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理財經:月供太高?一定是你沒有算好結餘率

遇到過不少網友諮詢,覺得買房後多出了月供,現金流很緊張,覺得到處都緊緊巴巴的。我想說,這一定是買房之前沒有算好結餘率。

十年理財經:月供太高?一定是你沒有算好結餘率

結餘率的公式很簡單——結餘率=(收入-支出)/ 收入*100%,記住每一項都是同時段的,比如用當年收入和當年支出去計算當年結餘率。

結餘率是家庭財務的一項重要指標,不僅可以用來做日常財務梳理,也可以用來進行投資指導,例如我們預測能夠承擔多少月供。今天分享四個應用結餘率的場景:

場景一:借債買投資房?算一算透支幾年結餘

一個朋友的案例,借債50萬買投資房,三年過去了,依然捉襟見肘,而且還要再捉襟見肘幾年。一些數據

買房前結餘:年入約50萬,結餘20萬

買房後:年入預計50萬,結餘10萬,因為房貸增加了

那麼她借債50萬,如果這期間收入沒有增加,就是透支了未來五年的結餘來買投資房,未來五年的結餘都要用來還債,那樣壓力確實會比較大。所以她的焦慮源頭很容易就找到了。

我們聊的時候已經過去了三年,她的投資房已經交房兩年,三年裡她的收入漲了一些,大約還了35萬外債。然而她沒有資金可以裝修,有中介想租毛坯房,一個月800還是1000,她覺得太少,於是房子就這麼放著了。房價確實是漲了的,所以她的投資房買的也沒錯,只是她覺得太辛苦。所以她之前想過,如果買一套總價低一些的,會比現在輕鬆的。低多少?那麼可以根據結餘水平去衡量。

例如——

買房前結餘20萬

買房後,預計支出增加7萬(按總價低一些來看),預計結餘13萬

那麼這時候她借債40萬,三年左右還清,壓力不會太大。

所以,結餘率可以作為一些大操作的衡量因素。

場景二:有時候現金流緊張只是假象,因為沒有算清楚結餘

還有個網友的諮詢,說了許多信息,大概也是買房之後支出增加,覺得攢不下錢,手忙腳亂的。然後我問了幾個信息,收入多少,結餘多少。財蜜開始說之前年收入大約16萬,年支出8萬,買房後增加了每月6000的房貸。我初步一算——

買房前:收入16萬,支出8萬,50%結餘率很健康

買房後:收入16萬,支出8+7.2萬房貸=15.2萬,結餘率只有5%

我斟酌了一下問,買房後結餘率基本沒有,之前是怎麼衡量了要買房的?

之後財蜜又開始說,買房後公積金可以提取了,每年可以提取4.5萬的公積金。

然後我又幫她算——

買房後:收入16萬+4.5萬公積金=20.5萬,支出15.2萬,結餘率21%

我說還可以呀,問她焦慮什麼?

之後她有點恍然大悟,她焦慮攢不下錢,我說還好,如果收入持續增加,那麼這個支出並不是大問題;而且現金流規劃得好,這個結餘積累下來也是不錯的。

所以,第二個核心問題是,想把結餘率當作工具,也要算清楚才行,不能搞不清楚狀態就徒增煩惱。

場景三:提前消費,看一看自己的結餘承受力

不僅如此,結餘還可以用來衡量提前消費/透支消費。

剛工作時分期買的筆記本電腦,12期,每個月還款1100元,當時覺得這個數額也不多,然而在還分期的一年裡,每個月都難受,都捉襟見肘。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每個月到手只有4000元,房租和生活費等要2-3000元,相當於我透支了一年的結餘提前消費,導致在接下來的一年裡完全沒有結餘,所以過得很難受。

提前消費和提前享受也值得鼓勵,但如果說要找一個度,那麼就可以看是透支了多長時間的結餘作為衡量標尺。

場景四:做結餘預算,多一些考慮因素

以上種種,都基於我們對結餘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預估。所以,算清楚結餘很重要,不論是在過去還是在未來。

已經發生的結餘算起來很容易,結餘率=(收入-支出)/收入*100%

未來的結餘預估則要考慮清楚未來影響家庭收入和支出的各項因素,再做預估,比如上面那位只把房貸算入支出,沒有把提取公積金算入收入的。結餘預估做的越準,心裡也會月清楚當前的狀態和自己理想狀態的差距。

再說一下我認為比較合適的結餘率:

單身:40-60%

家庭:30-50%

我個人一直覺得50%的結餘率是一條安全線,踐行下來確實這個結餘率會讓人很有安全感,掙一年的錢花兩年,比較安心

無論是買房,還是消費,當你覺得總是緊緊巴巴,哪裡都缺錢的時候,通常是沒有提前做過結餘率預測,試試用結餘率梳理好財務狀態,再投資或消費。如果已經購買,那麼就提高結餘率(提高收入,降低支出),你會發現日子就舒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