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美味話“同羊”

原創 | 周紀合

千年美味話“同羊”

千年美味話“同羊”

原創/周紀合

任何美食,都離不開個“鮮”字,而鮮字又從魚部羊部,可見早在倉頡造字之前,人們就已經認識了羊肉的鮮美,詩經裡亦有《羔羊》篇。而說到羊肉的鮮美,不能不說說我們古同州的“同羊”。

“同羊”又名同州羊,發源於我們大荔縣,是肉皮兼用的優良品種。自古以來以皮毛柔細、肉質細嫩、羔皮潔白、花絮美觀及角小如慄、耳薄如繭、肋細如著、尾大如扇、體如酒瓶而著稱。最為人稱道的還是“同羊”肉味細膩無腥羶之氣,經過細心烹調能發出獨有的鮮味,是羊肉之中的上品。宋代文學家,同時也是美食家蘇東坡曾向好友推薦:“蒸爛同州羊,灌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箸,亦大快事”。

“同羊”的產生和發展,與古同州獨特的自然條件是分不開的。開天闢地以來,同州就有我國最大的內陸沙苑。沙苑內沙丘縱橫,水泊隨地可見,水草樹木茂盛,從盛唐起,就是皇家的御馬監。沙苑內放養著麋鹿、同羊和西域進貢的汗血寶馬,皇帝定期帶領皇室成員和百官來此狩獵,同州刺史每年也要向宮廷進貢一定數量的寶馬良驥和數萬只“同羊”。

“苦泉羊,洛水漿(《全唐詩》)”。雙泉鎮古時叫苦泉,苦泉羊是“同羊”的又一稱謂,主產於雙泉鎮及周邊村子。雙泉鎮除有甜水泉外,還有神奇的苦泉。在苦泉周圍放牧的羊群飲苦泉水後,不但體型肥美,肉味更加鮮嫩無腥羶。隋代曾在苦泉建豐羊牧,唐代置牧羊莊,專為皇室放牧進獻苦泉羊。

大荔還具有廣袤的黃河灘、朝邑鹽池窪,都是牧放同州羊的理想場所,從古至今都有以放牧為生的人群出沒。

牧羊業的旺盛帶動了制皮、製作皮衣業的發展。以苦泉街、安仁街、羌白街為龍頭的熟羊皮、制皮衣業十分發達。同州羊皮製作的“輕而暖”、“九道彎”、“蘿蔔絲”皮衣暢銷全國各地。熟皮產生的副產品熬製皮膠也成為一門致富產業。

歷代帝王都喜食羊肉。據史料記載,宋太祖宴請吳越國君主錢俶的第一道菜是“旋胙”,是一道用羊肉製成的佳餚;而仁宗時禁止宮廷半夜飢餓時進貢“燒羊”,可見羊肉是宋代宮廷食材用量上的至尊。又載因馮翊(同州)出產的羊肉“膏嫩第一”,“御廚歲費羊數萬口”都來自於馮翊(同州)。隨著王朝的傳續,宋代宮廷這種嗜食羊肉為主的肉類習俗有增無減,到宋仁宗、英宗時御廚賬本上購買羊肉的記錄到了嚇人的地步:一年中“羊肉四十三萬四千四百六十三斤四兩,常支羊羔兒一十九口”。在宮廷飲食之風的引領下,羊肉成為宋時矜貴而美味的象徵,而“同羊”的牧養也在此時達到頂峰。

“同羊”作為皇室貢品,在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到了明末,苦泉泉幹凅;清末,民族矛盾上升,國力衰微,民不聊生,沙苑地區又發生“回亂”,多個村莊在戰火中夷為平地,“同羊”的養殖急轉直下,到解放初,只是民間散在的圈養,不成規模。

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家的扶持下,“同羊”的養殖逐漸恢復,作為拳頭產品,成為古同州一張靚麗的品牌。

受歷史的傳承影響,同州人非常喜食羊肉。走進大荔的每一個城鎮,最紅火的食坊要數羊肉泡饃館。每天早晨,大街小巷的羊肉泡饃館人頭攢動,上至白頭老翁,下至總角孩童,都把吃羊肉泡作為一天的開始。

同州烹調羊肉與其它地方有別,香料以茴香打頭,講究湯清、湯寬、肉爛、味厚。一家煮羊肉,整條街都瀰漫著香味。一碗水盆羊肉,肥瘦相間,佐以香菜、糖蒜、泡菜、沙底辣子、月芽燒餅,醇香撲鼻,大有未從動著心先醉的意境。羊肉具有溫陽暖胃的功效,最適宜於陽氣虛弱、畏寒怕冷的人食用。特別是寒冬臘月,一碗羊肉泡吃完,全身溫暖通泰,每個毛孔都洋溢出舒坦的感覺。羊肉泡又戲稱“通天飽”,出遠門的朋友,清晨吃一頓羊肉泡,可至太陽落山也不覺餓。一個小小的大荔縣城,羊肉泡饃館就有近百家。最有名的要數老管家、老吳家、老李家、得月樓……,這些老字號都是靠“同羊”肉支撐門面,以質量求發展,個個也都賺得瓢盆缽滿。

近悉,由於生態環境的改善,幹凅多年的苦泉又開始汩汩奔流,重現了水草茂盛、鳥語花香的自然現象,人們把養“苦泉羊”作為致富產業大力發展。沙苑地區有著大量的紅苕蔓、蘿蔔纓、花生蔓、玉米秸稈等農作物的副產品,有飼養“同羊“得天獨厚的條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倡導下,我們相信,風靡千年的”同羊“又會在中華食譜上大放異彩。

【作者簡介】

周紀合,陝西省大荔縣人,生於1955 年正月。自幼酷愛寫作,怎奈水平不高,難成正果;後專攻醫學,術不精而轉從政。碌碌無為,一事無成,老來偷閒舞文弄墨以求自娛,如一叢路邊小草,不為爭妍芬芳,只為與世界添一抹綠意。

千年美味話“同羊”

來源: 吃在大荔服務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