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所認為將才的四重標準

古語有云:“能領兵者,謂之將也;能將將者,謂之帥也。”在軍隊中,將領是關鍵所在,是整個軍隊的靈魂所在,一個將領的才智謀略直接關係著戰爭的勝負,關乎著千萬士兵的生命,甚至在國家遭受危難之際更是關係著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所以說將領在軍隊中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的。

一個真正優秀的將領不光要善於帶兵、更要精於練兵。就像孔子在《論語·子路》中說的:“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意思是如果不先對老百姓進行作戰訓練,這就叫拋棄他們。孔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愛惜人民的人教練百姓達七年之久,也就可以叫他們去當兵打仗了。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謂之殃民,殃民者不容於堯舜之世。”大意是不先訓練百姓就用他們打仗,這叫坑害百姓。坑害百姓的人,在堯、舜時代是不容許存身的。可見練兵對於軍隊的作用之大意義之深。

曾國藩所認為將才的四重標準

眾所周知,曾國藩是文臣,但是他卻能以文臣之資訓練湘軍打敗太平天國,為清廷立下汗馬功勞,這一切都證明了他是一個極其善於用兵的人。曾國藩對於用兵思想是,主張結硬寨、打呆仗、集中優勢兵力消滅敵人,變更主客之勢以掌握主動。

曾國藩在建立湘軍伊始就意識到了建軍的核心問題,即軍餉是打勝仗的關鍵,軍隊中缺少帶勇之人和水戰難於陸戰這三點。既然意識到了建軍的難題,就要想辦法解決,於是曾國藩提出了“謀金陵者必踞上游,法當舍枝葉圖根本”的戰略思想,又編練水師,最終打了勝仗。

曾國藩所認為將才的四重標準

曾國藩之所以善於用兵,還因為他對於戰爭形式分析很到位,他在與太平天國的作戰中,結合太平天國的地理位置和實際情況,將他們的弱點分析得極其精確,於是他對太平天國的作戰戰略變成了:先重點圍困安慶,兼帶廬州,等太平軍前去支援的時候趁機攻打一舉殲敵,然後駐兵進滁州、和州一帶,切斷供應天京的糧草,繼而圍困天京,攻打太平天國的根本。曾國藩這樣的作戰戰略計劃在大敗太平天國後被證明是完全正確的。

曾國藩這樣的作戰戰略其實就是對於地形的分析,軍隊在戰爭中能否取勝跟分析敵軍所在地的地形有莫大的關聯,可以說分析地形是能否取勝的關鍵點。例如在《水滸傳》中宋江三打祝家莊的故事,前兩次打祝家莊的失敗就是因為他沒有弄清楚地形,而最後一次的成功恰恰是因為他終於弄清楚了祝家莊的地形,這才順利得佔領了祝家莊。

曾國藩所認為將才的四重標準

除此之外,善於用兵的人還十分注重軍法,對軍中士兵要求十分嚴格,軍中士兵不論身份只要犯錯誤就要懲罰,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正可謂是軍令如山。無論是軍隊還是其它的任何團隊,鐵的紀律都是邁向成功的重要保障,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只有大家都嚴格遵守規矩,才能保證團隊正常運行。

曾國藩以“公、明、勤”三字為原則對將才本身提出四點要求,即能服眾、不怕死、淡名利、耐辛苦。除此之外,最好的將才還要具備忠義血性,就是要有持久的激情,敢作敢當。對於忠義血性這一點,曾國藩非常看重,甚至曾說過:“要求四條都具備,似乎有點求全責備,但是後面的這一條不具備,我認為是不可以當領導的,這就是表面上看好像具備這四條,但最終也不可靠。”

曾國藩所認為將才的四重標準

曾國藩對於將領的選拔標準依然是用於當今社會,因為在當今社會,一個團隊,領導是核心,紀律是保證,忠義血性是動力,所以說當今團隊想要做常勝將軍,就一定要做好這三點,才能在如戰場的商場中獲得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