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年輕人很早洞察人事、諳於世故預示著本性平庸?

對於一個年輕人來說,如果他很早就洞察人事,諳於世故,如果他很快就懂得如何與人交接、周旋,胸有成竹地步入社會,那麼不論從理智還是道德的角度來考慮,這都是一個不好的跡象。這預示著他的本性平庸。相反,一個年輕人對世人的行為方式感到詫異和驚訝,並且與他們的交往中表現得笨拙、乖僻,則顯示出他有著良好的品質。
叔本華:年輕人很早洞察人事、諳於世故預示著本性平庸?

叔本華,他是一個內省智能極高的人。

在《多元智力理論》中提到過人類的幾種智力分支,其中一種就是內省智能。

這種智能主要是指認識到自己的能力,正確把握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把握自己的情緒、意向、動機、慾望,對自己的生活有規劃,能自尊、自律,會吸收他人的長處。會從各種回饋管道中瞭解自己的優劣,常靜思以規劃自己的人生目標,愛獨處,以深入自我的方式來思考。喜歡獨立工作,有自我選擇的空間。

這一特質註定了他不會陷入名利財富為衡量第一的標準,不會流於表面去觀察的狀態。

叔本華:年輕人很早洞察人事、諳於世故預示著本性平庸?

叔本華的悲觀主義

首先叔本華認為慾望是人類理性不可控制的。對於大部分來說,慾望的確是生活的主題。我們是為了獲得儘可能多的安全感,為了有更好的物質享樂,為了和別人攀比,才會去忍受無窮無盡的艱辛勞動和在各種挫折中的垂頭喪氣。

叔本華提出的解決方案也沒問題:既然滿足慾望是一條不歸路,那我們應該早點看清這一點,不再去滿足慾望。但慾望不滿足人會飢渴痛苦啊,那就可以像叔本華建議的那樣,用無關慾望的藝術品的欣賞來獲得暫時解脫。

這也是被社會普遍接受的生活觀。

當貧苦的下層人民為衣食住行,生存而奔波痛苦時,“無聊”也在折磨另一群人:

人發財了,整天酒池肉林,追求物質享樂,並不是個長久的選擇。不管多好的享樂,玩一陣子就會覺得沒勁了,感到空虛無聊。

一些有錢人想不明白滿足慾望是條不歸路,還在不斷追求更強烈的刺激,滿足更大的慾望。可是享樂的標準不斷水漲船高,每一次獲得相同快樂所需要的金錢越來越多,最後總有一天會捉襟見肘,把自己玩窮。同時,人的精神和肉體所能承受的刺激也是有限的。不斷地追求更多的刺激,最終只能是找死——賭錢、飆車、冒險、吸毒。但是慾望還是不會停啊,再往前走,就只有自我毀滅一條路了。

於是,生活就像擺鐘,在這兩個極端中來回搖擺。一會直接的痛苦,一會無聊的酷刑。逃離了一段,就會接近另一端,生命也隨著搖擺而流逝。

叔本華:年輕人很早洞察人事、諳於世故預示著本性平庸?

另一種有錢人,當他們玩一玩、發現縱慾也不過如此以後,他們的業餘生活就不再追求物慾,而是改成追求藝術。這是古往今來很多有錢人的選擇。

對於普通人來說,整日辛勞是為了養家餬口,但在溫飽之後,誰沒有發財的慾望呢,有了這慾望,就會產生貪婪之心、攀比之心。這時候不妨提醒自己,貪婪是一條不歸路,不如多尋找日常的快樂,聽聽相聲,唱唱歌,見見朋友,喝喝酒。功名利祿談笑中,不勝人生一場醉,舒展自己,痛快地活一生,這不比蠅營狗苟活一輩子更有意思嗎?

什麼是幸福

叔本華:年輕人很早洞察人事、諳於世故預示著本性平庸?幸福來源於我們自己——亞里士多德幸福的生活存在於心緒的寧靜之中。——西塞羅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論語》

關於幸福的話題很多,但在哲學家眼中,無一例外都指向心靈的作用。叔本華也不例外,並且他與亞里士多德還心有慼慼然的覺察到幸福的無常,美好的事物總是稍縱即逝。

一切的幸福來源,在本質上都是不確定的、不安全的、短暫的,具有偶然性,即便是在最有利的條件下,也都不可避免地有可能輕易消失殆盡。

外部的變化太過無常,依賴外界尋求的幸福,很快就會乾涸。叔本華自始至終的堅持,幸福來自於內在。(如果不是叔本華,可能這些智慧會被不假思索的被當做雞湯,可見我們處於多麼浮躁的環境)。

寄託於外界的幸福必然會遭受各種各樣的損失,最後反被煩惱所傷。

叔本華:年輕人很早洞察人事、諳於世故預示著本性平庸?

對於一個年輕人來說,如果他很早就洞察人事,諳於世故,如果他很快就懂得如何與人交接、周旋,胸有成竹地步入社會。他會從心裡覺得“幸福”是一種利用手段就可以獲取的簡易東西,並且是從外界獲得的。

他們的匆匆前行與奔馳,就像不斷前進、做出各種動作以保持身體平衡的走鋼絲者——這樣的世界,幸福無從說起。

在即將達到人生終點之時,驀然回首,大部分人會發現自己終其一生都在“暫時”地活著,他們會很驚訝地看到:自己未曾留意回味就任其消逝的東西恰是他們想要的生活,是他們自始至終都在期待的東西。總的來說,一個人的一生就是被希望愚弄之後,一頭扎入死亡的懷抱。

一個過早精通這些事,年紀輕輕便不再觀察與洞悉周圍的一切,卻去熟練的追逐那些註定失去的東西的人,已經是一個陷入無聊與痛苦的人,在擺鐘中來回搖擺,逃離了一端,就會接近另一端。

珍貴的品質

叔本華:年輕人很早洞察人事、諳於世故預示著本性平庸?她那時候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茨威格

叔本華提到,如果一個年輕人對世人的行為方式感到詫異和驚訝,並且與他們的交往中表現得笨拙、乖僻,則顯示出他有著良好的品質。而那些陷入了追逐名利,在痛苦的鐘擺中搖擺的人,意味著丟失了那些珍貴的品質,可能是誠實,求知,赤子之心,等等。

即便是哲學家的一些具有啟發性的觀念,也不代表這就是真理,需要辯證的看待,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優良的品格是一筆真正讓人幸福的偉大財富,在哪裡都是。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挺有啟發,我想請你幫我兩個忙

1、點贊,表達你的態度

2、關注我,讓我們成為長期關係

微信公眾號:行為心理院

回覆【叔本華】,送叔本華思想隨筆,叔本華全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