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的杜甫草堂

作者:簡 明


疫情中的杜甫草堂


成都西郊有一座杜甫草堂。

一千多年前,大詩人杜甫為避“安史之亂”,入蜀輾轉來到成都,在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茅屋,四年間寫出了240首詩歌。

後經歷代修建擴充,現在的草堂已成了佔地近300畝的公園。

園內除明清時期的寺廟外,還有傲霜迎春的梅苑、清香四溢的蘭園,諸多美景讓遊客流連忘返。

疫情中的杜甫草堂

陽春三月,繁花盛開,正是踏春賞景的好時機。

一進大門便感受到了濃濃春意,沒想到過去遊人如織的草堂,今天幾乎無人,畢竟是疫情期間,隔著口罩我能明顯嗅到清爽的青草香和松木味。

草堂內古柏參天,香楠林遮天蔽日,翠竹和蒼松茂密如雲,真是一幅生機盎然的景色啊。

沿著石板路往前走,正面便是一個古香古色的建築。佔地約30畝,獨立成院,由古建築、大殿和品字形的禪房組成,禪房和大殿之間由長廊鏈接,中式古典氣息濃厚。

現在這個大殿是文物和書畫展廳,但在五十年前,這裡曾是成都市五•七文藝學校(簡稱成都市藝校)的校址。

疫情中的杜甫草堂

當年,這個平臺和後面的大殿是雜技班學生們練蹬罈子、轉瓷盤,騎飛車的場地。

疫情中的杜甫草堂

當年京劇班的練功大廳現在成了書法館

疫情中的杜甫草堂

疫情中的杜甫草堂

光陰荏苒,現在的草堂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放鬆心態、靜心懷古的好地方。

走過大殿,鑽進一個拱形石門,出現在眼前的是小橋流水、鮮花盛開的景象。

疫情中的杜甫草堂

疫情中的杜甫草堂

池水裡的錦鯉很有靈性,聽到人聲立刻歡快地聚攏過來,一片寧靜的池水因有了它們而變得更加秀美。

疫情中的杜甫草堂

走過一座小竹橋,這裡便是著名的杜甫茅屋故居了。

這座古樸的茅舍是依據杜甫的不朽名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及明代建築格局恢復重建的。

疫情中的杜甫草堂

茅屋修建在溪流環抱,綠樹成蔭的景區內。這裡竹籬柴扉、芳草青青,完全詮釋出“舍南舍北皆春水”、“野老籬邊江岸回”等杜甫詩句描繪的郊野景象。

疫情中的杜甫草堂

推開柴門,左植“四松”,右栽“五桃”,古楠接茅亭、綿竹上青霄、菜圃青青、藥欄鬱郁。

疫情中的杜甫草堂

所有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詩人生活在這裡時那種濃濃的田園情趣。

疫情中的杜甫草堂

疫情中的杜甫草堂

我們在茅屋旁合影留念,不覺間吟誦出杜甫的《江村》詩:“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遊覽杜甫草堂,值得一遊的地方還有紅牆夾道、修竹掩映的花徑,風景秀麗、獨具魅力的梅苑,以及碎瓷鑲嵌、古雅別緻的草堂影壁。

疫情中的杜甫草堂

說起“花徑”的由來,相傳是一條兩旁栽滿花木的小路通往杜甫所居的草堂,此路即被詩人稱為“花徑”。

疫情中的杜甫草堂

現在花徑的東端入口上掛一匾,匾上有著名書法家蕭龍友所書“花徑”。

而門框兩旁,則是郭沫若撰書的對聯:花學紅綢舞,徑開錦裡春。

至於草堂影壁,這是遊客們來草堂必看景點。這是由碎瓷鑲嵌、古雅別緻的照壁,1958年毛主席視察草堂時,曾對這兩個字久久凝視。

疫情中的杜甫草堂

作為草堂標誌之一,來往遊人多在這裡攝影留念


重返故地,物是人非,歷史長河一瞬間。草堂依舊勃勃生機:

好一似奼紫嫣紅開遍,人間處處是芳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