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奶奶來“姨媽” 不是返老還童而是子宮癌變-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本報訊 71歲的劉奶奶再次來了“姨媽”,到醫院檢查發現居然是子宮癌變,輾轉多家醫院最終在市腫瘤醫院接受了綜合治療,目前已處於術後康復期。

劉奶奶20多年前就已經絕經,4年前,她又突然再次來了“姨媽”,由於每次只是少量出血,也就沒有在意。大概10個月前,劉奶奶發現自己“姨媽”量逐漸增多,體質一天不如一天,原本還能做家務活的她,現在稍微一動就感到胸悶、氣喘,而且容易感到疲勞,家人就帶她到我市某醫院就診。

經檢查發現,劉奶奶患有子宮肌瘤,最大的一枚有2.8×3.6釐米,而宮腔內還有一個3.4×3.5釐米大小的佔位性病變,最終診斷為“子宮內膜癌”,建議進行手術+術後放化療等綜合治療。由於劉奶奶有高血壓、老慢支等病史,心肺功能差,手術風險高,輾轉了多家醫院,最後在市腫瘤醫院接受了手術治療。

市腫瘤醫院宮頸癌診療中心主任楊宇星介紹:“劉奶奶子宮內的腫瘤已經佔滿整個宮腔,而且又是高齡老人,又患有高血壓、老慢支等病史,不能耐受長時間的手術,我們就會同麻醉科、心內科、呼吸內科等科室專家一起為劉奶奶制定了綜合治療的方案,先進行手術最大限度切除部分瘤體,隨後進行放化療,已達到減輕劉奶奶病痛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

(杜蘅 李青)

鏈接

子宮內膜癌是目前婦科常見的三大惡性腫瘤之一,另外兩個分別是宮頸癌和卵巢癌,而且子宮內膜癌在最近幾年發病率都有上升的趨勢,是一組原發於子宮內膜的惡性腫瘤,分成兩大類,一類是雌激素依賴型的,一類是非雌激素依賴型的。子宮內膜癌好發於老年女性和圍絕經期女性的惡性腫瘤,有很多老年的女性,存在這樣一個誤區,認為年齡大了,子宮都萎縮了,就不會發生子宮內膜癌了。其實不是這樣的。

子宮內膜癌早期症狀不明顯症狀,大多表現為陰道不規則出血,有的是月經數月不來,然後淋漓不淨,有的經期延長至10天以上;也有的時有時無,或多或少;還有的已經絕經了又出現陰道出血,患者常常被矇蔽,誤認為“月經”,而延誤最佳治療時機。就如劉奶奶也是絕經後再出血,所以一旦出現“姨媽”規律發生改變,就要及時到醫院檢查。

子宮內膜癌有哪些易感人群呢?

2017年的《子宮內膜癌篩查與早期診斷專家共識(草案)》將下列人群列為篩查對象:年齡≥40歲、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異常子宮出血(圍絕經期)、絕經後子宮內膜厚度≥4mm、多囊卵巢綜合徵、不孕症或不育、有卵巢和乳腺癌病及腫瘤家族史、三苯氧胺服用史以及無孕激素抵抗的性激素使用、初潮早、無排卵型異常子宮出血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