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唱吧走出來的毛不易:打破“紅要靠天”桎梏,用平民的力量破圈

最近,歌手毛不易又重新做了一回唱吧裡的“素人”歌手。

從唱吧走出來的毛不易:打破“紅要靠天”桎梏,用平民的力量破圈

他最近在唱吧翻唱的《擁抱》被網友發現,讓一眾粉絲激動不已。

早在毛不易出道前就喜歡在唱吧裡發歌,名聲大噪後仍然沿用老賬號發歌,接地氣又可愛,讓許多忠實粉絲奔走相告。

從唱吧走出來的毛不易:打破“紅要靠天”桎梏,用平民的力量破圈

從《消愁》到現在,毛不易成了國內最為著名的“男護士”。

他的歌很多人都喜歡,又真又暖。當初從選秀節目中看到他,抱著吉他哼唱《如果有一天我變得很有錢》,就像個老朋友和你漫無邊際地扯閒篇。

有理想、有埋怨、有美好,還有白日夢。

從唱吧走出來的毛不易:打破“紅要靠天”桎梏,用平民的力量破圈

而他的歌能被更多人聽到,恰恰傳達出一個道理:白日夢也會有成真的那一天。

就像毛不易最初從唱吧唱到《明日之子》,曾經的愛好變成嘗試,結果推開了很多人仍是停留在想象階段中的那扇門。

毛不易能打開夢想的大門也絕非偶然,而是這個時代的獨特贈予。

他用來自我調侃的“巨星”在如今可以發生甚至“常態化”,則是因為網絡特性、圈層桎梏和商業平臺本身的繼發性力量。

01 通路的扁平化:網絡的破圈力量

網絡的力量在十幾年前就被討論得通透,簡單來說,萬物聯網的技術現實把我們帶入了一個“人人都可以”的時代,放在哪個圈子都是一樣,規則洗牌、通道壓扁,很多沒出現過的門敞開,歡迎所有機遇者。

流行音樂的圈層也一樣,很久之前靠星探挖掘或者公司培養髮片的單向性套路已經不再是唯一的渠道。

流行看似是個文化問題,畢竟大家追逐的東西說到底都是文化符號——喜愛的歌曲、電影這種本身符號性質就很強的形式自不用說,喜歡的傢俱、電子產品等最終也逃不過其上附加的符號價值,畢竟如果從實用功能考慮,我們的桌子不必設計得好看,手機背殼的色彩也毫無價值。

但實質上,流行還是個社會問題,這件事說起來也是老生常談。任何流行都會經歷始發、上升、高潮和消退期四個階段,這意味著流行的東西進入越來越多人的視野;而當它人人皆知,幾乎也宣告終期的來臨。

從唱吧走出來的毛不易:打破“紅要靠天”桎梏,用平民的力量破圈

至於原因可以用很簡單的例子來解釋。比如青少年並不會覺得自己和爺爺奶奶知曉甚至喜歡同一件東西是個很值得驕傲的事。

對傳統流行音樂行業來說,從前流行是被“製造”的。公司研究市場,歌手在負責自我抒發的同時來迎合,儘管“紅”要靠天,但這種廣撒網的戰略總會能撈到錦鯉,因為所有吃魚的人都得等著大公司的“漁船下海”。

但互聯網實際上是為所有人都造了條船,無論大小,總歸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出海了。

於是我們發現,“人人都可以”式的環境,是毛不易從“護士”到“巨星”最好的背景闡釋。

02 好歌的稀缺化:歌手的共情缺失

毛不易的突破還有另一個很重要的點,在於聽眾已經很難出現“共情”了。

這裡就要提到流行音樂圈的本質性特徵——文化工業。

“文化工業”這詞來得也很早,甚至有點直白到無情,但對流行音樂的商業內核卻看得很透徹——流行音樂本質就是商品,只不過它的賣點不在於實用性,甚至不在於藝術本身,而在於情感和共鳴

而強調商業屬性就意味著市場上有很多競品存在,“情感”在很多成名已久的歌手那裡已經成為技巧性的塑造。恰巧毛不易的自然抒發,就是他歌曲的核心競爭力。

雖然在情感前面加上“販賣”看似有了貶低成分,實際上卻不必如此苛刻,資本本身和情感一樣中性,都是帶著雙刃在我們的世界上橫行。資本流向會製造更多資本的流向,而情感也一樣,會因為相近的體驗和共同感性認知而被放大和觸動。

大多數人消費音樂大概都不是為了歌曲精良的製作,而是因為一首歌能帶來的足夠激動的情緒體驗。甚至,製作精良的音樂也不是為了精而精,最終追求的都是獨特氛圍和感官刺激。這讓資本和情感在流行音樂上的表現有了一致性,大家會更習慣消費和自己趣味一致的歌曲,共鳴性越強越容易激發人的分享和消費慾,流行也隨之誕生。

毛不易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是這樣,因為他的歌和我們的日常幾乎並無差別,比如他在《明日之子》上的第一首歌,就很能打動人。而這一點,在現在很多知名的流行歌手作品中,已經很難找到了。

從唱吧走出來的毛不易:打破“紅要靠天”桎梏,用平民的力量破圈

“共情”這個詞其實在樂評中已經被用爛了,卻很少有人分析它究竟是什麼。

它最初是個心理學概念,即體驗別人的內心世界,而這基本上要求幾個層次:體驗、模仿和感染。

這個詞在樂評中被用在創作者身上,實際有些偏頗,因為它應該是聽眾來做到的事。創作者的功力評判實際只在於能否能激發最大範圍人的共情,從音樂的角度,這就看一首歌能不能傳達好情緒和故事。

除了合適的詞曲,歌手詮釋的方式,編曲配器的選擇和呈現,都是一首歌演出效果的重要組成手段。

毛不易的成功在於他的民謠風格很容易喚醒聽眾心裡的柔軟情緒,歌詞平實幽默,民謠吉他的溫暖聽感,再加上他講話一樣讓人舒適的歌聲,讓他徹底突破出來。

市場上缺乏更多對普通人生活的再創作,而這,剛好也是網絡賦予平民歌手的力量所在。

03 聽眾的集中化:平臺的聚合力量

流行音樂需要作品和傳播,好的歌曲如果鎖在製作室裡,自然永遠都無法變成流行。

而讓平民歌手和他們的聽眾連結在一起的,就是平臺。

正像前面所說,人人都有機會出海,但船有大有小,租金也不一,最好的辦法自然是把所有人都放上一條大船。而現實中這條聚集了無數個你我的大船,正是平臺。

毛不易的成名之路也一樣,他的起點在唱吧,粉絲曾將他的經歷整理出來分享到社交網絡,裡面詳細說了一點:毛不易在唱吧有翻唱有創作,他的第一首歌上傳於2016年4月19日,是為即將遠嫁的表姐寫的《出嫁》。

後來,關注他的人就慢慢變多了。之所以說他的成功不是偶然,是這個時代贈予的禮物,因為這個時代的平臺能夠大範圍地聚集起人。

從唱吧走出來的毛不易:打破“紅要靠天”桎梏,用平民的力量破圈

從唱吧走出來的毛不易:打破“紅要靠天”桎梏,用平民的力量破圈

就比如,唱吧這個平臺上除了毛不易,還誕生了很多草根音樂人,比如馮提莫、老舅、黃霄雲等等。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平臺的力量正是聚合,集中創作的需求和聽眾的需求而誕生。

從唱吧裡走出來的這幾個人的作品風格和種類大相徑庭,馮提莫的網絡流行路線、老舅的大熱嘻哈,而黃霄雲作為95後新生代歌手代表之一,近期在《歌手》節目裡的亮眼表現,足夠說明平臺本身不僅僅是素人自我娛樂的自嗨場所。

唱吧走出來的這些人,在各自的領域證明了它的聚合力量。唱吧成為平民歌手的又一個出口,也是華語樂壇新鮮血液的“孵化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