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位於安徽省東部,與南京隔江相望,全市轄琅琊、南譙兩區,天長、明光兩市和來安、全椒、定遠、鳳陽四縣,面積1.35萬平方公里,人口455萬,是千年文化亭城、中國農村改革主要發源地、中國農民歌會永久舉辦地、南京和合肥兩大都市圈重要成員、長三角地區知名休閒城市和旅遊目的地。
“一山(琅琊山)、一亭(醉翁亭)、一文(《醉翁亭記》)、一書(《儒林外史》)、一村(中國農村改革的主要發源地小崗村)”,是滁州旅遊的重要品牌;古色、紅色、綠色,是滁州旅遊的獨特風情。近年來,滁州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充分發揮獨特區位優勢,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新機遇,奮力推進高質量發展,主要經濟指標總量和增速穩居全省第一方陣,一個現代化新滁州正在江淮大地奮力崛起。
綠色滁州 蔚然深秀
滁州是享譽江淮的山水勝境。名山名亭名人名文,古城古關古寺古道,滁州山水田林兼備,全境擁有國家森林公園4座,國家、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9個,各類景區景點40餘個,自然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森林鬱鬱蔥蔥,水庫星羅棋佈,生態良好,風景優美。
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琅琊山蔚然深秀,四大名亭之一醉翁亭古樸典雅,千年古剎琅琊寺掩映在綠樹濃蔭之中,清流關驛道深深的車轍默默訴說千年滄桑;
明中都城遺址恢宏壯觀,明皇陵莊嚴肅穆,石像生群刻工精細;
被譽為“江北第一溶洞”的韭山洞千姿百態、神奇變幻;
狼巷迷谷溝壑縱橫;
國家森林公園皇甫山森林茂密、溪流淙淙,有“中國森林氧吧”之稱;黃寨馬場為華東地區面積最大天然草場;
池杉湖數千畝水上森林白鷺翔集,被譽為“鳥的天堂”;女山湖為安徽省第二大湖,煙波浩渺,盛產的大閘蟹美名遠揚;
高郵湖、金牛湖、碧雲湖、躍龍湖等湖光山色、碧波萬頃;焦城圩萬畝荷園,讓人感受到“接天蓮葉無窮碧”的美景。
依託豐富山水資源,滁州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致力打造全域旅遊和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城市景觀,主城區2014年獲評國家園林城市。
古色滁州 人文厚重
滁州是文化厚重的歷史名城。滁州古為吳頭楚尾,六朝時為京畿之地,自古就有“金陵鎖鑰、江淮保障”之稱和“形兼吳楚、氣越淮揚”之譽,吳風楚韻,人傑地靈,千百年來孕育了三國名將魯肅,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明朝開國元勳徐達,明代抗倭英雄戚繼光,《儒林外史》作者、清代著名文學家吳敬梓等歷史名人。
西晉末年,琅琊王司馬睿駐蹕滁州摩陀嶺,並由此渡江建立東晉王朝,琅琊山因此而得名。
五代後期,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滁州一戰奠立帝業根基。
唐宋年間,著名政治家、文學家韋應物、歐陽修、辛棄疾等先後治滁,留下德政遺風和《醉翁亭記》《滁州西澗》等膾炙人口的千古華章。
元朝末年,鳳陽農民朱元璋揭竿起義,建立大明王朝。
明代思想家王陽明曾在滁任南京太僕寺少卿,“龍場悟道”的心學在滁州得到昇華,留下“滁山與我最多情”的深情眷戀。
清代全椒吳氏“一門兩鼎甲、三代六進士”。
紅色滁州 熠熠生輝
滁州是富含紅色基因的革命沃土。抗日戰爭時期,滁州是抗日根據地之一,中共中央中原局曾進駐滁州,許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在滁州留下戰鬥足跡。
1940年在定遠縣召開的中原局第三次會議,為華中抗日根據地發展和新四軍壯大奠定了堅實基礎。
當時的龍崗抗大八分校、九分校培養了大批抗日精英。
來安縣半塔保衛戰是新四軍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為發展和鞏固華中抗日根據地作出了重要貢獻,半塔烈士陵園記錄了新四軍浴血奮戰的光輝事蹟。
天長籍新四軍音樂家何仿在金牛湖地區採集當地民歌改編的《茉莉花》名揚海內外。
1978年,鳳陽縣小崗村揭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一大批傳承紅色基因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成為滁州紅色旅遊的響亮品牌。
作者:滁州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