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空間尺度土壤質量評價研究進展與啟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土壤質量的含義及其評價尺度,可以因管理和使用土壤的目的不同而異,尺度問題已成為土壤質量評價研究的重要視角。目前國內外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特定土地利用類型下或者農耕條件下的中小空間尺度土壤質量評價,而大空間尺度相關研究相對缺位,難以滿足日益迫切的廣域空間土壤資源管護需求。

為了識別土壤質量評價的核心內容、大空間尺度研究的方法論特徵與發展趨勢,本文基於概念辨析構建了土壤質量評價相關概念認知框架(圖1),通過文獻統計明確了大空間尺度的具體範圍,綜述了國內外10餘個在全球、大洲、國家和地區等4個尺度上具有代表性的理論研究,比較了加拿大、法國、新西蘭、英國和我國的土壤質量調查與監測實踐案例。

大空間尺度土壤質量評價研究進展與啟示

圖1 土壤質量評價相關概念認知框架

主要結論如下:

(1)土壤質量評價研究的大空間尺度範圍具體涵蓋全球、大洲、國家和地區等4個尺度,這類研究基本遵循了“制定評價目標—明確評價對象和涉及的土壤功能—選取評價指標與評價模型—輸出評價結果”的技術路線,在評價目標、對象和指標選取等方面側重反映土壤的自然資源屬性,通常指標體系涵蓋了能反映土壤本底屬性的固有質量指標,指標總數較少(約6~12個),常見綜合評價模型應用。

(2)土壤功能分解與表達逐漸成為土壤質量評價的核心,基於其建立的評價目標到土壤性狀與過程的映射,驅動了這類研究的多維度、多尺度發展。

(3)土壤質量和耕地質量分屬環境質量、管理工具,兩者內涵具有本質差異,應加以區分。作者結合開展具體研究時的體會和當前我國土地評價研究熱點問題,判斷了大空間尺度評價目標識別、數據獲取與整合等關鍵問題,並提出初步突破路徑;討論了耕地質量評價與土壤質量評價分解、耕地功能與土壤功能分解的耕地質量評價的新思路。

文章建議從以下方面開展研究:

一是分析對應複合管理目標的土壤資源空間變異特徵,實現廣域空間土壤質量統一評價;

二是根據土壤功能分佈、土壤類型特徵及土地利用方式,識別相應的土壤脅迫風險與土地適宜性,提出廣域空間土壤資源分區利用與保護策略;

三是通過多源地學數據集成與基於土壤功能的評價模型研發,明確大空間尺度土壤質量演變的發生條件、過程、影響因素及其作用機理,協同大、中、小空間尺度研究以探明土壤質量評價的尺度效應。在自然資源統一管理新形勢下,中國應吸收各國經驗,儘快開展全國第三次土壤普查,建立國家尺度土壤質量評價體系。

原標題:大空間尺度土壤質量評價研究進展與啟示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