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這一屆年輕人,留給設計師的空間已經不多了

面對這一屆年輕人,留給設計師的空間已經不多了


面對這一屆年輕人,留給設計師的空間已經不多了

楊明潔設計博物館。


“不要只接納改變,還要促成改變”。

——耶魯大學平面設計系主任

Sheila Levrant de Bretteville

面對這一屆年輕人,留給設計師的空間已經不多了

2003年,德國慕尼黑,西門子設計總部,工業設計師楊明潔在這裡和全球頂尖的設計師們一起,研究如何在巴掌大小的手機空間上去做排列組合,甚至去嘗試如同服裝配飾般的“異形手機”。


17年後的今天,在楊明潔的設計博物館,我們看到整整一面牆的、造型極為放飛的異形設計手機時,依然感佩於當年那些極具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不甘於常規設計的大膽嘗試。


面對這一屆年輕人,留給設計師的空間已經不多了

從功能機到智能機的演變。/楊明潔設計博物館收藏


然而,幾乎是彈指一揮間,互聯網席捲世界,功能機退出歷史舞臺,物理按鍵盡數消失。“All in One”的智能手機,只給設計師們留下了一塊屏幕、一個背板、一堆開孔、一個背部相機矩陣的空間,以及一個永恆的設計難題:如何在如此有限的發揮空間裡,交出足夠亮眼的設計?


Z世代崛起,他們只認同自己所認同的美好,更願意被飽含科技的探索精神和美的刺激感召。他們比上一輩更具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不願被說教,不願意雷同,不願意輕信——最重要的一點,他們不接受醜陋。


方寸之間的戰場上,如何征服消費者、打動年輕人?


留給設計師們的空間,已經不多了。


面對這一屆年輕人,留給設計師的空間已經不多了

“設計是會說話的”


在德國留學和工作時,楊明潔常去歐洲各地的舊貨市場、古董商店淘老產品,十餘年間收藏了逾千件歷經時間、空氣與使用者洗禮的經典工業產品。


2013年,楊明潔把藏品悉數放進一座特殊的博物館。博物館本是舊物,前身是一座有101年曆史的發電站。斑駁老舊的混凝土框架中孕育了三個嶄新的設計空間:


歷史館展示古董工業產品,現代館陳列當代設計,未來館研究CMF(產品的色彩、材料與表面處理設計)與設計趨勢。


面對這一屆年輕人,留給設計師的空間已經不多了

光影交錯的未來館。/楊明潔設計博物館


楊明潔試圖在這些藏品中尋找大眾生活方式和工業文明的發展脈絡,回顧現代工業設計語言的演變過程,並從中看見未來的設計趨勢。


設計是會說話的。設計理念的更迭、生活方式的進步其實都藏在在工業品的變化與革命之中:


楊明潔的歷史館裡幾臺老舊的、表面雕著複雜木紋裝飾的櫃式收音機,這讓收音機看起來更像傢俱而非電器;


1956年,“設計十誡”理論的提出者Dieter Rams設計了德國博朗SK4唱機,以“少即是多”的理念去掉沒有意義的裝飾,用更耐用的金屬部件取代木結構,唱機這一工業產品便進化到了新的歷史階段,它在家居和生活中的角色也發生了改變。


面對這一屆年輕人,留給設計師的空間已經不多了

楊明潔設計博物館收藏的德國博朗SK4唱機。


手機的發展軌跡也是如此。智能手機的誕生固定了大眾對手機樣式的認知,自此外觀趨於統一,設計受限嚴重——設計師們的主戰場被迫縮小到手機的CMF與交互界面。在這種前提下通過設計奪人眼球,無疑是一個事關設計理念、工藝創新、供應鏈支持的一系列極限挑戰。


但,追求美的道路不會輕易停止。“戰場”越來越窄,這意味著設計需要更多的投入才能贏得空間和勝機。


面對這一屆年輕人,留給設計師的空間已經不多了

與身體分離的“器官”,必須是美好的


強大的智能手機已經遠不只是一件物品。6英寸左右的機身裡囊括了過去打字機、照相機、收音機、電話機、電視機等信息類產品的所有功能,同時在互聯網時代激活了自身的無限潛力,變成一個字面意義上的“與身體分離的器官”,主宰人們的視聽娛樂和生活瑣碎,未來甚至可能嵌進人的身體——英劇《黑鏡》《未來歲月》和美劇《西部世界》都描繪過類似激動人心的情景。“這樣的嵌入或許將產生人類的一個新物種”楊明潔認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