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将追随你的脚步踏进坟墓,来自朱自清对父亲的爱,解读他内心

朱自清,中国著名现代散文家、诗人,最广为人知的作品《背影》被千家万户诉说着,传递着,却不知在这个“背影”之后,有着如此复杂且纠葛的父子情感。

我终将追随你的脚步踏进坟墓,来自朱自清对父亲的爱,解读他内心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1928年,开明书店寄赠的散文集《背影》几经辗转,终于到了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老先生的手里。只是刚读了开头,老人便情不自禁地哽咽起来。此时距离父子上一次见面,已经过了5年。

我终将追随你的脚步踏进坟墓,来自朱自清对父亲的爱,解读他内心

《背影》最后这样写“他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他的儿子。”孩童时代,每每读起,总觉得作者话里有话。到了以后才明白,父子两人的不和,朱自清并没有细谈。然而这对父子,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关系融洽。曾几何时,父子俩也总会对彼此产生不满以至于断绝了联络。若没有这篇文章为彼此疏通关系,系起纽带,我们不曾敢想 他们是否会怨恨彼此直至生命的尽头。

花儿子的薪水,天经地义

朱自清的父亲叫朱鸿钧,曾在多地做官,曾当过掌管油盐的美差。朱家自古是个书香门第,朱自清作为家中最大的孩子,父亲对其尽心尽力。在最大程度保障物质条件的情况下,也会在学习方面,给朱自清很大的监督。在这样父亲的严教下,朱自清的文学功底以此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终将追随你的脚步踏进坟墓,来自朱自清对父亲的爱,解读他内心

朱自清有一篇散文《冬天》,文中写到了年少时和父亲一起吃白煮豆腐的场景。文章的每一个字都弥漫着温暖和幸福,父爱之情在朱自清的笔下跃然纸上,可是朱鸿钧又被封建伦理所禁锢,以极为恪守成规的父子关系作为处理与儿子之间的情感。爱而刻板,庄重又显亲昵,让朱自清与父亲的关系显得错综复杂。

1916年夏,朱自清考入北大预科。次年,父亲休业在家,一个家庭瞬间变得诘屈且负债累累。为了提前帮助家庭,朱自清提前报考北大哲学系,并且在毕业后火速回到扬州任职。在他工作期间,父亲凭借与校长的关系,一声不吭支取了朱自清的当月工资。这件事成了父子矛盾的导火索。

我终将追随你的脚步踏进坟墓,来自朱自清对父亲的爱,解读他内心

父亲觉得花自己孩子的钱理所应当,即便有不恰当处,也不必计较。令朱自清不能接受的是,父亲从未把他平等地看作一个人,而是牢牢地被伦理道德的关系所禁锢。朱自清十分愤怒地带领妻儿离开了这个满是“三从四德”的家。

朱自清和父亲之间的矛盾,看似是平凡的父子矛盾,实质上是旧时代新思想与老旧观念的激烈碰撞产生的结果,这是20世纪初中中国绝大多数家庭中,父母与孩子所产生的观念上的最大不同。

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父亲老矣,虽然在外人眼中对儿子不上心,但是实际内心还是对自己的长子牵肠挂肚,却又没有台阶下,无从认错。后来,只得以挂念孙子的名义,与朱自清来往信件。1925年,朱自清在北大工作期间,收到了一封千里之外的家书,落款则是自己那倔强的父亲,信中写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我终将追随你的脚步踏进坟墓,来自朱自清对父亲的爱,解读他内心

父子间的亲情让他悲伤不已,回想着背井离乡读书之际,父亲送他去火车站口的离别之景,他提笔写下了家喻户晓的《背影》。等父亲读到文章,了解儿子的心迹,时间又过去了3年。1928年,父亲终于读到了这篇散文,与儿子矛盾缓解消逝,握手言和。

我终将追随你的背影,走进坟墓

父母的爱是深沉的,是细腻的,又是血浓于水的,它会在时间的长河中被我们所渐渐疏远或冲淡,但你永远不能否认的是,它一直就在原地,静静地守护着你的每分每秒,直到他们生命中的最后一刻。有人说,父母是阻隔在子女与死神之间的一道墙,父母不在,子女离死亡就不远了。

我终将追随你的脚步踏进坟墓,来自朱自清对父亲的爱,解读他内心

在父亲去世的3年后,朱自清就因为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