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孩子的內在動機,不要把取得好成績與金錢和物質激勵結合。

在上篇文章結尾有說到:很多家長都會把讓孩子好好學習與獲得高分,跟金錢和物質獎勵結合在一起,這是不合適的做法。為什麼呢?通過下面這個故事我們來看下。

有一個退休的老夫妻,想尋一個安靜的住所安享晚年,他們看中的一座房子,旁邊有一顆茂密的大樹,靠近湖邊很安靜,就買下房子住進去了。

學習是孩子的內在動機,不要把取得好成績與金錢和物質激勵結合。

等老人搬進去住的時候發現,他們最喜歡的這課大樹原來是這個社區孩子們的天然遊樂場,爺爺奶奶年紀大了,經不住孩子們的吵鬧,於是就想了一個辦法讓孩子自己能夠主動離開,而不是他們不禮貌的直接把孩子趕走。

學習是孩子的內在動機,不要把取得好成績與金錢和物質激勵結合。

於是這個爺爺就對孩子們說,孩子們,非常感謝你們來這裡玩,你們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歡樂,所以我要給你們每人5塊錢,孩子們一聽可高興了,自己在這裡玩居然還能拿到5塊錢;

學習是孩子的內在動機,不要把取得好成績與金錢和物質激勵結合。

於是第二天來了更多的孩子在這裡玩,爺爺又說太感謝你們了孩子們,但我們老了賺不到多少錢了,今天每個孩子只能獲得一塊錢了,這時候有些孩子不滿意了。

到了第三天少了很多孩子,但依然還有孩子過來,爺爺又說,孩子們爺爺很感謝你們帶來的快樂,但爺爺沒法再付給你們報酬了,

第四天就再也沒有孩子來了。這就是激勵理論中最著名的“德西效應”。

學習是孩子的內在動機,不要把取得好成績與金錢和物質激勵結合。

你看,原本孩子們來這裡玩是自發的,是孩子們的內在動機,是為了自己獲得快樂;老人成功的用金錢跟孩子來玩建立了聯繫,如果金錢的數量增加會出現激勵的正激勵效果,而一旦遞減就會出現激勵的負激勵效果,孩子就再也不來玩了。

學習是孩子的內在動機,不要把取得好成績與金錢和物質激勵結合。

所以一樣的道理,家長們要知道學習原本是孩子的內在動機,孩子是因為興趣或者獲得知識本身而學習的,一旦跟金錢或者物質獎勵建立了聯繫,就變成了孩子學習是為了獲得外在激勵,而這個激勵的效果是有期限的,同時這個激勵只能增加不能遞減,一旦遞減孩子就會不好好學習了。

所以家長們,一定要用興趣、好的氛圍來讓孩子養成學習和閱讀的習慣,不要輕易的使用金錢和物質的激勵,如果已經使用了,也一定要注意正確的使用頻率和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