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歌舞剧相和歌和鼓吹乐,它们是汉代乐舞的两种最高形式

本文乃作者明明聊文化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相和歌和鼓吹乐是汉代乐舞的两种最高形式。相和歌是在继承先秦“楚声”的基础上,“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最高的综合表演形式。相和歌是土生土长的本地音乐,它最初的形式只是响亮于民间阡陌的“徒歌”而已,也就是“清唱”,有时候也可能有极为简单的伴奏。

之后,“徒歌”形式被加上了管弦乐器的伴奏,表演也比以前复杂了,有的还有了多人的“和声”,后来又加上了伴舞,于是形成了集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表演形式,它也就相应地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相和歌”“相和大曲”

大型歌舞剧相和歌和鼓吹乐,它们是汉代乐舞的两种最高形式

相和歌发展到后来又渐渐摆脱了乐和舞的形式,成为了纯粹的乐器合奏形式,称为“但曲”“相和大曲”“但曲”是相和歌的高级形式,也是最能体现汉代音乐水平的表演形式。相和歌表演必需的乐器有笙、筝、笛、琴、瑟、琵琶、节鼓等。演出的时候,不仅场面宏大,而且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表演节奏和程序。

一般来说,“相和大曲”的演奏曲式结构主要包括“艳一曲一乱(趋)”三部分。

大型歌舞剧相和歌和鼓吹乐,它们是汉代乐舞的两种最高形式

琵琶

“艳”是委婉而抒情的序曲或引奏,在正式曲目的前面,一般是器乐演奏,也可以伴唱;“曲”是乐舞的核心即主体部分,可以由数量不同的“段”组成,而且“段”“段”之间还有称为“解”的过门,通常一个唱段称为“一解”,不同的乐曲可以解数不同;“乱(趋)”是相和歌的结尾,也是高潮部分。“乱” 实际体现了最后众声齐奏的浩浩荡荡的宏大场面,而“趋”则是形容激切奔放的舞蹈场面。

在具体的创作和演奏过程中,“艳”“曲”“乱(趋)”三部分不是必须的,可以有不同的组合方式,如传统相和歌

《白头吟》就没有“艳”,而《东门行》则只有汉代相和歌的曲目有一部分来自传统的战国楚声,如《阳阿》《采菱》《结风》《激楚》等,但是大部分还是汉代自己创作的作品。

大型歌舞剧相和歌和鼓吹乐,它们是汉代乐舞的两种最高形式

乐器

《宋书·乐志》

记载,到南宋时还存有汉魏时代的相和大曲共十五首,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江南》《东门行》 《陌上桑》《广陵散》等,其中《江南》是一首汉代清新的民歌,其歌词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首歌曲被认为是相和歌的正声,和声的运用体现了汉代劳动人民对休闲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江南水乡的恬静和生趣在各种悠扬的乐声中更令人神住,莲花竞相盛开、鱼儿欢快戏水,这是汉代也是整个古代社会共同向往的恬淡生活。

大型歌舞剧相和歌和鼓吹乐,它们是汉代乐舞的两种最高形式

莲叶

秦汉是民族融合的时代,这种融合大气的风格也体现在乐舞上。边疆民族的乐器和舞蹈随着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和交流传入了中原,在张骞出使西城之后,这一趋势得到了明显的加强。由于这些音乐形式活泼、真情流露,为传统的音乐空间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也为秦汉艺术情趣由雅转俗的潮流和转变增加了一个难以抗拒的理由。

于是,异域之音和边疆胡舞顺着时代的节拍踏歌而来,并且欣然为中原人民接纳和吸收。秦汉时期,在音乐领城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鼓吹乐了。鼓吹乐与相和歌都是汉代乐舞的最高形式,所不同的是鼓吹乐是吸收外来音乐的杰作。它是综合运用鼓、笳、钲、箫、角等乐器进行演奏的乐曲,有时也伴有歌唱。鼓吹乐最初是在秦汉之际受北方游牧民族一北狄鼓吹的影响而创立的,其主要乐器笳、角、横笛等都来自少数民族。

大型歌舞剧相和歌和鼓吹乐,它们是汉代乐舞的两种最高形式

横笛

角即胡角,最初是用牛角做的,后来改用竹子、木头等;笳,也称“吹鞭”,是匈奴族喜爱的乐器,蔡文姬写有着名的《胡笳十八拍》;横笛是由西域羌族传入的。这些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乐器与汉族传统乐器鼓、箫以及汉族民歌相结合,逐渐成为人们普遍喜爱的鼓吹乐。

鼓吹乐在传入中原以后最初是用于军乐,它那磅礴富有穿透力的气势着实起到了振奋军心的作用,汉武常曾经特别思准前线将帅和边疆郡首使用鼓吹乐,而内地贵族则不能随便使用鼓吹,只有达到相当资格的将军才可以用做仪仗,以示不同。

大型歌舞剧相和歌和鼓吹乐,它们是汉代乐舞的两种最高形式

竹子

后来鼓吹乐的应用范围才渐渐扩展开来,根据编制和演奏场合的不同,可以分为“黄门鼓吹”“骑吹”“横吹”等不同种类。“黄门鼓吹”一般在皇帝宴饮群臣时才使用,肇始于汉武帝,东汉的时候也运用于郊祭和丧葬;“骑吹”一般用于皇常和贵族的仪仗音乐,因在马上演奏而得名,而一般的鼓吹乐人是乘车的;“横吹”是军营中在马上用以横笛、角、鼓为主的乐器演奏的,并且一直被严格地用做军乐,曲目多与边塞有关。

参考资料:《中国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