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宋仁宗:他們想把我裝在他們定義的聖君殼子裡

引言:

近日,正午陽光宋代大劇《清平樂》上映,劇中仁宗有一句臺詞:"

他們想把我裝在他們定義的聖君殼子裡",讓我們感受到他的無奈。那麼,他何出此言?相比於其他朝代皇帝,宋代皇帝究竟面臨著怎樣的困境?隨筆者一同瞭解一下吧!

《清平樂》宋仁宗:他們想把我裝在他們定義的聖君殼子裡

(清平樂劇照 宋仁宗)


●宋代是一個高度尊奉儒家思想的王朝,而儒家思想中的為君之道,要求順從天道,所以常被儒生用作警示宋代君主

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成為現實政治的指導工具。漢儒董仲舒主張"天人合一",將自然界的災害歸罪於皇帝的德行。到了宋代,用儒家思想治國更是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宋儒陳亮曾感慨:"本朝以儒立國,而儒道之振獨優於前代"。而宋代儒者反覆強調君主應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行,要求其反省自己的德行和政務的缺失。此外,宋代"以民為本"的思想高度發展,要求君主要對百姓有保全之心。在天降災難時,皇帝一定要盡到自己的職責,向天謝罪。

宋朝皇帝自小就要學習儒家經典,如仁宗五歲就入學,其父真宗甚至親自教授其儒家經典。除此之外,宋代還設有經筵,就是由儒生定期向皇帝傳授儒家經典。在傳授中,大多內容也多為為君之道,講明如果違背天命,就會受到天的懲罰,

宋仁宗時期,知諫院包拯因為星變、冬雷等災異接二連三上書勸諫,要求皇帝要敬畏天道。奏摺最後一句寫道"伏望陛下省災異之來,驗休祥之應,謹奉上天之戒,以揆當世之務。"在包拯看來,針對外敵入侵和內政不修,上天已經降下警示,宋仁宗需感悟到上天降下來的警示,只有選賢舉能,屏退奸臣,才能取到革新政局的作用。

《清平樂》宋仁宗:他們想把我裝在他們定義的聖君殼子裡

(清平樂劇照 韓琦)

●宋太祖、宋太宗制定的宋代祖宗家法是套在所有宋代皇帝身上的一道繩索。想要做點啥,你得問問祖宗的意思。

在中國歷史上,歷代開國皇帝都會頒佈一些具有本朝特色的規章制度,一般被稱"祖宗聖訓"或"祖宗故事"。這種祖先制定的事情裁斷標準,一般被看作是至高無上的,沒有人可以質疑其權威,可以直接拿來指導現實的政治。在宋代,這一制度被提到一個新的高度。

宋代建立於唐末五代的亂世後,因此宋太祖趙匡胤常日與臣下探討治國之策,尋求使大宋長治久安的方法,並且他希望這些方法,世世代代子孫都可以遵守。高宗丞相呂皓曾向高宗講道:"臣嘗見太祖皇帝與趙普論書數百通,其有一雲:'朕與卿定禍亂取天下,所創法度,子孫若能謹守,雖百世可也。'"太祖駕崩後,太宗謹記太祖的話。在即位詔書中就寫道:"先皇帝創業垂二十年,事為之防,曲為之制,紀律已定,物有其常。謹當遵承,不敢逾越。"

表示他講堅決執行太祖制定的既定方針。太宗在對太子的教育中,也是要求其貫徹祖宗法度,因此,真宗在即位時也下詔追隨祖宗法度。於是。這漸漸成為一種制度化的要求。

《清平樂》宋仁宗:他們想把我裝在他們定義的聖君殼子裡

(清平樂劇照 劉太后)

宋代新皇帝即位之始,都要作出維護祖宗法度的姿態。仁宗繼位之後,權利一度操持在劉太后手中,劉太后雖臨朝稱制,但還是自稱"趙家老婦",對於趙宋家制度,他十分自信,同時,她也有著保守祖宗基業的責任和壓力。所以在遇到事情時,她的選擇一般是恪守祖宗成規,宋代的常用名詞"祖宗之法",就是成型於這一時期。仁宗時北宋社會已經面對較大的危機,但群臣們都認為祖宗制度是救世良方。在仁宗稍有改轍之舉時,參知政事王曾上奏,奏中直言

"天下者,太祖、太宗、先帝之天下也,非陛下之天下也"。用祖宗成法來壓制當下君主,成為宋代政治的一種常態。


●中國歷史上,宋代以"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而聞名,儒學士大夫在朝中有強大的輿論勢力,哪怕是皇帝,您也得忌憚他們三分

史學界有一個重要的命題叫"唐宋變革論",唐宋之變中的重要一項就是官場人員結構的大變化。唐代雖然已經實行了科舉制,但是因為唐代士族的勢力仍很強大,因此唐代官場士族子弟和科舉士人始終在相互鬥爭。但宋代建立以後,朝堂之上已經是清一色的科舉士人。


《清平樂》宋仁宗:他們想把我裝在他們定義的聖君殼子裡

(清平樂劇照 歐陽修)


相比之下,宋代的科舉因為實行鎖院、糊名的政策,所以宋代的科舉取士而著稱。大量的寒士湧進了朝堂之中,如歐陽修、范仲淹等人。同時,這批士人因為深受儒家思想的渲染,視國家和天下的治理為己任,他們對於國家的政治有著高度的責任感,在朝堂之上慷慨陳詞,不惜觸怒皇帝。

且宋太祖吸取了唐末五代武將專權的教訓,打壓武將,專用文人。立下了宋代"與士大夫共天下"的基調。相傳宋太祖時曾立一碑,上面寫著"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這是一份誓約,誓約的權威性高於遺詔,加上宋代重視祖宗家法,因此這是太祖套在子孫頭上的一個緊箍咒。士大夫所上的詔書無論多麼過分,皇帝也不能對其下殺手。因此,士大夫上書言事的特權被保護。

士大夫對於皇帝施加影響的主要途徑是勸諫,而勸諫想要讓皇帝接受,則要對皇帝有所觸動。士大夫在上書言事時,都習慣用一種變相的壓制和恐嚇,這種威脅包括有形的威脅,例如武將作亂、民變兵變、外敵入侵等歷史前車之鑑,陰陽災異等上天懲罰。無形的威脅則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祖宗家法,以及時事輿論的評價以及歷史的評價。

《清平樂》宋仁宗:他們想把我裝在他們定義的聖君殼子裡

(清平樂劇照 宋仁宗)

相傳仁宗想要提拔張貴妃的伯父當一個顯職宣徽史,但在廷議時,無法通過。張貴妃不死心,仍然給仁宗吹枕邊風,希望他能提拔一下伯父。仁宗跳過廷議,下了聖旨,但是包拯站出來反對,甚至將唾液濺到仁宗臉上,仁宗只能忍,並用袖子擦臉。回宮後,仁宗埋怨貴妃"你只知道給你的的親戚要官,哪裡知道包拯是御史中丞"。這個故事一方面可以反映仁宗寬厚仁慈的性格,但這也是宋代皇帝與士大夫鬥爭的側影。


結語:

在宋代,有所謂"君主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之名,君主的權利受到士大夫嚴格的限制。甚至有一些鍾情於中國製度的學者說,其實在宋代中國已經實現了"虛君制",皇帝只是名義上的君主。整套官僚體系可以自己正常的運作,國家大事的決定中,皇帝一般也要按照大臣的決議來決定國家大事。如果皇帝想要擅自決定一些朝廷事務,往往會受到群臣激烈的反對和諫官群體的抨擊。而在儒學士大夫的理想中,皇帝可以達到堯、舜儒家聖王的標準。皇帝如果稍有出格的舉動,就會受到強烈抨擊。因此,天性仁善的仁宗發出"他們想把我裝在他們定義的聖君殼子"的感嘆也在情理之中。


參考文獻:

[元]脫脫等:《宋史》,中華書局,1977年。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

劉靜貞:《皇帝和他們的權力》,國立編譯館,1996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