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野味”非“美味”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造成的恐慌與焦慮依舊在民眾心頭揮散不去;各種管控等措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民眾的錢袋子;加之久居在家造成的無聊與煩悶,以及李文亮事件等影響,諸多負面情緒令"舌尖上的野味"再次成為眾矢之的。

沒錯,就在2003年非典的魔爪陰影尚未完全散去時,"蝙蝠""果子狸"……非同尋常的野味在滿足"吃貨"們帶有強烈獵奇心的味蕾時,也讓華夏兒女付出了非同尋常的代價。

因此,醒一醒,別讓舌尖"出圈"了。


舌尖上的“野味”非“美味”


常言道:民以食為天。"食"位列人類"衣食住行"基本需求第二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好吃、多食,滿足"舌尖上的需要"本也無可厚非。但我們不能有了"美味"忘了痛!

如果對17年前"非典"的教訓記憶有些模糊,但9年前復旦女教師于娟的生命日記還不夠讓人警醒至今麼?


舌尖上的“野味”非“美味”

于娟在日記裡寫道自己吃過很多不該吃的東西,包括孔雀、海鷗、鯨魚、河豚、梅花鹿、羚羊、熊、麋鹿、馴鹿、麂子、錦雉、野豬、五步蛇等等。而這些野味生存於我們正常的食物菜單之外,也不是我們正常人能消化吸收、無毒化“處理”得了的!


舌尖上的“野味”非“美味”

人類文明延續幾千年,遺傳下的食譜可謂都是經過篩選、久經"考驗"的精品,這些食物煎炒烹炸、樣樣俱全,所以"舌尖"們可以盡情的享受"72變"的美味,但請在現有的菜單上盤旋,不要亂伸"出圈"了!

雖然我們處於生物鏈的最高端!

【本文原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