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歐洲為何頻起大戰?劫掠思想深入骨髓,權力角逐與教會暴力並行

古歐洲為何頻起大戰?劫掠思想深入骨髓,權力角逐與教會暴力並行

古歐洲

在歐洲的神話中,主管農事的女神歐羅巴保佑人間人畜興旺,五穀豐登,人們便把西方大陸的名字稱作歐羅巴——女神的另一個名字。美麗的歐洲大陸瀕臨海洋,安靜祥和。

然而,從公元前700年的古典時代起,歐洲大陸卻常常籠罩在戰火的陰雲之下。進入中世紀,自公元500年至1491年,從勃艮第王國與法蘭克王國的領土爭端,到蘇格蘭的諸侯暴動,歐洲國家在此期間進行了大小共272次戰爭,平均間隔3年7個月就有公開宣戰的行為。1618-1648年間的三十年戰爭更是徹底改變了歐洲。征服、掠奪、異教討伐、階級壓迫,這片土地上的的各民族,為何如此好戰呢?

原始劫掠思想與修昔底德的詛咒深種

1、劫掠而生的國度:以暴利獲取資源

歐洲並非一個資源極其豐富的大陸,有幸在大河流域和開闊平原出生的民族

自然是生活富足,溫潤的雨水和肥沃的耕地會帶來充足的食物,而那些山嶺溝壑,土地貧瘠的地區,糧食匱乏使得人們不得不另尋出路。

有的依靠海洋港灣的優勢,通過貿易生存,例如輝煌的雅典,而一些人卻擯棄和平,選擇了暴力的模式。同一國度的斯巴達所在的伯羅奔尼撒貧瘠荒蕪,斯巴達人選擇了擴張與征服:一方面向外殖民,另一方面入侵臨近的美塞尼亞,同時對內鎮壓黑勞士奴隸。從戰爭中獲取資源的方式使得斯巴達成為軍事化的城邦。

古歐洲為何頻起大戰?劫掠思想深入骨髓,權力角逐與教會暴力並行

暴力的模式

而後來北部的大陸地區,緯度較高,光和熱不足,大多是土壤非常貧瘠的冰磧平原,在公元280到289這十年間,北半球更是氣候變冷,對比資源豐富,生活富饒的南方羅馬帝國,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如今已經是歐洲主要民族的日耳曼人、凱爾特人和斯拉夫人,大多是遊牧式的生活。

這些民族並不耕種他們的田地,讓其恢復生產力,而是通過奪取下一片土地的方式。凱撒在《高盧戰記》中稱這些人“身上遮著獸革和鹿皮,把蹂躪自己的邊境作為最光榮的事”。正是這些善於掠奪的蠻族,日後毀滅了羅馬帝國,建立起了自己的民族國家。而依靠掠奪和戰鬥建立的國度,在之後的歷史長河裡,仍然為了資源爭鬥不息。

2、修昔底德的詛咒:植根內心的恐懼

古希臘的著名歷史學家修昔底德提出了

“修昔底德陷阱”。他認為,當一個崛起的大國與現在的的統治霸主進行競爭時,雙方必然會有戰爭的發生。在古希臘,雅典日益壯大的力量使得斯巴達上下恐懼,開始對抗和衝突使得戰爭最終毀了這兩個城邦。事實上,這樣的恐懼一直都籠罩在歐洲大大小小統治者的心中。

崛起的波斯和馬其頓對古希臘的威脅日益增長,雅典不惜與斯巴達聯手征伐;對於羅馬帝國來說,遊蕩的蠻族在長時間的抗爭中慢慢聯合起來,會成為一個緊密強大的對手;拜占庭帝國的強大使得西羅馬皇帝寢食難安,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瘋狂企圖征服拜佔廷帝國;而來自阿拉伯與奧斯曼土耳其這樣的東方國度,更使得歐洲領主們心存恐懼。

古歐洲為何頻起大戰?劫掠思想深入骨髓,權力角逐與教會暴力並行

古羅馬帝國

這樣的恐懼促使著一代又一代統治者把軍事上的強大視為立國的根本之一,保持軍事的震懾力才有立足的底牌,而這樣的思想,無疑使得在面對一個新的勢力時,歐洲的老領主們會時時刻刻保持著潛在戰爭的態勢。

3、軍事文化的薰陶:英雄榮譽的追求

忠誠、信仰、榮耀、勇氣,在中世紀戰場上具有壓倒性優勢的騎兵,逐漸演變為一個社會階層——騎士

在中世紀,騎士是平民唯一一個能取得的貴族頭銜,騎士能夠獲得封地,是少有的躋身統治階級的渠道。這使得最崇尚勇敢、榮譽和個人英雄主義的封建騎士成為平民的標杆,也使得崇尚力量、等級制、服從精神這樣的思想滲透進平民階層。

這樣的軍隊文化使得受影響的平民不再問戰爭的後果,而只是以取得戰功為目標,在戰爭中獲得改變自身階級的機會。而後來,

騎士更成為了上帝的衛士,在宗教的加持下,騎士的使命更成為從異教徒手中奪回聖地,保護無助的朝聖者,進行戰爭變得更為“正義”,更多的人追求著這樣的榮譽,而好戰也就成為了宗教狂熱的一部分。

權力角逐與教會異軍突起

1、我即統治:對領土的渴求欲

歐洲領主對於土地的所有權利有著近乎變態的追求。這些統治者重視領土,某種程度上既不是因為土地能夠帶來人口資源和稅收,也不是考慮它的戰略意義,甚至都不在乎對這片領土是否有實際的管轄權,追求這樣的“所有”,只是為了擴大自身的名譽,以及領土背後的效忠關係。這就出現了“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封君的封君不是我的封君”這樣奇特的現象。

古歐洲為何頻起大戰?劫掠思想深入骨髓,權力角逐與教會暴力並行

古歐洲統治者

諾曼公爵威廉成為英國國王,但卻還是法國封臣,要對法國國王宣誓效忠。作為報復,百年戰爭中,英國於1415年和1435年兩度向法國建議:只要法王宣誓效忠英王,英國將接受法國對爭議地區的實際管轄,結束戰爭。這當然遭到法國的拒絕。

中世紀,領土問題引起的戰爭有多達125 次,幾乎佔了一半。追求領土的所有使得紛爭不斷,而遠離本土的領地常常成為衝突中心。事實上,歐洲的國王、皇帝或教會等領土的所有者往往不能對其領土實行實際的管轄,而當地的貴族又具有相當大的獨立性,這就很容易引起國王與貴族、與地方諸侯之間的衝突。

征服和擴張領土則是好戰的另外一個重要誘因,對小國的戰爭常常是歐洲大國慣用的擴大統治力與影響力的方法之一。英格蘭自1054年起一直試圖吞併蘇格蘭,法蘭克王國也多次嘗試吞併阿瓦爾。大國之間為了體現在某一地區的影響力,往往會拿小的諸侯開刀,

進而誘發戰爭,如895年保加利亞向馬扎爾人宣戰。

2、我即正統:權力繼承的紛爭

複雜的王位繼承製度和廣泛存在於歐洲大陸各國之間的聯姻使得歐洲的權力繼承爭鬥從未停止。不同國家奉行繼承的規則——長子繼承製和薩利克法存在根本的衝突,而複雜的皇室婚姻使得問題更加棘手。如英王維多利亞,五個子女分別與德意志、丹麥、沙俄三國聯姻,他們的子女又與希臘、挪威、羅馬尼亞、瑞典、西班牙等皇室聯姻。

古歐洲為何頻起大戰?劫掠思想深入骨髓,權力角逐與教會暴力並行

複雜的皇室婚姻

在這樣的情況下,遠在天邊的親戚到本國繼承王位成為可能,進而使得爭奪王位的戰爭發生。1314年德國內戰、1341年布列塔尼爵位繼承戰爭、波西米亞內戰等都屬於此列。中世紀時期人們爭論王位繼承問題往往是為了爭取正統合法的統治權 ,而17 世紀以後王位繼承問題逐漸成為一些國家奪取別國領土的藉口。

著名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波蘭王位繼承戰爭以及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表面背後都有其他國家勢力基於自身利益的參與。歐洲王室因此持續在王位繼承的繼承上問題頻發,大動干戈。

3、我即教義:不容異端的信條

在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深刻影響了歐洲人的精神世界。同時,教會以及教廷的權力凌駕於一切世俗政權之上,在世俗事務中擁有巨大的權力

。十字軍東征,就是在羅馬教廷的天主教教皇的准許下,從11世紀末到13世紀持續近200年的7次軍事行動,就是以宗教名義,以收復阿拉伯入侵佔領的土地的名義對地中海東岸國家發動的侵略戰爭。

還有教派衝突引起的戰爭, 如726—731年拜占庭反對崇拜聖像戰爭。這樣的宗教戰爭在歐洲信徒的內心世界是神聖的,得到廣泛的支持。而宗教問題導致的戰爭也有其他情況,如1077—1106 年德意志內戰,則是教會與世界政權之間的戰爭。此外,1419—1436年的胡斯戰爭,是人民反抗教廷壓迫的起義戰爭。信教與否,信什麼教,信仰哪一派,宗教戰爭表面上是教義的衝突,實際上也是不同國家、教廷與世俗的利益衝突,成為戰爭的導火索。

除此之外,歐洲諸多的戰爭還與商業利益、爭取獨立以及人民起義有關,這些戰爭與其他地區有著一定的共通性,並不能表現歐洲民族好戰的原因。

古歐洲為何頻起大戰?劫掠思想深入骨髓,權力角逐與教會暴力並行

歐洲的戰爭

總結

歐洲的長遠歷史中,國家、民族之間因為各種問題,頻繁爆發衝突,使得戰火綿延。好戰的歐洲,從經濟因素上考量,是大土地所有制和小農經濟相結合的背景使得資源的爭奪成為了必然;而政治上從上至下層層分封的封邦建國,大國意欲稱霸,以小國為工具博弈。

國王治下的領主們則只想不斷擴大自身的勢力,衝突不可避免;宗教的影響也使得紛爭不斷,同時以騎士精神為代表的軍事文化使得平民不停參與到戰爭中,以期躋身貴族。這些共同導致了歐洲民族的好戰,使得歐羅巴大陸長久被戰爭陰雲籠罩。

參考文獻:

1、《歐洲戰爭簡史》

2、《中世紀歐洲戰爭起因類型計量分析》

3、《歐洲歷史上的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