時採集的數據質量不高,無法支持政府決策。

南都:可能進行優化還是另起爐灶再搭建系統?

胡國清:我不建議另起爐灶再建一個信息採集系統。事實上,傳染病發展到大規模流行的概率非常小,沒必要專門建立一個龐大的信息系統來常規採集應急響應決策所需的相關數據,這會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但政府需要考慮整合現有信息系統,特別是公共衛生系統現有的信息採集系統和醫療機構的信息系統,採取措施提高數據採集的質量,實現相關信息系統的數據匹配。

目前公共衛生系統內部各種各樣的信息系統就有幾十個,有必要在滿足主要工作的前提下整合這些系統,提高數據採集的效率和質量,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建議政府部門規範醫院信息系統,可考慮將已建立的病案首頁標準擴展為醫院病案標準,建立不同醫療機構數據兼容的標準。特別重要的是,中央政府有必要建立關鍵數據融合平臺,將相關數據鏈接起來,提升數據服務決策的能力。此項工作的一個基本前提是政府部門需要提前建立統一的專業採集規範、應用平臺技術標準和數據管理架構。

此外,為應對未來再次出現疫情大範圍播散的緊急情況,政府部門可考慮在常規信息系統之外建立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的其他相關數據採集的標準和技術規範,提前為未來應對類似重大疫情做好技術儲備,如:社區層面、交通部門、檢驗檢疫部門、教育部門、公安部門等相關部門和機構需要緊急上報信息的標準和報告流程。

及時、準確、完整的數據對於科學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至關重要,可為早期採取措施贏得寶貴時間,明顯提升應急響應的效率。

這些“軟件”的建設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基礎工作,對於提升我國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能力非常重要,建議疫情後政府部門應儘快推進此項工作。

此外,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網絡的底部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傳染病報告需要具備一定專業素質的人員完成。建議各級政府在對醫療機構的經費投入中明確列出國家法定信息採集項目,並加強對此項工作的考核,以確保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及時、準確上報相關信息。這將是完善我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

策劃:南都北京新聞中心

統籌:王佳 程姝雯

採寫:南都記者吳單 宋承翰 發自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