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深烙在馬鞍山城市肌理中的文化印記

詩歌:深烙在馬鞍山城市肌理中的文化印記

李白,我國曆史上最負盛名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

詩歌,一種高度凝練而又能抒情言志的文學創作形式,是語言中的藝術。

馬鞍山,江南鍾靈毓秀之地,自古交通便捷,人文薈萃,詩文流韻,燦然生輝。

當三者相遇,一種奇特的化學反應火烈而熾熱。馬鞍山,從此與詩歌結下了不解之緣。

“傳說中的山,那是誰的馬鞍,坐落江之岸邊,笑看千年風雲在變幻。唐詩裡的帆,駛過天門中斷,鑲嵌日之光環,奔流到海一去不復還……”

從中國山水詩開創者謝朓開始,以詩仙李白流連終老於此為標誌,千餘年來,詩人與馬鞍山的綿綿情意,成就了這座城市與詩歌的千年情緣。

詩歌:深烙在馬鞍山城市肌理中的文化印記

追尋著祖先留下的動人詩篇,馬鞍山在詩歌的浸潤中詩意成長。從詩歌到“中國詩歌之城”,以打造李白文化品牌為載體,將“中國李白詩歌節”矢志不渝地辦了30餘載;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契機,將詩歌創作和吟誦的熱情灑滿了整座城市,深入到了每一寸城市肌理。

詩歌,儼然成為馬鞍山最顯著的文化印記。

前世今生:追尋詩仙腳步的信心和勇氣

自古以來,馬鞍山地區便為東西交通之要衝,南下北上之咽喉,歷代文人墨客在此雲集星散,文明之厚重在此沉澱。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1200多年前,年輕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心雄萬丈,仗劍去國,出三峽,浮江漢,遊吳越。當他剛剛踏上馬鞍山這片奇麗的山水之境,只輕輕一首《望天門山》,便登上了盛唐詩國的時代舞臺。

馬鞍山作為詩仙李白的終老之鄉、絕筆之地,除李白之外,孟浩然、白居易、劉禹錫、杜牧、曾鞏、王安石、李之儀等600多位詩人棲居於這片詩靈之地,留下了千餘首膾炙人口的詩文。可以說,馬鞍山的詩文底蘊極為豐厚,馬鞍山也十分珍惜這一歷史遺產,保護傳承的同時,重在挖掘內在的詩歌文化。

詩歌:深烙在馬鞍山城市肌理中的文化印記

自1989年起,馬鞍山市委、市政府決定於每年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後,舉辦馬鞍山中國國際吟詩節。節慶期間開展大型文藝演出、詩歌創作和朗誦比賽、國際友人吟詩會、經貿洽談、旅遊觀光、李白研討、群眾文化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1992年,馬鞍山中國國際吟詩節被國家列為中國國際觀光年百項旅遊節慶活動之一。1995年,被安徽省政府確定為五大節慶活動之一。經過多年的積累,馬鞍山中國國際吟詩節形成了自己的活動特色,成為城市的一個重要標誌。

詩歌:深烙在馬鞍山城市肌理中的文化印記

鑑於多年舉辦馬鞍山中國國際吟詩節的成功經驗和良好效果,2005年初,經國務院批准,第一屆中國詩歌節在我市舉辦。

自2006年開始,在中國國際吟詩節的基礎上,每年舉辦馬鞍山李白詩歌節。

詩歌:深烙在馬鞍山城市肌理中的文化印記

2013年起,在李白詩歌節期間,馬鞍山聯合中國詩歌學會,每年舉辦全國詩歌大賽。2017年我市詩人取得突破,獲二等獎1名,優秀獎1名,為歷屆最好成績。

鑑於馬鞍山深厚的文化底蘊、城市對詩歌文化的高度重視、市民對詩歌活動的充分認可和熱情參與,2014年,中國詩歌學會授予馬鞍山市“中國詩歌之城”稱號。“中國詩歌之城”現已成為馬鞍山市一張重要的城市名片。

2015年,馬鞍山開通了“詩歌之城”微信公眾平臺,為詩歌愛好者提供詩歌資訊和體驗服務,打造全方位、一站式的詩歌文化資訊中心、體驗中心和服務中心,讓詩歌愛好者盡享“詩歌盛宴”。

詩歌:深烙在馬鞍山城市肌理中的文化印記

2018年,中國馬鞍山李白詩歌節迎來了30歲的“生日”。

回首30年的歲月,馬鞍山力求讓更多的群眾能參與詩歌節、共享詩歌節,充分體現詩歌節的群眾性,充分展示馬鞍山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的豐碩成果。

30年的發展,讓這座城市浸潤在濃濃的詩意中,市民的文化素質和文學修養得到不斷提升。30年的發展,馬鞍山的城市文化內涵和品牌效應得到不斷提升。

2020年10月25日,第32屆馬鞍山李白詩歌節將耀世啟幕。

繼往開來:堅定文化自信的底氣和力量

住在詩的城,品讀詩的美,懷揣詩的夢。

30餘年的詩歌節,讓這座城市浸潤在濃濃的詩意中,詩歌文化在馬鞍山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詩歌節也提高了市民的素質和修養。廣大市民熱愛詩歌,積極參與詩歌節,各類詩歌團體層出不窮,活動豐富;大中小學及時開展各類詩歌創作吟誦活動;文化部門連續多年舉辦“江南之花”系列文化活動;全市所轄三縣三區均在詩歌節期間舉辦了大量的群眾文化活動,所有的活動均免費對外開放,惠及城鄉群眾。市民在以詩歌為主題的群眾性藝術節目中,享受高雅藝術,陶冶高尚情操。

詩歌:深烙在馬鞍山城市肌理中的文化印記

資料圖

自2001年起,馬鞍山便開始組織大規模的青少年古詩文吟誦活動,成立各類群眾性詩社百餘個,市作協下屬的市詩歌學會,既有陳光華、詹正香、等老詩人,又有歐震、李剛、楊鍵等一批新生代詩人。全市愛好、學習和創作詩歌的不下萬人。市民願意把精力放在學詩、誦詩、寫詩上,這些市民來自社會的各個階層,活躍在城市的各個角落。

2018年,丹陽鎮草根詩人王庭讚的作品《關於影子》組詩在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石楊杯”詩歌散文大賽中獲得三等獎。多年來,雖身處艱難,王庭贊仍不放棄對詩歌的熱愛和追求,著有《午夜獨白》、《午夜詩魂》、《午夜情結》、《午夜物語》、《純南抒情詩選》、《午夜微雨》等六部詩歌集合一本雜談《閒談集》共8本書。

詩歌:深烙在馬鞍山城市肌理中的文化印記詩歌:深烙在馬鞍山城市肌理中的文化印記

第31屆馬鞍山李白詩歌節開幕式文藝演出

“網紅”草根詩人陳宗倉,因兒子求學在馬鞍山打工。來到馬鞍山的第一年,他知道了詩歌節。因為愛好寫詩,他在這裡很快認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詩友。2017年,他在市文化館的推薦下,作為群眾文化的代表參加央視節目錄制,在央視的舞臺上朗誦自己的詩。

詩歌浸潤人的靈魂,陶冶人的情操,激發人的熱情,學習、吟誦、創作詩歌無疑會提高人的素質和文明程度。一個民族沒有詩歌,就不會生氣勃勃;一個城市沒有詩歌,就不會有激情和張力。正因為有了詩歌和詩歌文化,也讓馬鞍山這座全國文明城市的內涵更加豐富多彩。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李白是祖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李白的詩篇,代表人類詩性精神的最完美的體現,散發出一種與天地日月同量的大美之光芒。在今天民族文化走向復興的時代,如何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將李白文化建設推向既弘通廣大而又窮究幽微的境地,馬鞍山一直在探尋。

巍巍大青山,清清姑溪水。詩仙李白如同種下了一粒種子,從此,雄奇奔放、創新求變的文化基因便深深埋進了這片散發出詩性光芒的沃土,匯聚起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的磅礴力量。

記者 黃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