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週五我下班早,回家後總能聽到樓下的男孩子在自家花園裡讀課文,這孩子可能是小學低年級,讀得磕磕巴巴,有時候我會覺得可愛又好笑。
今天,孩子的讀書聲被他媽媽突然的訓斥打斷。
“王老師佈置的作業你為什麼不做!為什麼忘記!你腦子呢?”
“寫!三個餅怎麼分!快算!”
“我們每天這麼辛苦,給你創造這麼好的條件,你就學成這個樣子!”
……
孩子隨之嚎啕大哭,又傳來清晰的拍打聲,孩子哭喊:“媽媽你別打了,我疼……”
“你疼!我還疼呢!不打你能記住嗎!”
隨之又是一陣桌椅翻動的聲響。
在樓上的我聽得真切,也十分觸動。既心疼這個孩子,又心疼這位母親。
我與這位媽媽曾打過幾次照面,有時候是清晨,她揹著孩子的書包快速奔向車庫;有時候是傍晚,她拎著蔬菜和熟食回家。作為一個成年人,我深刻地理解生活對她來說意味著什麼,理解她日復一日的辛苦和間歇性的崩潰。但站到孩子的立場去看,我真的想說——這樣的媽媽,我不原諒。
01 你的暴躁,正一步步毀掉你的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本該是孩子最安心、最放鬆的地方。但是,許多時候我們卻總是把最壞的情緒,留給最親的人。我們對陌生人的簡單善意加倍感謝,卻對最親近的人抱怨、吼叫,而這些行為,都會在孩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在《兒童的人格教育》一書中曾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而不幸的人卻要用一生去治癒童年。原生家庭的影響,對人的一生意義深遠。
心理醫生Juliette Virzi做過一個調查,她採訪了很多人,他們無一例外是在易怒父母的家庭中長大的,通過他們的講述,學者總結出了15個特點:
1.不斷道歉
2.想得太多
3.特別害怕讓別人失望
4.控制慾
5.照顧所有人
6.很難做出決定
7.忽視自己的感受
8.永遠取悅別人
9.永遠覺得自己是生活中的配角
10.沒有安全感
11.覺得別人的行為總是有深意的
12.拒人千里之外
13.很容易玻璃心
14.幫別人收拾殘局
15.善解人意
很快,這個調查成為了微博熱門話題——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
短短一天內超過15萬的網友參與了討論。人們紛紛講出了自己親身感受,隨便點開一條評論,都能感受到心痛。
父母們一定覺得不可想象,當時也許僅僅是情緒失控,卻能在孩子的生命裡造成這麼大的負面影響。
父母的壞情緒中隱藏著巨大的殺傷力,他們或許行為上沒有虐待自己的孩子,但他們像火山一樣的情緒,讓孩子無所適從,從小就學著自我承受,學著小心翼翼,學著照顧父母的情緒。
當你在要照顧他人情緒的環境中長大時,隱忍會跟著你一輩子。當你偶爾釋放自己情緒的時候,別人就會覺得你變了,其實你只是累了。
這種疲憊感和無力感會跟隨孩子的一生,成為蟄伏在TA體內的情感傷疤,也會影響TA的性格、處事風格、情感表達,貫穿整個人生。
父母的情緒性格對孩子的人格養成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孩子越小,這個影響力就越大。心理學家認為“家庭是製造人類性格的工廠”,我們成年後的很多心理問題,往往來源於童年時原生家庭的環境。平和穩定的情緒,是父母給孩子重要的精神營養。
02 情緒控制是一生的課題,父母是最初的老師
孩子最直接的學習方式就是觀察和模仿,如果父母愛發脾氣,孩子也會學著用發脾氣去解決生活中的難題。但其實這是一種極其錯誤的方式,不僅無法解決問題,還會帶來更多問題。
從另一個方面看,父母脾氣暴躁會嚴重影響親子關係和家庭環境。如果父母對彼此之間暴躁,那麼孩子會感覺自己的父母不相愛,這將大大影響孩子的安全感。而如果父母長期無端對孩子發脾氣,會容易讓孩子形成自我否定的消極心理,會產生自卑、怨恨、沒有安全感、很容易玻璃心,永遠想去討好取悅別人等心理問題,而這些長期的心理陰影,會影響孩子日後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
人不是生來就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的,很多時候,我們甚至一生都在與情緒抗爭。
然而,既然為人父母,就該懂得,情緒控制這個一生的課題,該由我們帶著孩子上路。
去年曾有一則新聞,曝光了深圳的一對父母在家中一言不合就虐打自己的女兒,沒有任何理由。
本來在寫作業的她,突然被媽媽揪著頭髮從凳子上扯下來,推搡到地上,拳打腳踢。爸爸回家後,第一件事就是暴打她,吃飯的時候也會突然被打。面對這一切,小女孩一直沒有哭鬧,也許除了害怕、習慣被打、不知道怎麼反抗之外,她內心最深處應該覺得自己是不被愛的。
《爸爸去哪兒》第五季中,“陳小春好凶”曾一度成為熱搜話題。山雞哥陳小春與5歲的兒子Jasper相處中脾氣火爆,常常黑臉。
Jasper對玩擴音器,他瞪著眉毛問:你在幹什麼?
Jasper走錯路,他二話不說,一隻手就將他拽下了臺階。
Jasper忘記穿鞋將腳踩在地上的時候,他立即臉紅脖子粗:你把襪子踩髒了,馬上去床上待著!
面對爸爸的壞情緒,Jasper卻能夠像個大人一樣冷靜,對爸爸喊:can you stop angry now?你能不生氣了嘛?陳小春也會立即反省,從黑臉爸爸變回滿臉歉意的好爸爸。
應採兒和陳小春都以脾氣火爆聞名娛樂圈,但他們並沒有因此得到一個暴戾的孩子,相反,Jasper暖心可愛,甚至有時候比老父親還成熟。究其原因就是,父母雖然有控制不住自己的時候,但卻能時刻提醒自己應該怎麼做,有意識地去改善教育方式,而不是在孩子身上發洩自己的情緒。
陳小春也曾坦言,因為自己年紀越來越大,所以對孩子嚴厲,希望他快點成長,但也許這樣的方式會傷害到孩子。說著還紅了眼眶。雖然耐心不足,脾氣暴躁,但陳小春不斷給孩子道歉,可以看出他正在改變自己。
陳小春應採兒夫妻和這對深圳父母最大的差別,在於到底愛不愛自己的孩子。同樣是“暴躁”父母,有的父母會讓孩子感受到“我是不是撿來的”“媽媽恨我”,而有的父母卻能在犯錯後及時反省,與孩子共同成長。
《請回答1988》中,德善爸爸曾在深夜的巷口等待女兒回家,對女兒坦言: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請多多包涵。也許我們經歷的並不是最完美的親子關係,孩子其實並不是混沌無知的,情緒發洩的當下,是出於愛還是出於恨,孩子們心底其實是知道的。
03 和風細雨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更接近幸福的本質
父母擁有平和的情緒,是孩子最初的財富。和風細雨下家庭下長大的孩子,更接近幸福。
他們往往樂觀,不容易被困難嚇倒,會用積極的心態去解決生活上的難題;
他們往往執著,懂得堅持和專注,能在某個領域取得不錯的成績;
他們往往更勇敢也更招人喜愛,往往更隨和也更包容。
我們明白父母並非完人,也有控制不住情緒的時候,在學習當父母的路上,也跌跌撞撞。
《做家務的男人》中,魏大勳和爸爸一直嬉笑打鬧,家庭氛圍平等有愛,讓網友們大呼羨慕。然而在最近的一期中,魏大勳卻紅著眼眶談起小時候被爸爸打,而爸爸聽到也難過得沉默不語。媽媽從中調解說,爸爸是恨鐵不成鋼,爸爸心裡也是後悔的。
值得慶幸的是,長大後的魏大勳卻陽光豁達,在很多綜藝節目中表現出極高的情商。很多時候,雖然孩子在心裡療愈了自己,卻也在等待父母的道歉,彷彿這樣我們才能真正與兒時的自己和解。
如今我們做父母,從上一輩的教訓中能得到什麼啟示?
首先,學會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每一對父母都有著自己的原生家庭,自己童年時無論經歷過什麼,性格中無論有什麼缺陷,都應該從做父母的那一刻開始清零。如今網絡上有很多調侃輔導作業的段子,說是不寫作業父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不成熟的父母常把自己的負面情緒倒給孩子,讓孩子去承受自己的不滿,這是不對的。教育孩子,首先從教育自己開始。
其次,探究壞情緒的來源。
體驗積極情緒,消化消極情緒,是父母與孩子共同需要學習與成長的。你的壞脾氣來自哪裡?是孩子的成績不如你的期待?還是孩子的行為不聽你的教導?冷靜想一想,情緒的來源是心理的需求,癥結是否出自父母自身。
最後一點,尤為重要。那就是同理孩子的情緒。
孩子生來就是孩子,而父母卻不是生來就是父母的,每一個人都曾是孩子。
因此,由父母來和孩子產生同理心是十分有益的。在生活中,父母有意識地引導孩子更多體驗積極情緒。
多關照他們情緒,教導他們處理情緒的能力,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讓他們充分表達後再給予安撫和引導。兒童心理學奠基之作《孩子:挑戰》中認為,教養孩子中需要贏得孩子的合作,才能共同成長。
一個情緒平和的孩子,才能擁有更多的底氣,在成年後,帶著內心穩定的感覺、勇敢地走出家庭,去探索世界,去面對和處理屬於他自己的親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