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趙姓溯源及趙姓宗族文化

天水趙姓溯源及趙姓宗族文化

輔助西戎世居天水

公元前229年,秦軍攻下邯鄲,趙姓大宗由此而衰,趙姓人散居各地,以國為姓。公元前222年,秦軍攻下趙國代郡,趙國徹底滅亡,代王趙嘉投向。親王對趙嘉以特別禮遇,並派趙嘉之後趙公輔出主西戎,世居天水。趙公輔助西戎期間,推行懷柔政策,深得民心,並把中原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傳授給當地,使農牧業得到發展。西戎各族人民世代懷念趙公輔,號曰"趙王",至此,天水成為趙氏唯一王族。

漢代時,被封侯的趙氏後裔達30餘人,其中近一半出自趙公輔的天水宗族中,以營平侯趙充國最為著名。趙充國是趙公輔六世後裔,西漢時人,勤奮好學,能騎閃射。38歲時曾率百餘人衝破匈奴重重圍困救出漢武帝,後又與霍光一起迎立了漢宣帝,因功被封為瑩平侯。垂暮之年又屯田西北,有利於西北的開發防禦,去世後"功德列畫未央宮"。趙充國之子趙卯為汗中郎將,其後趙融為東漢大鴻臚,趙昂為益州刺使,一直代代相傳。唐代時,在四位趙姓宰相中,三位是天水趙世家族中人,他們是趙彥昭、趙仁本、趙璟。從《天水堂·趙氏族譜》"漢傳至宋世系圖"看,自一世趙充國至趙璟雍傳六十七世,其中出了眾多的顯赫名人、達官貴族。其血脈族人由天水先後遷往長安、襄陽、樊城、洪州,宋時已遷往江南一帶。由此可見天水趙氏一脈繁衍傳播地域之廣,無愧於"趙之望也"。

公元960年,居涿郡的趙氏後裔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奪得政權,建立了宋朝,揭開了趙姓家族史上最輝煌的一頁。涿郡趙姓也是天水大族的分支。

天水趙氏宗祠

天水趙姓溯源及趙姓宗族文化

趙氏宗祠位於天水市秦州區西關三星巷以西,原祠宇規模宏大,坐北朝南,臨街有四柱三開間牌樓一座,入內東西兩側有勤慎堂,中軸線為上甬道。一院有大殿三間,殿前東西各有朝房前後各有兩座,大殿東側並列偏殿四間,沿大殿兩側北進到二殿,再沿殿側北進到三院。三元北有後殿小三間,院內東西各有廂房三間。東側有殿偏三間並小四合院,稱站房院。整個宗祠現存大殿、東西前排朝房和三院、偏院。

現存大殿(即今勞保商店)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硬山頂兩潑水,脊式寶相,兩端哺龍吻。抬梁式五架椽前出廊,祠內前後排列四金柱,方磚望板,平栿下有雕花柁墩。前後簷下置斗拱、補間一鋪做,平板枋上置坐鬥與單步梁麻葉頭相交,形成鬥口條,從整個結構、構件看,屬明代建築,清代曾小修過。大殿內原祀奉"輔助西戎世居天水"的"趙王"趙公輔並營平侯趙充國像。

趙氏宗祠周圍歷來為趙氏族人的宅院,宗祠北與清末武進士趙子倍宅院相連,西與清末武魁趙文子宅院相連。西北有演武場和趙震宅院。現存宅院大多為明清時代的建築,有主庭、倒座、廂房、演武場、圍房、書樓、倉房院、站房院、倉庫馬棚等。與宗祠配套形成一處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古建築群。

既有宗祠,必有祠規。趙氏宗祠制定了十六條祠規,其中有:合族公立正族一名,三大支各立副族一名,立總領一名,立祠差八名。規定任期三年,到期一更換。並定於每年十月初十舉行祭祀,祭祀細則十分詳盡。並就酒席費用,出入賬項、房屋、處罰等都有規定。

祠堂立有專祀祖文,祀文包括"請神詞、預告文、正祭文、冬至正祭文"等。並在祭祀儀注中詳細列舉了諸多執事的安排以及鼓鳴鐘、排列、叩首、行預告行牲禮、祀祖禮、初獻禮、侑食禮、飲福受胙禮、辭神禮及各禮樂章等。

趙姓宗族文化

天水趙姓溯源及趙姓宗族文化

趙姓宗族文化是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內涵十分豐富。有"戒條""家約""律法""祠堂祀祖文"" 祭祀儀注""服制辨"以及合修族譜等。其"戒條""家訓"則是告誡子孫要慎行(行為),要團結,不要自己殘殺,勤操事業,正己修身,遵法度莫胡為。在此僅錄"戒條四則"並家訓十條標題如下:

1、 戒子孫不可隨眾結盟;

2、 戒子孫毋得擅賣祖山;

3、 戒子孫不可自相殘害;

4、 戒子孫毋得竊葬祖墳。

"家訓十條":敦孝弟;睦宗族;力本業;慎交遊;和兄弟;訓子弟;尚勤儉;戒爭訟;遵法律;禁非為。在趙姓宗族文化中,"厚生""光宗"是其主要內涵。

據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重修版《天水堂趙姓族譜》裡的老牌字號為:

以洪壬萬庭,為子若卿成,

蔭必望顯單,立良應之文。

其續派二十字為:

添心常佑善,人貴自光宗,

世業開宏遠,英華慶國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