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籃球》第三章第4節:讀懂策略,關注對位很重要

《紙上籃球》第三章第4節:讀懂策略,關注對位很重要

上一節我們主要聊了聊常規賽更新信息的難度,今天開始講具體有哪些值得關注的信息。

首先希望大家明白的是,大部分信息只要你處理得當,都不會出現那種“太深奧了講出來球迷也不懂”的情況。比如我們花了很多章節來介紹的數據,到了實踐層面並不是非得報到小數點後一位,甚至不報都行——比如直接說“某某三分挺準的,但就是投得太少了”——正常人都聽得懂,你只需要確保話背後是有數據支持的就可以了。

除了前面已經花了大量篇幅來介紹的數據之外,還有兩塊內容,是我認為目前國內的籃球分析裡關注過少的,即對位和輪換。兩者的共同點包括:

1.都代表了主教練在策略方面的喜好——我們花了太多時間去討論主教練的水平,反而不願意靜下心來去研究他們的習慣。

2.兩者都有沾邊的數據工具來幫你觀測,但一來相對冷門,二來侷限性確實不小,最後的結果就是更加不受關注。

3.實際上對位和輪換又比複雜戰術要來得好懂,你很多時候需要的只是養成習慣而已。

OK我們這篇主要講對位。

對位主要指非亂戰情況下,防守方在盯人陣型裡做出的主動選擇。一些傳統觀念習慣把對位理解成控衛防控衛,以此類推到中鋒防中鋒。這種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看球少”型錯誤。對位可以提供給我們的信息非常之多:

1.它代表主教練對本方球員的防守判斷。在籃球場上一個球員防守好不好,除了自身水平強不強之外,是否被安排在最合適的位置上也很重要。注意主教練的選擇未必永遠是對的,但“A教練認為B球員在C球隊最適合做D事情”本身就很有信息量了。

2.它代表主教練對對方球員的進攻判斷。這句話最好結合前面的文章關於三分產量,以及各位置功能性的內容來理解。現在的NBA變得高效,一個核心思想就是把球交到最強主攻手手裡,其他球員儘量拉開空間無球化。那麼相應的防守方就會越來越傾向於按照射程(防無球)而不是體型(防持球)來做對位。

3.綜合1和2之後,我們可以做大量的沙盤推演。比如擋拆回合A隊進攻對B隊防守。判斷A隊進攻時我們主要考慮的是,誰來充當持球人,誰來充當掩護人;持球人和掩護人能打出哪些變化,環境的支持如何。

那麼到B隊防守這裡,我們主要考慮的就是,誰是持球人和掩護人的對位人?他倆應對各種變化的能力怎麼樣?另外3人會怎麼樣在盯人和協防間尋找平衡(對位也不只是讓更好的防守人去負擔更重的防守任務,較弱的防守人協防貢獻如何在分析層面也很重要)?對位選擇會不會在別的環節吃虧?一旦你建立起這種立體化的觀念,在比賽過程裡是可以反覆思考的——既能解釋當下發生的事情,還能針對未來給出更好的建議。

比如有一場雄鹿打熱火的比賽。當時銜接段大洛被奧利尼克的外拆搞得很不舒服。這時候如果解說員有思考對位的習慣,就應該繼續想,是不是應該讓大洛去防熱火的前鋒?如果真的做了這種調整,具體應該是誰?考慮到克勞德的三分也不錯,答案應該是分位置時算作小前鋒的伊戈達拉。布登霍爾澤隨後也確實改了對位,說明這種分析並不是隨口亂說的。


4.還有別的一些事件是和對位有關的。如有時候某種快攻或者錯位出現,就是因為進攻方在轉為防守方時,“找對位”出現了問題。

我是覺得我們在做數據統計時,要多關注位置的“形式”,不能為了所謂的功能性就放棄這種很好的研究手段;在看比賽時,又要多關注位置的“功能性”,不能為了所謂的形式就把比賽理解刻板的一對一。

當然如果你有更高的追求,希望在建立預期值,比如寫前瞻時就告訴大家“某某主教練習慣怎樣怎樣做對位”,或者把對位也納入球員防守評價的環節裡,這非常好。但實操時可能需要我們有一根“爛筆頭”。

即使是官網根據追蹤數據做出來的matchups統計,侷限性也非常大。它的分位置很模糊,它含進了太多亂戰回合的干擾項,它也沒有基於陣容的對比,還是讓人感受不深刻。比方說很多主教練在選擇外線防守箭頭時,採取的是排序的方式,有A選A,沒A選B,看官網的統計方式就很難看出來。

我在這裡的建議是,至少常規賽期間做一些“從權”的記錄。從權的原因上一節也說了,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去覆蓋1,230場比賽。對於理想狀態我們只能儘量接近而已。具體到對位,有時間至少記記開場和關鍵球好了。前文提到的雄鹿打熱火的銜接段會因此被忽視掉,但我們還是會看到不少東西。

比如有的球隊愛擺雙控或者三側翼,看似位置模糊是怎麼做分工的?有的球隊兩個內線會在攻防兩端扮演不同角色,原因都在哪?哪些球隊更傾向於用射程而非體型來防?哪些球隊又更擅長讓對手這樣做?這些都是很粗略的例子,具體到每隊每場能說的就太多了。


關注對位是橫向分析一場比賽的基礎,下一節講縱向的基礎:輪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