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曉明:公衛基層醫護人才培養,職業院校難在哪兒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期間,全國各地共選派4萬多名醫務人員馳援湖北,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但也暴露出了基層公衛防控能力的滯後與欠缺,特別是社區醫護人員的嚴重不足。高職院校理應在基層公衛醫護人才培養中扮演重要角色,發揮重要作用。

蔣曉明:公衛基層醫護人才培養,職業院校難在哪兒

公衛醫護人才供需要均衡

基層公共衛生治理人才的培養是醫衛類高校的重要職能,但大多數院校重視常規醫學人才培養、忽視基層衛生應急人才培養。面向基層開展醫護人才培養的高職院校不多,人才數量難以滿足我國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需要。

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醫護專業課程設置基本還是侷限於傳統以診斷和治療疾病為目的的醫護知識培養,對公共衛生事件反應、防疫能力培養的忽視導致學生缺乏對公共衛生知識的掌握和應用能力。

為此,高職公衛醫護專業人才培養一定要注重寬基礎、廣口徑,不僅重視臨床醫學治療知識、技能培養,還要重視針對基層社區進行教學,而且要特別重視醫德培養,堅持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相結合、專業技能教育與職業人文素養培育相結合,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為基層醫療機構培養輸送了大量醫護專業人才。

蔣曉明:公衛基層醫護人才培養,職業院校難在哪兒

高職醫護專業要突破侷限與困境

就社會環境而言,首先,高職院校的醫護專業教育社會認同度偏低。“醫護專業人命關天、學醫更不能去高職院校”的觀念普遍存在,學生和家長選擇高職院校的護理專業一般都是“無奈選擇”。其次,高職護理人才不好就業。大多數醫院設置了本科學歷門檻將高職學生拒之門外。高職學歷只能成為臨聘人員,沒有編制,“工薪偏低”“福利較差”。這也影響了專業吸引力,加劇了公衛護理專業優質生源不足的問題,進而影響人才輸出質量。

同時,高職醫護專業也面臨不少困難或侷限。首先,因為實訓投入較大、培養成本較高,致使部分院校不願意開辦醫護專業;即便是開辦了專業的院校,往往也難以滿足其經費需求。其次,專業課程體系定位不準確,導致設置不科學,實踐教學條件不完備,實訓項目開設不充分,技能培養不到位,致使部分專業發展陷入困境。

改革釋放高職能量,培養基層醫護人才

首先,加強推進基層公共衛生防控體系建設。要從國家戰略安全層面加強公共衛生事件防控服務體系,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增加吸納高職醫護人才就業比例,提高薪酬待遇,增強基層醫護人員的職業歸屬感,吸引、留住更多的醫護專業畢業生到基層社區醫療機構就業。教育管理部門要統籌規劃,鼓勵高職院校開辦醫護專業,要指導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做好高職院校醫護專業的區域佈局,加大投入,吸引更多優質師資和生源。要支持醫療機構積極參與高職院校專業建設,吸納社會資本,探索混合所有制,鼓勵社會多元參與基層醫護人才培養。

其次,抓好高職院校醫護人才培養。高職院校要從服務國家公共衛生防控體系的戰略大局出發,在基層醫護人才培養中扮演好重要主體角色,有條件的院校要積極創辦醫護專業,已有醫護專業的院校要優化教學質量,提高社會影響力,增強優質生源吸引力。要科學設置課程體系,狠抓師資隊伍、教材開發、教法改革,加強應急防疫在內的公共衛生管控能力培養,強化專業情懷與專業理性養成,培養出既有醫護專業技術,又懂應急防疫的綜合型基層醫護人才。

再次,強化社會應急意識培養與能力建設。疫情結束後,建議各地,特別是部分大城市,鼓勵支持高職院校接管新建的專門抗疫醫院等場所設施,聯合醫院、社區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將其建設成為防治結合的公共衛生“實訓-實戰”中心。平時可作為醫護專業學生實習實訓基地,承擔教學功能,承擔職業認證職能;還可以作為公共衛生培訓中心,面對基層社區、社會組織、志願服務者、社會公眾開展應急醫護培訓,指導提高社區防控意識和應對能力。疫期則可立即轉換為功能完備的戰時醫院或應急處置場所,承擔基本防護、管理協調功能,以大幅減少醫護人員的非救治性工作量,最大限度地提高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

(作者:蔣曉明,系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二級教授)

光明微教育 · 解讀教育中國

來源:光明日報

統籌:唐芊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