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逢——我送郭沫若在漢口別

重逢——我送郭沫若在漢口別

重逢——我送郭沫若在漢口別

別後十有一年。

大革命失敗,

東江握別①。

抗日戰酣,

又在漢皋重見②

你自敵國歸來③,

敵情詳細貢獻。

我自敵後歸來④,

勝利也說不完。

寇深入我腹地⑤,

我還須堅持華北抗戰,

並須收復中原,

你去支持南天⑥。

重逢又別,

再見必期鴨綠江邊⑦。

【註釋】

①東江握別:珠江的主要支流之一,幹流河道長523千米,流域面積佔全珠江流域的6.3%。經獅子洋入南海。東江河源以南河段可通航,水質優良,是香港淡水的主要供應源。南昌起義以後,朱德和郭沫若在東江分別。

②漢皋:漢皋—漢口的別稱。皋意為水邊之地。

③你自敵國歸來:1937年7月,郭沫若自日本返國。兩個月後國民政府發表國共合作宣言。1938年4月1日,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在武漢成立,郭沫若任廳長。

④我自敵後歸來:朱德從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回到武漢,1938年10月22日,也就是武漢陷落的前三天,蔣介石召見朱德商談抗戰國事。

⑤寇深入我腹地:當時南京陷落,武漢岌岌可危,日寇已經深入華中腹地。

⑥南天:南國,即南方。

⑦鴨綠江:古稱為馬訾水。漢稱為訾水,唐朝始稱鴨綠江,因其水色青綠、恰如鴨頭而得名。這裡代指我國國土。

【賞析】

這首新詩作於1938年10月,朱德時年52歲。

1937年“七七”事變後,全國人民抗日情緒高漲,國共兩黨,順應時代,再度合作,與全國各派抗日力量結成廣泛統一戰線,蔣介石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軍委會下設立由陳誠任主任,周恩來、黃琪翔任副主任的政治部。政治部下又設四個廳:總務廳、一廳(黨務)、二廳(民眾)、三廳(宣傳),郭沫若為三廳廳長,官階中將。

南京陷落後,“南京的國民政府,國民黨的中央黨部,雖然都搬到重慶去了,但國民黨的黨政軍方面的重要人物差不多都集中在武漢。在野的各黨各派的領袖們,文化界的知名人士,也差不多都先後集中到武漢來了。武漢成了事實上的抗戰首都”(郭沫若《洪波曲》)。

1938年10月22日,也就是武漢陷落的前三天,蔣介石召見朱德商談抗戰國事,郭沫若和已闊別了11年的老鄉兼老友的朱總司令又相見了,敘不盡的往事,道不完的舊情,在23日相別時又互贈《重逢》詩留念。郭沫若的《重逢》原作如下:“一別就是十有一年,沒想到又在漢皋相見,你是比以前更壯偉了,我也還勉強康健,只可恨耳朵更聾了一點。祝你努力加餐,百戰不倦,我將帶著一枝鋼筆為你執鞭。雖然是艱險的路程,嶺峻山連,勝利的前途並不很遠,光明燦爛的標的,老早是顯在眼前。”朱德作此詩答之。這是目前所見的朱德的唯一一首新詩。

朱老總與郭老,此次重逢,見也匆匆,別也匆匆,他們的唱和都是即興之作,急就之章。唯其即興,方顯真情;唯其急就,不見雕飾語言樸質流暢,出自肺腑;感情深厚真摯,發自內心。雖押新韻,讀來卻朗朗爽口,不失為好詩。但,最令人敬佩的是這兩位偉人在詩中所表現的高尚愛國情操和英明科學預見。

抗戰初期,國內有兩種怪論:“亡國論”和“速勝論”。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對這兩種錯誤論調給予了嚴厲的批駁。朱老總、郭老的唱和詩與毛澤東的觀點如出一轍,七年後的事實也完全證明了他們的科學預見。

朱老總比郭老年長6歲,同是四川人,一道戎幕奮飛,參加過北伐戰爭和南昌起義。一位是能寫詩的老元帥,一位是從過軍的大詩人,長期的革命生涯和共同愛好使他們結成了親密戰友,相知詩友。大革命時期郭沫若那篇震撼一時的《請看今日之蔣介石》,就是在南昌朱德寓所秘密寫成的。

朱德寫新詩,至少表明了他不薄新詩的美學追求。與朱老總同時代的偉人,如周恩來等,都曾經寫過新詩。他們雖然不是純粹的文人,但這至少可以看出他們在文學特別是詩詞創作上的一種積極探索的精神。這是最為難能可貴的。這首詩的價值,也更多的體現在這方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