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春天,我們拔節孕穗——記河口區自發捐款支援疫情阻擊戰的28個學生

這個春天,舉國上下進行著一場疫情防控全民戰役,沒有炮火硝煙,沒有刀光劍影,但戰鬥同樣驚心動魄。更令我們欣喜的是,在這個不一樣的春天,有這樣一群孩子似乎在一夜之間長大了許多。還在求學的他們,儘自己的力量助人,不但捐出了不多的壓歲錢,而且用行動告訴世人:當下力量有限,但必將有撼動山河的一天。

3月13日中午,河口區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吳利燕的手機滴滴作響——一個又一個173元的捐款提示,仔細一數有27個,備註說明了這些捐款來自27個還在上學的孩子。吳利燕告訴記者:“直到接到一個孩子打來的電話,詢問捐款收到了嗎?我們才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

原來,這27個孩子用壓歲錢進行了一場集體愛心捐贈,他們中大多數人的父母奮戰在戰“疫”一線。父母的辛勤付出讓孩子們心生感動,便組織策劃了一場捐款行動,最終有27個孩子加入。每人拿出173元壓歲錢,“173”寓意為疫情散,願望樸素,期冀疫情的陰霾早日散去。考慮到不適合聚集的現實,27個人約定了時間,通過掃碼的方式在家完成了捐款。

在這個春天,我們拔節孕穗——記河口區自發捐款支援疫情阻擊戰的28個學生

科技的力量,讓他們放飛新的希望

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生活節奏,但是對這群孩子來說,也從中收穫了感悟,明晰了生活目標和努力方向。

本來打算外出補習功課的張子騫說:“疫情發生後,真的不知道該做些什麼了,只能自己一個人在家複習,我有些無所適從。”

說起“一個人”的原因,張子騫告訴記者,他的媽媽是河口區人民醫院檢驗科的大夫,抗擊疫情期間在醫院發熱門診值班,在機關上班的爸爸也一直堅守在工作崗位。除了學習,觀看時政新聞是一個人在家的張子騫最常做的事。當看到疫情確診人數突破一萬的時候,他馬上緊張了起來,爸爸一回家,他就第一時間湊上來詢問疫情發展情況。

一天下午,張子騫在和朋友杜子藝通過網絡討論數學題的時候,看到了湖北地區物資緊張的新聞,便有了捐款的念頭。兩個人一拍即合,並且開始動員身邊的朋友。

張子騫告訴記者,經過這場疫情,自己更深刻地體會到了科技發展對人類生活的重要作用。“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對這句話深有感觸的張子騫對生物科技領域產生了極強的興趣。

杜子藝則通過這場疫情則更堅定了學醫的夢想。從春節開始,杜子藝的父母一直堅守在防疫一線,她經常通過電視收看疫情相關的新聞報道,每天都在關注確診人數是否又有了上升。

從小樂於助人的杜子藝內心很著急,“就是想做點什麼,不然感覺很不踏實。”到烈士陵園掃墓、給村裡的孤寡老人包餃子、將馬路上的共享單車擺放整齊……一直以來,參加志願活動已經成為了杜子藝的習慣。疫情卻讓她出不了門,捐款捐物資似乎是唯一能做的事。

“媽媽,你還是支持我學醫吧。”簡單的話語,給媽媽劉愛芃帶來了深深的感動。但是從事衛生工作的劉愛芃深知這項工作的危險與辛苦,不忍心女兒再從事這份工作。這場疫情,讓杜子藝深深體會到了身為醫生的強大責任感和使命感以及挽回、呵護生命的偉大意義。終於,劉愛芃動搖了,開始支持女兒學醫,“這場疫情,沒有讓她退縮,反而更願意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我沒有什麼理由再阻止她追求夢想了。”

如果說以前杜子藝學習的夢想還處於萌芽階段,那麼我們現在有理由相信,有一天,這個夢想一定會長成參天大樹的。

學會感恩,做個溫暖的人

疫情發生後,無數人第一時間主動請纓,奔赴抗擊疫情最前線,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使命與擔當。這些以生命換取生命的無私付出,教會了孩子們在成長中心存感恩。

今年16歲的孫一正,還在上高一,是一個愛笑的靦腆男孩兒。就像很多青春期的男孩一樣,與父母交流不多,多是和同學們相處。但是,今年春天的這場疫情,讓他發生了改變。

孫一正的媽媽劉榮霞是河口區人民醫院的一名麻醉科醫師,大年三十晚上值班時瞞著家人交上了請戰書,主動申請到醫院預檢分診為入院人員進行體溫檢測服務,引導患者規範有序就醫。漸漸地,孫一正發現,過年那幾天,媽媽比平常更忙碌,經常都是深夜才回家。後來,看到中央電視臺報道全國確診人數不斷上漲,孫一正終於得知媽媽已經交上請戰書:“那個時候,我才感到這次疫情真的很嚴重。”

在孫一正看來,不知道有多少人像自己的媽媽一樣奮戰在防疫一線,不知道有多少人正在為這座城市、為中華民族堅守和努力,正是他們的默默付出,換來了更多人的安心與踏實。“我也想著能不能做點什麼,不能出門,在家老老實實待著也是在作貢獻。”孫一正還與好友們約定多從線上交流,不出門“添亂”。得知捐款的事情後,他二話不說將壓歲錢捐了出去。在媽媽勞累了一天回家時,他會說上一句“今天您辛苦了”,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改變都讓劉榮霞感動不已。

今年高三的荊雨琦對於爸爸要忙碌於疫情防控一線,不能在過年時陪伴自己,一開始有些不理解。因為最開始,她關注到疫情時,疫情範圍還僅侷限於武漢及周邊地區。再關注到疫情新聞時,她得知武漢全城被封閉,想到還沒吃完飯就被叫走的爸爸,她既心疼又擔心,“但是當看到全國有無數醫務工作者都在前線作貢獻後,我認為爸爸正在做的事是應該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疫情不結束,奮鬥在一線的疫情工作人員就不能鬆懈,他們是最美逆行者,我們要感謝他們的守護。”想到這兒,荊雨琦加入了這次捐款學生的行列。

驕傲身為中國人,蓄力報效祖國

在此次全民參與的抗“疫”阻擊戰中,湧現出無數逆流而上、與死神賽跑的人們,他們堅定不移的選擇讓這群孩子懂得了何為民族大義、何為家國情懷。

捐出自己壓歲錢的鄧博聞今年11歲,他的父母都在衛生系統工作,從年前就一直在進出河口的關卡、居民小區的大門口忙碌。鄧博聞還記得,那時候經常凌晨12點才聽到爸爸回家的聲音,第二天一早還能看到爸爸眼裡佈滿的紅血絲。

白天見不到父母,鄧博聞只能藉助電視新聞裡的疫情動態瞭解他們的工作狀態。漸漸地,他開始對鍾南山的故事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鍾南山爺爺嘴上說著‘沒有特殊情況不要去武漢’,第二天他卻一個人悄悄到武漢抗疫最前線了。”鄧博聞說,“我欽佩他,不僅僅因為他的才華,技術精湛,更因為他的偉大精神,是我學習的好榜樣。”

不僅鍾南山,奔赴湖北一線的醫務工作者們都成為鄧博聞眼中最美的逆行者。鄧博聞的爸爸鄧祥江說:“孩子身上發生的變化讓我們驚喜,以前他關注的多是娛樂八卦,現在不僅把鍾南山作為了偶像,還說要報效祖國。”

經過這場疫情,楊瑞祺也有了新偶像——外交部發言人耿爽。“每一次新聞發佈中,他總是嚴肅中不失幽默,所以我很喜歡他。”

楊瑞祺的爸爸楊洪臣在公安機關上班,在疫情防控中負責對外來人員的身份進行核對、排查。媽媽陳小華在河口區住房城鄉建設局工作,前些天為了幫助企業儘早復工復產,每天都不著家,在項目現場、企業中間來回跑。在家複習的楊瑞祺,有看《新聞週刊》《新聞1+1》等節目的習慣,在關注疫情防控的同時,她記住了一個個為祖國奮鬥的人。“看著耿爽用字鏗鏘、字字珠璣地回答著記者刁鑽的問題時,我頓時覺得作為一箇中國人的心在澎湃著。”楊瑞祺說,“通過這次的疫情讓我覺得作為一箇中國人是多麼的自豪,以前寫作文時,關於愛國的話語只是那麼寫上了,現在有了更深的體會。”

這個春天,這場疫情,這群孩子深深地感受到了無數人為攻克疫情做出的努力和犧牲,知道了誰才是真正的英雄;被祖國的強大一次次所震撼,真正瞭解了什麼是全國一盤棋、國人自律、中國速度,也明晰了自己作為年輕人的責任和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那麼,這個春天不正是這群孩子們最好的“拔節孕穗期”嗎?正如河口一中的老師孔凡濤說:“疫情是教材,防疫是課堂,孩子都學到了很多平時學不到的東西。”

春天裡,孩子們已經有了新的心願和希望。張子騫說打算苦練英文,去2022年北京冬奧會做志願者;以前想做設計工作的趙旭歆現在想從事科研工作,尤其對生物科技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孫舒宇則希望全世界的疫情都快點過去,大家都能早日回到校園;張嘉儀則表示現在不出門就是在作貢獻,在家上好網課讓家人、老師放心是當下最應該做的事……

採訪的最後,我們得知在27個孩子捐款的新聞出現在社交媒體後,河口區紅十字會又收了一筆173元的捐款,捐款人是宋翔宇,是一名中學生。受他們影響,更多愛心物資逐漸湧入,更多正能量正在彙集。我們有理由相信,經過這個春天,因為這場疫情,這次捐款將帶來27+1+N的效果……

(記者 張松 商雅雯)

附捐款名單

杜子藝 張子騫 王丹晨 宋雨菲 劉超逸 楊柳青 趙旭歆 鄧博聞 孫一正 劉曉旭 陳瑞珏 劉昊然 扈志偉 楊曜瑋 羅嘉儀 荊宇琦 李夢潔 楊舒琪 蔣卓健 孫舒宇 汪義宸 陳寶童 張嘉儀 楊瑞祺 王興怡 楊思齊 韓卓璇 宋翔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