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那位寫出《中國足球最需要普通人》的普通人,後來去哪了?

當年那位寫出《中國足球最需要普通人》的普通人,後來去哪了?

我們之前在新浪博客上看到一篇文章,寫於2013年,看完就毫不猶豫的轉載過來了,雖然當時沒有找到作者,《一個普通人報考D級教練的故事:我來了,你在哪?》。

今天,在知乎上瀏覽一個問題“國足為什麼技術那麼差?到底是什麼原因?”,偶然看到了下面這篇文章,第一反應是:不是吧,真的是他?

聯繫上之後,簡單的三言兩語,立刻就把我們又拉回了成都。

原來,這位2013年就開始為中國足球最需要普通人嘗試實踐的哥們,在成都開了一個青訓班,茁悅足球,後來併入了皇家貝里斯,也就是我們在成都Level 1的合作伙伴。

最記憶猶新的,除了他們那個深植於社區的球場,還有就是下面這些最真實的真情實感。

就像他最後說的,一個孩子成長,是多麼複雜的旅程,而我們大人,卻總是執迷於那些即時性的成功上。

先別管什麼是足球,教育先行。

當年那位寫出《中國足球最需要普通人》的普通人,後來去哪了?

01.

2013年,我仗著自己成都十三中某班某隊替補後腰的出身,一腔熱血報考了D級足球教練,在烈日驕陽下苦撐七天得以幸運通過,一時感慨,寫下了《中國足球最需要普通人》,紀念獨特經歷之餘,也希望在無數的人心中埋下那顆種子。

後來那文章火了,很多人跑來留言,說同意我說的,凡事光罵確實沒用,搞青訓從我做起,大家都去報教練班吧。

那年之後,足壇發生了很多事情,3年間大江東去,多少英雄人物,沉浮於波濤洶湧中。裡皮執教的國足平均年齡已經29歲,38歲的鄭智依然要飛奔回防。

徐根寶青訓基地的徒兒們已經拿下了中超冠軍。在成都高調開疆擴土的菲戈足球學校跑路,被家長們追討退錢。

成都小學生巴黎邀請賽奪冠,現場哭唱國歌,視頻播放量千萬……

我的兩位優秀導師在那一年以後繼續走在為中國足球根基奔忙的路上。

武朋老師執教更高級別培訓班的照片,還能經常在朋友圈看到。

定居成都的張秀萍老師,和我們一年能見上個一兩回,她更多的接了本地培訓班的任務,也經常去支援其他省份的教學工作。2016年成都體育學院成立了西部第一個足球運動學院,張老師在合照中間笑靨如花。

上次見面,我和足協小范請她吃個火鍋,剪了短髮的張老師還未換下訓練服裝,颯爽英姿,坐下開聊,天南地北,海闊天空。

大概是本桌的談資太不尋常,旁邊三個網紅臉和一個富二代屢屢投來好奇眼光。

在這個隨(Gu)手(Yi)把保時捷鑰匙放在酒杯旁的嫩芽富二代看來,美女的定義可能就侷限於這三個傻傻分不清楚的網紅臉,而"體育"的定義估計就侷限在他看球時喝的酒,手機新聞裡C羅的轉會費數字和賭球付錢那一刻的小緊張。

吃到最後我問導師這一年算過得好嗎?張老師說,感覺對比上一年變化也不太大。

這期教練班的多位同學依然奮戰在體育教學的一線,體育的定義據說主要是做操,跳繩和跑圈兒,偶爾上上足球課。

他們中有些人極其幸運,校長大人認可團體運動對青少年教育的巨大意義,積極拉動建設示範性足球學校,自己也能從興趣班和訓練補貼中提升收入。

有些人卻只能在劃定的框架內渾渾噩噩的度日,讓孩子們以不受傷為唯一目的,開展自己的教學。

不過,還是要感謝成都足球的些許底蘊,圈兒裡還沒聽說被逼跳足球操的。

當年那位寫出《中國足球最需要普通人》的普通人,後來去哪了?

02. “我們自己上”

在2015年,這股教球育人的熱情難以放下,三五好友一攛掇,讓我弄營銷策劃,租個場地,0生源也無妨,實踐一下最重要。

我找到北體大畢業的體制內大神闡述構想,大神當時滿世界帶著國少打比賽,聽完我的描述,淡然的說,做金字塔底已經不是他的理想,他想去做金字塔頂。

“中國不是不能誕生梅西,只是這個歪歪扭扭的金字塔讓他沒戲。”

大神沒過多久真的從體制內辭職,成立了自己的品牌。

我一開始以為大神是搞推薦苗子去國外俱樂部的生意,結果發現他在搞中國青少年各頂級比賽的數據,當我以為大神是要準備賣大數據時,大神又告訴我已經有送出去的娃要被中超俱樂部選回來了……這些神操作都讓我這個外行人覺得更外行了……

沒法兒靠著大神,幾個外行兄弟就張羅了一個攤子,租場地,籤教練,開搞,取名茁悅足球,joyfootball,用一顆斑斕的小樹作為logo,專做少兒快樂足球,做那種一堂課7成時間娃兒都能笑的訓練,餅畫的還是不錯的,定位也很明確。

這個小攤子股東情況不得了,四個人加起來年薪超過了300萬,然而沒人可以全職來做,也只敢出50萬用業餘時間來投入。

當然,年薪最高那個,在第一次招生那天站在球場門口負責給家長簽到,他前後忙活了3個小時,以他的時薪來算,這個投資回報相當可觀了。

我們找上了幾個很棒的年輕人,然後和當時KOP還沒上任的利物浦俱樂部取得了聯繫,兩個拿著UEFA執照的教練飛來做了開學營,很負責任留下了示範課,還有一堆我至今也沒機會看完的教材和訓練設計。

事情的開始有模有樣,當然,事情的轉折也和許多過於自信的教育培訓類公司一模一樣,困頓於生源規模停步不前,不上不下的……

我們很快就總結出了why,一來我們根本不是和其他青訓機構競爭,我們是在和EF迪斯尼學而思楊梅紅番茄田等等知名教育機構競爭娃兒寶貴的時間。

其次,我們不可能為了提高收入而提高訓練頻率,快樂足球的基礎就是科學的訓練量,我們並不是精英足球。

第三,優秀的英語課程容易複製,優秀的足球課程基本在不同風格的教練之間難以複製,體育畢竟就是體育。

第四,再優秀的教練,他的隊伍是會有上限的,如果要堅守訓練質量,那一個教練最多把持七八個娃就已經不錯了,不像奧數英語語文,開一個直播班,可以出現當晚收入破50萬的個人勁爆業績。

茁悅足球運行了一年,收入異常平穩,傳說中飛速膨脹的青訓市場大蛋糕沒有砸在我們身上。

砸誰身上了呢?

同時開始在成都拓展的菲戈足球學校看起來足夠有錢也有決心,但稍微觀察一下每節課娃的數量也明白,這是支撐不起那傳說中4萬月薪的葡萄牙外教的。

我們確定蛋糕也沒砸大佬身上,蛋糕根本就沒有長出來。

沒過多久,菲戈足球學校跑路,足協號召其他俱樂部接盤,不能苦了交了錢的娃兒和家長。

我們的運營資金一直無處可花,很明顯,家長不會因為你宣傳做得美並配了100個助教就把娃交給你,甚至不會因為你免費就送娃來試訓,這真的是一個既不剛需也不高頻的生意……

如果有誰想著十年為期,最終靠把娃賣給恆大賺回一切,那我只能說請您務必堅持到最後……

賬上錢多的時候我們還去跟誰學平臺狂買自己的利物浦夏令營產品,做了百萬級的假售出,體驗了一把參加雙十一的趕腳。

後來老婆大人實在看不下去,把沒用的運營資金拿去玩了2天美元期指,2天的盈利金額相當於我們這10個人忙活一年多的40倍。

夢想是無價的,只是這個40倍就像一記耳光。

我們把留下準備買物料的費用投去了年輕人的一個球場,然後分了股本金,帶著娃兒們投靠了皇家貝里斯,經歷各種的輾轉反側,人來人往。

當年那位寫出《中國足球最需要普通人》的普通人,後來去哪了?

如今自主招生人數已經有良好的上升趨勢,又服務了泡桐樹,嘉祥等知名教育集團,加上俱樂部有比較全面的盈利模塊,還能請到能量10000分的前同事老付,為了夢想接受降薪,從英國回來坐鎮總經理,感覺構建一個紮根城西大社區的社區足球俱樂部還真有可能實現。

我自己遠離了管理,但堅持了每週六帶5歲小孩兒們訓練一課時,領到200元的課時費,慶幸這個香火至今還沒有熄滅。

03. 走入正循環

我一直覺得,我們需要打破一些固有的家長認知,比如“足球訓練就該比學而思奧數便宜”,足球訓練永遠100元以下,奧數永遠500元往上,那我們體育產業永遠完蛋……

這個產業可以靠提供不斷升級的,令人感動的體育體驗,來讓家長們不再重文輕武,樂意掏錢給孩子買經歷。

有朝一日,市場上能夠出現因為提供了更好增值服務,而獲得更好定價權的青訓機構,從而帶動產業形成充分競爭,學校和家長都能更專業和更方便的依據不同訓練目的進行俱樂部選擇。

如果讓我從產品的角度來想,無比賽結果壓力的興趣班,有結果壓力的梯隊訓練,向各個學校輸出的訓練服務,這三者是完全不同的課程體系。

如果我們青訓機構自己沒有把區別化做得足夠明顯,那也不能怪家長們只願意掏100元的通價。

只要家長們樂意為更好的體驗掏錢,那足球教練就可以提升收入,就目前我自己觀察,已經可以看到一些月薪4000的D級教練比一些月薪4萬的外教訓練帶得更好,他們值得被給予更好的薪酬回報。

基層青訓教練可以靠自身教學水平的提高,帶隊參加多級別的全社會參與的校園足球聯賽,從而獲得更好的社會尊重與勞動報酬,讓他們與美國的體育教練一樣,被強大的科學體系和商業環境推入一個收入不斷增長的正循環,以此帶來更精英的人群從金融和互聯網轉入體育產業。

這些臆想都被一個無情現實打敗,這個設計上的正循環,第一步就轉動不起來:如今D級教練培訓班的名額要靠搶,C級教練培訓班就更別說了。

基層教練員人數的差距已經是老生常談,足協怕放豬進來我們也能理解,但若真放開了去按市場需求開班,真有那麼多人報名嗎?

畢竟也不能期待更多的人違反人性地投身到這個經濟回報不高,但技術含量巨高的行當。

最關鍵的,就算教練人夠多了,光訓練的話對誰都是沒用處的,我們並沒有日本學生足球聯賽那樣有影響力的賽事,讓這幫人為了夢想去奮鬥,人家的聯賽已經辦了快100屆了,高中生打個比賽有5萬名到場觀眾,氣氛爆棚,全國直播不說,各種商業力量贊助支持,新垣結衣堀北真希等女星應援……

以上寫的沒有哪一項是我國教育部允許的。

根結在哪兒,誰又能想的清楚。

當年那位寫出《中國足球最需要普通人》的普通人,後來去哪了?

04.“祝你們好眼力”

如果說足協身份尷尬力不從心,那民間力量能幫到足協嗎?這個問題的答案只能說笑笑就好了,試問”民營經濟體能幫到國企嗎”這種問題有人回答了嗎?

儘管如此,有些人仍然做了很棒的嘗試,那就是多把先進體育市場的東西引入中國。

我在牧野的朋友圈看到的宣傳報了名,然後在某個市中心職校的階梯教室開始了IPSO球探課程,導師Collin Chambers操著標準的倫敦音,帶著一個和李小龍很相似的翻譯,開始給我們講述那些關於球探的竅門。

這是一個洗腦的課程。

學完以後可以直觀感受到差距,讓我們知道小孩子真的是有無限可能,而正是後天訓練的不同造就了後期成長高度的不同。

這個規律不止適用於足球。

有一個下午,Collin讓我們看一段比賽錄像,問我們對各個球員的評價,我們用他教的一些技巧做了筆記,七嘴八舌的選出了超強的前鋒孩子,還有不錯的清道夫苗子。

Collin一直保持著英國人那種微笑,等我們討論完,問,有人注意藍色8號嗎?你們覺得藍色8號的孩子怎麼樣?

一個班裡,無論是國米青訓駐派成都的兩個意大利人,還是操盤成都最老牌足球學校的成都人,還是一眾英超老粉,都覺得藍色8號最多算得上是中規中矩。

只有兩個教練說, good。

我們面面相覷,難道“中方教練組又看走了眼”……這種事情太經常發生了……

他非常鄭重的站回講臺,用有力洪亮的聲音告訴我們:今天這節課,這段錄像分析,你們一定要記住,我告訴大家,藍色8號是場上所有球員裡最優秀的!

接下來,他分析了這個孩子的跑位傳球和各種細節,我們心服口服。

8號在每次的攻防串聯中都引導球隊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他雖然不是隊長但他是場上召喚隊友最多的人,他的接球傳球方式與頂級球星屬於同一節奏模式,他甚至在觀察到對方想快發任意球而自己隊友沒有及時落位時,像職業球員那樣去影響對方擺放足球,這些超越年齡的表現,真的被我們這群只

關注攻防亮點的人忽略了。

Collin做完回放,我們都不好意思的笑了。

是的,這就是我們的差距。

我們執著於早期結果,我們總是能看到那些明顯的事情:誰射進了門,誰總是掌控球權……

我們在抖音上點贊一個天才般的顛球兒童,點贊連過五人射門進球的少年,我們總以為我們學到了點東西,能去預測這個小孩的未來10年,我們以為這靈光一閃就可以證明那是一個“勝任比賽”的孩子。

甚至總以為一個裡皮,能把我們的國家隊帶進世界盃。

一個小孩的成長,是多麼複雜的旅程,要給予真正客觀的評價,讓他找到歸屬於他的位置,這真是何其困難。

但,這就是足球,11個人各司其職的複雜團隊運動,我們已經是個體競賽的大國,這個優勢甚至不止是體育,但我們的團體項目,比如足球的養育體系真的還相當初級,我們需要一整套學生聯賽體系來提升我們的孩子和改變所有人對於團體運動的態度,我們更需要大量的青訓教練和球探來支撐這個體系的運轉。

大樹能長得多偉岸,完全取決於根脈能有多深。

課上完了,合影告別,Collin祝大家以後好眼力,同時也好運氣。

我們笑問,看多少個孩子,能挖出一個藍色8號?

他說,maybe thousands,maybe millions,but your country must build the base number first……

有時候家長會在場邊問我,哎,你看這節課下來,你看我小孩將來踢球行不行?我都會很耐心的回答他,現在還早,讓他盡情享受樂趣,等他到真正開始了技術訓練,然後比賽多了之後,我們再來看。

何必要這麼早給一個無限可能的孩子下結論呢?

不是每個孩子都會是藍色8號,不走職業足球的道路也未嘗不可。

他也因兒時經歷而獲得了隊友,獲得了自己一生的樂趣。這個世界的成功本來就不是隻有行和不行兩種評判標準的。

寒假裡,教練們帶著皇家貝里斯的梯隊孩子外出比賽,橫掃奪冠,作為無數個普通的青訓機構中的一個,這一切美好都值得慶祝,但仔細一想,這群孩子的未來到底如何,甚至能不能與足球相關,卻也不那麼明晰。

2019年,恆大似乎要被建設成一個國家集訓隊傀儡來參加中超,卡塔爾重金打造青訓學院數年後收穫了亞洲盃冠軍,日本隊碾壓伊朗的陣容全部留洋海外,成都西村大院裡的一個本地俱樂部剛剛修繕完了草坪…………

一切就像是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的開篇所寫,這看似平常的一年,實質上是過往發生的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後掀起波瀾的機緣

祝這片土地此刻正靜靜養育著很多個藍色8號。

· ·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