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女儿在电话那头说“妈妈回家吃月饼”,放下电话已泪流满面

相遇是种缘分!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抬头看见的都是同一轮明月,眼前出现的却是不同的人。今天中秋佳节,本是家人大团圆的日子,但是有很多人,为人父母身上背负了家庭责任,为了省那几十块,几百快的车费,为了不被扣那两三天的工资,只能亲子分离,靠着电话传递彼此的思念之情。

3岁女儿在电话那头说“妈妈回家吃月饼”,放下电话已泪流满面

如果可以,哪位父母不希望自己能陪伴孩子成长,见证孩子的每一个变化。理解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身处异国他乡,离家的父母只能在心里无数次对孩子呼唤:”孩子,请你原谅!我抱起砖头就没法抱你,放下砖头就没法养你。”

3岁女儿在电话那头说“妈妈回家吃月饼”,放下电话已泪流满面

佳佳是一名3岁的留守女孩,平时与爷爷奶奶在乡下老家生活,父母则外出打工。自女儿出生后,父母就很少回家,除了过年能相聚几天,其它时间都是靠视频通话。对于女儿来说,爸爸妈妈只是屏幕里的一个头像,以及存折里面的一个数字。父母能带给她的,是牺牲掉陪伴后换来的温饱和学业。

今年中秋节,佳佳的奶奶打电话给孩子妈妈,女儿接通电话后,第一句话就说:"妈妈回家吃月饼!”在3岁的女儿心中,应该还不明白中秋节或月饼的意义,这应该是奶奶教她的。

妈妈连声说好,急忙挂掉电话,此刻对女儿的思念无法用言语表达,早已泪流满面。因为离家远,夫妻俩决定不回家过中秋,用省的几百元来回交通费寄回家补贴家用。几百元对某些家庭来说不值一提,而对有些家庭来说非常重要。

3岁女儿在电话那头说“妈妈回家吃月饼”,放下电话已泪流满面

不管生活再艰苦,孩子就是父母的精神支柱。当父母太不容易了,借用《时间都去哪了》这首歌曲里面的话:“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是啊,时间都去哪了?孩子突然间就大了,当父母们在外打拼终于可以有实力为孩子撑起一起天,决定好好陪伴孩子,好好当父母的时候,孩子心里的桥梁却不再通往父母了。

3岁女儿在电话那头说“妈妈回家吃月饼”,放下电话已泪流满面

原来,当父母的时间没有一辈子那么长,父母也是有时效性的,管晚了等于没管。网上有一段非常火的话:“在教育孩子时,你选择了赚钱,不去管教孩子,等孩子大了,你辛辛苦苦赚一辈子的钱,不够他败家一年。在教育孩子时,你选择管教,等孩子长大了,你一辈子没赚到的钱,孩子他一年就赚到了。”

教育专家提醒,孩子在6岁前是塑造性格和习惯养成的初期,6岁~12岁是性格发展的延伸期,12岁~18岁性格逐渐进入稳定期。前两个时期是父母管教孩子最关键的时候,越早管越容易调教。

3岁女儿在电话那头说“妈妈回家吃月饼”,放下电话已泪流满面

那么父母如何把握好管教孩子的黄金时间呢?

1、6岁前立规矩,塑造性格初型。

孩子6岁前主要是在幼儿园生活,现在教育部门都规定幼儿园不能教孩子太多学科知识,主要是以培养生活习惯为主,比如穿衣服,叠被子,排队,等等。

评价一个幼儿园的孩子是否有利于他日后的发展,主要不是看他能认识多少字,会读多少单词,而是看他是否情绪稳定,善于合作,懂礼貌,守规矩。良好的个人品质才是孩子长远发展的基础。

3岁女儿在电话那头说“妈妈回家吃月饼”,放下电话已泪流满面

2、6岁~12岁在强化优良行为习惯的基础上重点抓学习

6~12岁是孩子小学生涯的时段,为一生的学习生涯打下启蒙基础。学习是马拉松,重在坚持,父母不必纠结一时的好与差,而要学会引导孩子走在一条上坡路。

低年级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上并没有太大差别,拉开他们距离的是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一个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孩子,一定能得到最后的胜利。

3岁女儿在电话那头说“妈妈回家吃月饼”,放下电话已泪流满面

3、12岁~18岁可以适当培养社会意识,扩大思维层面,加深对世界的认识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既需要依赖父母生存又不希望父母管太多。有时孩子明知道自己做错了,但如果父母以绝对的权威要求孩子认错的时候,他们是很难屈服的。

父母只能在一定的距离看着孩子,甚至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犯错而无法阻挡。但这不意味着放任孩子不管,父母需要做的是在孩子犯错之后用恰当的方式引导他们纠正错误,而不是一昧的批评指责。父母需要说服孩子心甘情愿地听从大人的意见,而不是用暴力手段让孩子屈服。

3岁女儿在电话那头说“妈妈回家吃月饼”,放下电话已泪流满面

留守儿童该何去何从?

我始终相信,人在哪方面付出,就会在哪方面收获,教育孩子也是一样。那些头顶同一个月亮却与父母遥遥相隔的孩子,是社会的一个痛点。

这群孩子缺少的不仅是父母的爱,而且是优质的教育资源。父母们总要做出艰难的抉择,是留下来照顾孩子,还是外出打拼给孩子更好的物质条件?但不管怎么选择,都会产生相应的结果,无论结果是好是坏,都需要父母自己去承担。

有些父母在出去几年回家后,看到的是一个自己不愿意看到的熊孩子,更糟糕的是,这个孩子只认爷爷奶奶,不亲爸爸妈妈。这时父母开始急了,开始抱怨孩子不听话,不争气。只能说,现在的因是过去种的果,现在承受的一切都是过去所决定的。

真心希望父母在工作与孩子之间能慎重考虑,做出一个自己能承受得了的选择。

作者的话:

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专注3到15岁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是两个娃的宝妈,与大家一起分享孩子的教育问题和成长趣事。

育儿是一门技术活儿,你可以做得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