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沒贏過,升官沒停過,夏侯惇為何如此受曹操厚待?

《三國演義》中的關羽近乎完美,是一個忠義仁勇的武將,從早期便跟隨著六欸東奔西走,顛沛流離,立下了白馬斬顏良,襄樊敗於禁,千里走單騎,水淹七軍的功績。事實上,關羽在民間的美譽一點也不不少,在他去世後,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又稱美髯公。

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但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關羽的忠義是針對漢朝廷和義兄劉備的,正是他這兩種忠義,才成就了他的美名。

三國時期,不乏效忠於主公之人,但能夠做到終其一生只忠於一人的人就太少了,不過也有,比如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將,西漢開國元勳夏侯嬰的後代——夏侯惇,當初曹操舉兵討伐黃巾軍時,夏侯惇隨曹操征討,擔任裨將,是其最早的將領之一。

打仗沒贏過,升官沒停過,夏侯惇為何如此受曹操厚待?

可惜此等忠義卻被充滿爭議的曹操所連累,大打折扣,因此一生忠義的夏侯惇不為世人所熟知,夏侯惇真正做到了“忠義”二字,不論外界對他評價如何,他這樣的人無論在哪裡都是領導者最喜愛的人。

夏侯家族與曹氏家族是世交,夏侯、曹氏,世為婚姻,故惇、淵、仁、洪、休、尚、真等並以親舊肺腑,貴重於時,左右勳業,鹹有效勞。這就不難理解夏侯惇為何會早早跟隨曹操了,他對曹操很講義氣。夏侯惇勇猛善戰,十四歲時有人羞辱其師,他便將那人殺死,從這裡可以看出來夏侯惇是重情重義之人。

打仗沒贏過,升官沒停過,夏侯惇為何如此受曹操厚待?

初平元年(190年),討董卓聯軍組成後,曹操行使奮武將軍,更以夏侯惇為司馬,跟隨曹操到揚州募兵。曹操建立勢力後,派夏侯惇屯白馬,不久又升折衝校尉,領東郡太守。

興平元年(194年),曹操徵陶謙,留夏侯惇守濮陽,卻被呂布趁機偷襲濮陽,拼死守城而被流矢射傷左目,敗北而回。

曹操就上表拜夏侯惇領陳留、濟陰太守、任建武將軍、封高安鄉侯。建安十二年(207年),因前後功勞增封邑一千八百戶,與以前所賜的加上有二千五百戶之高。這樣的功績,同期三國內無人可比,但夏侯惇無愧於這些獎賞,這些都是他用忠心耿耿和戰功換來的。

打仗沒贏過,升官沒停過,夏侯惇為何如此受曹操厚待?

夏侯惇跟隨曹操,就只是在跟隨曹操,當初漢廷尚在,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定國都鄴城。

曹操認為夏侯惇一開始就陪自己征戰,如今被漢朝封賞,應該同是漢官,但夏侯惇卻執意請求曹操賜他魏國官職,於是夏侯惇被封為魏前將軍。夏侯惇知道自己是跟隨曹操才立下的功,這一切都是曹操賜予的,於是他應該對曹操感恩戴德,忠於曹操一人。

在多年的南征北戰中,曹操和夏侯惇積攢了深厚的情誼,初平四年,曹操討伐徐州,接著東郡守備陳宮與陳留太守張邈、張邈之弟張超等同謀叛亂,迎接呂布為兗州牧。

打仗沒贏過,升官沒停過,夏侯惇為何如此受曹操厚待?

趕回來的曹操還是失掉了兗州,又恰逢大旱、蝗災,曹操一時難以自保,孤立無援,可夏侯惇還是魏曹操效忠,堅定地站在曹操身邊,這般共患難的情誼如何讓曹操能忘記?所以曹操對夏侯惇的賞賜如此豐厚也是可以理解的,這也可以作為典範激勵將士的策略。

按《史記·諡法解》雲:"危身奉上曰忠。險不辭難。"所以,"忠"實為大譽之諡,僅次於司馬師的"忠武"。曹操如此看重夏侯惇,不止是因為他忠義,還因為夏侯惇不是貪婪之徒,陳壽曾評價他,惇雖在軍旅,親迎師受業。性清儉,有餘財輒以分施,不足資之於官,不治產業。


打仗沒贏過,升官沒停過,夏侯惇為何如此受曹操厚待?

曹操崇尚節儉,夏侯惇為人簡樸,不貪財,所得賞賜全部分給將士。一生不置產業,至死家無餘財。因此曹操更加敬重夏侯惇的人品,生性多疑的曹操能夠如此相信夏侯惇,這在三國曆史上是很罕見的。

要說夏侯惇打仗沒贏過似乎有些過分,不過他的官途確實是一帆風順,這其實也是靠他的戰功所換來的,不能認為輸過幾場,就將其認為沒贏過,這完全是錯誤的。

夏侯惇多次為曹操鎮守後方,曾率軍民阻斷太壽河水,築陂塘灌溉農田,使百姓受益,功勳卓著。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故,兩個月後夏侯惇也去世了,賜夏侯惇諡號為忠侯,青龍元年(233年),得以配享太祖(曹操)廟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