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惠河上的八里橋 中國近代史上值得記憶的一座橋

早在清朝的時候,由南方運來的糧食經由大運河運抵通州,隨後再由通州轉運至北京城。當時運送到北京城一般是兩條線路,一條是走水路,經過通惠河直抵東便門大通橋碼頭;另外一條則是走旱路,順著今天的朝陽路大致方向運送到朝陽門入倉收納。

通惠河上的八里橋 中國近代史上值得記憶的一座橋

這條旱路最早基本上是土路,遇到個陰雨天就沒法看了。運送的糧食本來就沉,萬一在遇到個泥坑陷進去,推出來就費勁了。於是雍正皇帝就下令重修這條運糧大道,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修成了一條擁有主輔路、上下行分駛的京通快速公路。為了慶祝這條快速路的修通,雍正皇帝特地撰寫了碑文紀念這條大道的修成,這塊碑的位置就在八里橋的東邊。

通惠河上的八里橋 中國近代史上值得記憶的一座橋

八里橋又名永通橋,因為距離通州八里而得名。這座八里橋修建於明英宗正統十一年(1446年)。這是一座花崗岩砌造的典型的直拱橋。整個橋身中間是一個大跨度的橋拱,然後在橋拱兩邊又各修了一個小型橋拱。八里橋的橋墩呈船型,前端有分水尖,同時在橋墩和橋拱的水位線處加固了一圈腰鐵,防止春天解凍冰塊餓撞擊以及洪水、過往船隻碰撞對於橋整體的影響。

通惠河上的八里橋 中國近代史上值得記憶的一座橋

八里橋橫跨在通惠河上,作為京城主要糧道的通惠河,當年也是非常的繁忙,而且運送糧食的許多是帆船。因此當年修建橋樑的設計師,非常聰明的將八里橋中間的橋拱修的特別大,可以從容的讓遠道而來運糧的帆船從容而過,因此又有了“八里橋不落桅”的美譽。

通惠河上的八里橋 中國近代史上值得記憶的一座橋

當年的八里橋修建的非常漂亮,由32塊漢白玉護欄板組成的望柱上都雕刻有造型各異、形態生動的石獅子。古代修造橋樑的時候總喜歡修建有鎮水獸,一方面作為吉祥鎮物避免發水,另外一方面也是測量工具,如果真的河水已經漫過了鎮水獸,那估計就得趕緊跑了。八里橋的鎮水獸體型龐大,如今雖有殘缺但是風韻猶存,那股不怒自威的姿態依然清晰可見。據說八里橋的鎮水獸是龍王九子之一,叫做蛤蝮,正所謂龍生九子各有不同,龍王爺的這位公子形象更加怪異,說龍非龍,似蝦非蝦,喜歡游泳,以水為伴,於是人們就將它放在橋邊上,天天看著水,同時也來保佑風調雨順,不發洪水。

通惠河上的八里橋 中國近代史上值得記憶的一座橋


通惠河上的八里橋 中國近代史上值得記憶的一座橋

另外八里橋橋拱上的龍門石雕刻的是一個形象奇特雙角披倒毛的怪獸怒目注視著河水,俗稱“毛水獸”,與龍王的公子作用一樣,也是寄託著老百姓依獸鎮水、鎮服興風作浪的怪物求得平安的美好願望。


通惠河上的八里橋 中國近代史上值得記憶的一座橋

提起這座八里橋,除了作為通州到市裡的重要標誌物,還曾經在中國的近代史上留下了悲壯的一筆。那是在咸豐十年(1860年)的農曆七月,因為無法滿足英法聯軍的無理要求,於是不到2萬人的英法聯軍在炮火的掩護下,從天津啟程,自通州郭家墳分三路向八里橋一帶猛撲。駐守八里橋的清軍,在僧格林沁、勝寶、瑞麟的統帥下在八里橋頑強用著大刀長矛與英法聯軍拼死對抗。雖然當時的清軍不可謂不應用、也奮力的砍殺1000多的侵略軍,可惜再贏得刀槍劍戟,面對著大炮長槍也是無能為力,最後3萬清軍全部殉國,可以說在英法聯軍的葡萄彈實心反覆摧殘下,整個八里橋堆滿了清軍的屍體。


通惠河上的八里橋 中國近代史上值得記憶的一座橋

作為第二次鴉片戰爭關乎於北京的最重要戰爭,八里橋血戰的慘敗,導致咸豐皇帝逃亡避暑山莊,隨後便是中國近代史上最為恥辱的時刻,火燒圓明園。


通惠河上的八里橋 中國近代史上值得記憶的一座橋

當年的八里橋之戰,精美的八里橋的石欄板被炸的粉碎,石獅子也被炸燬,後來的清政府、民國政府以及新中國都對八里橋進行了搶救和維護,才讓我們在一個半世紀以後依然能夠在通惠河上看到這座曾經傷痕累累的八里橋依然巍峨的挺立著。

通惠河上的八里橋 中國近代史上值得記憶的一座橋

2019年的年底,新的八里橋建成通車替代了老八里橋的通車作用,風雨滄桑五百多年的八里橋正式退休,並逐步拆除老八里橋的石板,恢復老橋的本來面目,讓這座大運河的重要標誌物得以退休養老,頤養千年。

通惠河上的八里橋 中國近代史上值得記憶的一座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