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水平很高的一首詩,其中兩句道盡了寂寞的真諦,讓人愛上獨處

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

唐 李益

微風驚暮坐,臨牖思悠哉。

開門復動竹,疑是故人來。

時滴枝上露,稍沾階下苔。

何當一入幌,為拂綠琴埃。

古典詩詞中有許多常見的抒情意象,比如花、月、山、水等,但有一個意象雖然也很常見,卻經常被我們所忽視,那就是“風”。因為“風”所代表的抒情感受好像並不那麼細膩、真切(捉摸不定),也不會像春花秋月、落花折柳那般,能引起人們某種固定的情思。並且在詩句中,常常居於羅列或陪襯的地位,比如“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等

中唐水平很高的一首詩,其中兩句道盡了寂寞的真諦,讓人愛上獨處

但正是由於這種捉摸不定和四時皆有,以及可以被造化任意塑造的性格,使得“風”這個意象也別具一些獨特的情思。有時候,它能撩動寂寞的閨中女子,“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有時候它又能化作最矢志不渝的愛情,“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有時候它又是催促你這個漂泊遊子速速還鄉的信使,“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有時候,它又是懷念摯愛的那一抹哀愁,“西風多少恨,吹不散眉彎”。所以啊,我總覺得,“風”這一意象在古典詩詞中的情思,是不是或多或少為我們所低估了呢?

今天我們就來讀一首因風而起的詩作,看看這“因風而起”的詩意,究竟有多美。這是一位獨居的詩人,傍晚,寂寞,一陣風來,虛掩的門牖響了,牆邊的竹叢動了,多情的風擾亂了正在冥想的詩人,他以為是朋友來看他了。臨窗一瞧,沒有故人的蹤影,只有嫋嫋微風陣陣吹拂。詩人笑了,似解嘲一般,他笑自己的痴愚,笑自己錯把微風當作友人,笑自己對周遭萬物的敏感而多情,他笑這大自然居然能在如此寂寞無聊的生活中還給他帶來這樣詩意的一個誤會。

中唐水平很高的一首詩,其中兩句道盡了寂寞的真諦,讓人愛上獨處

首聯“微風驚暮坐,臨牖思悠哉”,點明時間是傍晚,詩人在冥想靜坐,微風驚擾,拂動了詩人的思緒,於是他臨窗望向戶外,思緒也順著自己的視線飄向遠方。

“開門復動竹,疑是故人來”。“開門”,即將虛掩的門吹開/推開;“動竹”,微風吹過掠動竹葉發出聲響/故人從竹叢邊走過碰到竹葉發出聲響。可以看出,這一系列動作非常連貫非常熟悉,就真的好像是一個常常來這兒的朋友的行為,這就不得不使詩人“疑是”故人來了。

“時滴枝上露,稍沾階下苔。”時間過渡到了夜晚,涼露已生,微風還未停息,枝梢上的露水便在微風吹拂下滴落到臺階上。這是微風對詩人周遭世界的進一步“打擾”,到了這一聯,微風對詩人的“陪伴”就幾乎是與故人的身份無兩樣了。

中唐水平很高的一首詩,其中兩句道盡了寂寞的真諦,讓人愛上獨處

“何當一入幌,為拂綠琴埃。”但是這風力畢竟是微弱的,只能撩動人的思緒,卻無法吹進簾幃,吹進詩人的房中。於是詩人問道,什麼時候能吹進房來,為我拂去久未彈奏的綠琴上的塵埃呢?到了最後這一聯,多情的讀者立馬就會發現,詩人儼然已經將對故人的期待與對微風的期待合二為一了(將這場多情的誤會進行到底),恍惚間你分不清詩人是想讓微風進來拂去琴上的塵埃,還是想讓故人到來,打開琴匣,讓詩人為他彈奏一曲呢!再者,以“琴”這一意象來關合友誼,又能令人想到高山流水知音難覓;而琴之未掃,便更加表明了故人的久未到來以及詩人對他們的期待了。

中唐水平很高的一首詩,其中兩句道盡了寂寞的真諦,讓人愛上獨處

這首詩最美妙的“點”在於這個“因風而起的誤會”,而這樣的誤會也只能在敏感細膩多情的詩人身上發生。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首先沒人會用一大段時間來關注這麼“無聊”的事情;其次是很少有人會有這麼細膩的心思,由周遭細微的變動而產生的與人、與情有關的聯想;再者,這誤會中還帶有那麼一點兒詩意的“自作多情”,你以為有人來找你,卻沒想到只是一陣風而已,你便會搖搖頭,解嘲似的笑自己想太多,又會以詩人特有的敏銳而對風的多情生出聊慰之心。最後,讀者會恍然發現,這首詩實際上是詩人“自己跟自己在玩兒”,而本來寂寞的傍晚就在這自個兒和自個兒玩的過程中消解了,更其想不到的是居然還玩兒出了一首詩,這就應了那句流行的網絡語,“只有有能力獨處的人才不會覺得寂寞”,“獨處就是一個人的狂歡”。我喜歡這樣的獨處。

中唐水平很高的一首詩,其中兩句道盡了寂寞的真諦,讓人愛上獨處

其實最開始讀這首詩時,我以為是王維作的,我以為只有既空靈又有情的詩佛才能寫出這麼“靈性、詩意的獨處”來。你完全可以將這首詩的詩名改成“輞川別業聞風寄裴迪”,這樣就真的可以以假亂真了!不過中唐文人李益,也是一位非常有名非常有才的詩人,而他的好友苗發、司空曙也是有著“大曆十才子”之盛名的。所以,能寫出境界和氣質與盛唐大詩人王維相仿的詩作來,也足可見得中唐詩人的水平也是不差的。

中唐水平很高的一首詩,其中兩句道盡了寂寞的真諦,讓人愛上獨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