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逻辑》:破除亲密关系中的认知陷阱,让你拥有完美爱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点击右上角"关注",高山流水觅知音。

玉溪诗语 |#阅读的温度#书评系列


《爱情的逻辑》:破除亲密关系中的认知陷阱,让你拥有完美爱情


关于爱情,你是否有过这样的认知:爱情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不知道从哪儿飘来的感觉,缘分天注定,无缘莫强求?

恰巧看过一部美国电影叫做《缘分天注定》,该片讲述了男主人公乔纳森和女主人公萨拉因为看中了同一款羊毛手套而在商场相遇,他们互生情愫并坠入爱河。分手前,乔纳森让萨拉把姓名和电话号码写在一张纸条上,可是一阵风却把纸条吹飞了。乔纳森说这是意外,可萨拉却认为这是命运。

于是萨拉让乔纳森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写在一张纸币上,然后买了口香糖并把钱花了出去;萨拉则把自己的名字和电话写在了一本旧书上并卖给了二手书店。萨拉说如果真的有缘分,命运会让他们再次相见。

七年后,两个人都有了各自的生活并准备结婚,但是二人又都对彼此念念不忘,于是他们互相寻找,最后乔纳森找到了那本旧书,萨拉也在无意之中找到了那张纸币,几经周折,两人终于在最初相遇的地方重逢了,并且幸福地走在了一起。

《爱情的逻辑》:破除亲密关系中的认知陷阱,让你拥有完美爱情

虽然这部电影的名字是《缘分天注定》,但是决定男女主人公命运的真的是上天吗?如果他们其中任何一方放弃寻找,他们就根本不可能相遇;如果他们其中一方早就结婚了,那么即使真的相遇了,也不可能在一起。所以缘分并不是看似偶然但注定会发生的事。

正如《爱情的逻辑》这本书中所说,"所谓的注定,其实都是对结果的'事后诸葛亮'式的解释,完全罔顾结果产生之前有无数种导致其他结果的可能性。"而"缘分通常是为人们说服自己做某个决策或者找某个理由而服务的。"

电影中的乔纳森为了追求年轻美丽的萨拉,把他们的偶遇说成是缘分,但如果乔纳森遇到的只是一个普通女孩,即使他们再相遇无数次,恐怕也不会把这种遇见当作是缘分吧。

《爱情的逻辑》:破除亲密关系中的认知陷阱,让你拥有完美爱情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见,"缘分论"、"命运论"大多是人们自欺欺人的无稽之谈,这世上根本没有什么注定的缘分,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命中注定我们看到了《爱情的逻辑》这本书,这本书帮助我们理清了爱情的思维体系,把命运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


01 作者和书籍简介

《爱情的逻辑》是知名畅销书作家蔡垒磊的新书,提起蔡叔,那可是一个传奇人物。他早年当过特警,后来辞职潜心写作,并在2017年出版了处女作《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从此一炮走红,被评为亚马逊年度新锐作家。

后来蔡叔创立了读书平台"蚂蚁私塾",现已成为国内领先的集书籍、课程、社群社交于一体的内容平台之一,用户累计阅读解读书籍亿次以上。

提起创作这本书的初衷,蔡叔说,他想写一本真正用逻辑阐述清楚爱情是什么,以及如何更好地留住爱情的书。因此这本书不同于普通的心灵鸡汤,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试图找到爱情背后的逻辑,找到人们看待世界的"操作系统",并挖掘出在爱情这个情绪的冰山下面,隐藏的强大逻辑体系和思维技巧,从而使我们在爱情的世界里游刃有余。

《爱情的逻辑》:破除亲密关系中的认知陷阱,让你拥有完美爱情

下面我们就从如何选人、如何和另一半相处以及如何掌控并引领幸福这三个方面谈一谈,爱情这个看似感性的东西,背后都隐藏了哪些神秘而高深的逻辑。


02 匹配——明确选人的逻辑

在讲选人的逻辑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如何从逻辑的角度,给爱情下一个通用的定义。

在这本书中,蔡叔是这样给爱情下定义的:"爱情是一种在越来越接近与两性相关的特定目的的过程中产生的肾上腺素飙升的感觉。"

怎么理解呢?这个定义的原理是基于"企图论",认为爱情始于"利益","必定有利可图"。这种利益或许是荷尔蒙带来的冲动,或许是物质上的收益,或许是能有面子,又或许是单纯的心里感到舒服,总之,凡吸引,必有利。

就好像上面电影里的乔纳森遇到了漂亮、有气质的姑娘萨拉,并在与她相处的过程中产生了心跳加速的感觉,也就是肾上腺素飙升了,所以才对萨拉一见钟情、念念不忘。

《爱情的逻辑》:破除亲密关系中的认知陷阱,让你拥有完美爱情


原来爱情不单纯是感情上的互相吸引,还是一种基于"利益"层面的考量。

如果说爱情是利益权衡后的结果,那么是不是"门当户对"才是优秀伴侣的标准呢?这么说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不完全恰当。因为门当户对只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筛选策略,并不是必备条件。

举个例子,很多公司招聘的时候,都会定出一些用人标准,比如要求985、211大学的本科或者硕士学历,但是不符合上述门槛要求的人一定不能胜任吗?并不是,因为绝大部分公司的绝大多数岗位都不需要那么高的学历。之所以这样要求是因为,符合上述门槛要求的池子里选到的人几乎都能胜任,而其他池子里选到的人很可能不能胜任,这样的标准只是用来降低筛选成本,并不是真正的必要条件。

同理,择偶过程中的门当户对,只是在"盲选"阶段的一种工具,但如果两个人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处在"非盲选"阶段,门当户对就不一定是必选项了。

就好像有句话说的那样,"当你遇到了那个击中自己的人之后,所有的条件就都不复存在了。"

《爱情的逻辑》:破除亲密关系中的认知陷阱,让你拥有完美爱情


既然门当户对只是一种条件筛选,并不是最终标准,那么什么才是优秀伴侣的特质呢?简单地说,就是两个人在绝大多数事情上的看法和决策一致。尤其当你想要寻找的是一段长期关系,比如婚姻,具备"续航时间"的优点才是你需要考虑和关注的重点。

具体来说,具备以下特质的伴侣更适合作为结婚对象。

第一,三观吻合。婚姻的幸福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人对世界观的看法的契合程度,契合度高,婚姻几乎都是幸福的,无论贫穷还是富有;契合度低,婚姻大多都是不幸的,无论贫穷还是富有。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幸福感都来源于比较,不管是横向和他人对比还是纵向和自己以前对比。如果两个人三观不合,经常产生意见分歧或者吵架,那么对比单身时的状态,就会产生不幸福的感觉。这种感觉日积月累,就会使感情很快消耗殆尽。

第二,维系成本低。所谓维系成本低,就是很少需要为了维系和对方的关系热度,而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两个人对比一个人是否更舒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是否要极大改变自己既定的习惯和行为状态,如果需要,那么幸福感就会下降。

比如,优秀的男人可能会要求女人在结婚后辞职,专职照顾家庭和孩子,那么对于拥有一份还不错的工作的女人来说,她们的心里肯定会不舒服。即便由于她们的现时价值低于男人,而答应做出这样的牺牲,也会由于自身行为模式的改变,觉得价值感没有得到充分地体现。一旦二人的价值差距缩小,或者对这段关系的维系意愿下滑,女人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反抗,这种反抗很有可能会导致感情出现危机。

第三,拥有更多"长续航时间"的优点。所谓长续航时间的优点,就是那些不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削弱的优点,比如在某一领域的知识积累和特长、对家庭的持续贡献度。当然这里的前提是,你拥有的这些优点是被对方所认可并欣赏的,如果对方不欣赏,那么再多的优点也没有什么价值。

《爱情的逻辑》:破除亲密关系中的认知陷阱,让你拥有完美爱情

知道了优秀伴侣的特点,对于普通人来说,如何才能提升遇到"对的人"的几率呢?最简单有效的一招就是,

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这样能够科学地增加"好运"降临的概率。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避免设置一些不恰当的择偶条件或是条件组合。比如过硬的"硬项",无法量化的条件,软性的自相矛盾,条件数量过多等等。

打个比方,如果你想找一个身高180厘米以上,税后年收入不低于50万人民币,并且年龄相仿的男生,可谓是大海捞针,因为1,000个人里面可能只有一两个人符合你的标准,你能遇到的几率也就微乎其微了。那么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

书中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给优秀特质"标价"的方法。比如身高180厘米值5块钱,年收入50万值10块钱,年龄相当值5块钱,而你手里只有10块钱。当你在选择伴侣时,就不得不舍弃一些在你看来不是最重要的特质,比如收入,或者身高和年龄。

这虽然只是一个游戏,但却很实用,在现实中,如果我们都能像"在预算额度内买东西"一样进行取舍,那个"对的人"也就不难找到了。

《爱情的逻辑》:破除亲密关系中的认知陷阱,让你拥有完美爱情


03 相处——维持和谐关系的逻辑

当我们通过上述的逻辑和方法找到了另一半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与那个TA更好地相处,来维持和谐的亲密关系。

有人认为,夫妻之间的相处是一门更接近文科的学科,需要用人文主义的胸怀去为对方付出。但蔡叔却告诉我们,相处是一门更接近理科的学科,我们必须有较强的逻辑认知和博弈学基础,才能揭开相处过程中的底层逻辑,并实时调整我们的应对策略。

首先,夫妻相处的策略是什么,到底谁该迁就谁?

有人说,在爱情和婚姻里没有谁对谁错,双方应该互相迁就,各让一步,也有人说,男人主动迁就女人是天经地义的,因为女性属于弱势群体,否则男人就会被认为没有风度。

上述这些看法都是基于感性的笼统说法,如果从逻辑的角度来看,谁的社会贡献和家庭贡献更大,谁更有实力,谁就有更多的话语权,也就更应该被迁就。但是现实生活中,这条逻辑好像并不完全适用,因为确实有一些人会迁就比自己价值低的人,比如一个优秀的男人娶了一个家庭条件一般也并不算太漂亮的老婆,却往往处处迁就她、宠着她,甚至言听计从,这种现象又该如何解释呢?

书中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公式:B<L×P,B表示坚持己见能获得的收益,L代表坚持己见产生的损失,P代表坚持己见产生的损失的概率。当这个公式成立时,我们就妥协,反之就应该坚持。

就拿刚才的例子来说,如果一个优秀男人在不涉及原则性的问题上一味坚持己见,可能会导致离婚的概率增加,而离婚所造成的财产和精神损失远远大于坚持这件事的收益,那么这个男人就会选择妥协,因为这种迁就更划算。

当然这种妥协的前提是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你无我有,在有限的饭碗里抢饭吃,增加夫妻内耗。因此,关于夫妻相处之道,我们应该达成一个比较健康的整体共识:

对外的时候,谁能在具体的事件中为家庭带来更大的利益,或有更大概率带来更大利益,谁就做主。而对内的时候,在"家庭的共同资源该更多地满足谁的个人偏好"这样的问题上,比较和谐的做法是,谁的整体价值更高,就偏向谁的意愿多一些。

当然上述是比较理想的状态,如果其中一方根本没有这个意识或者不愿意达成这样的共识,爱情或婚姻就很可能在争权夺利中走向终结。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最好的方法是守住自己的"底线",也就是要让对方知道自己坚决不能妥协的事情,如果对方触犯了这个底线,就有可能会失去你。那么如果对方还想维系这段关系的话,就会很自觉地在这个地方让步,而不是硬碰硬。

《爱情的逻辑》:破除亲密关系中的认知陷阱,让你拥有完美爱情


其次,夫妻相处的方法是什么,如何有效地沟通?

我们刚才提到的策略虽然很好,但是如果不能让对方理解或者配合,再好的策略也只是纸上谈兵,甚至会适得其反。所以,夫妻之间的沟通就显得至关重要,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桥梁,也是维系和谐关系的重要纽带。

那是不是沟通越多、沟通时间越长越好呢?当然不是,有句话叫久别胜新婚,如果是久别重逢,双方许久没有沟通,或者彼此间的误会很多的时候,那么多来几次彻夜长谈,就可以很好地增进感情。反之,如果两个人天天见面,甚至上下班都在一起,那么这样的彻夜长谈恐怕就会变成一种精神上的折磨了。

所以沟通的标准是,以最有效的方式传递最精准的信息,"有效"和"精准"决定了沟通的效果。关于"精准"比较好理解,如果别人想听A,而你却偏要说B,那么这就属于不够精准。关于"有效",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克制,因为沟通的有效性随着两个人能够沟通的内容呈逐渐递减的趋势,如下图所示。

《爱情的逻辑》:破除亲密关系中的认知陷阱,让你拥有完美爱情

根据上面的沟通效用曲线,将沟通停止在A点是比较明智的,因为从A到B,沟通的效用已经从加速上升变为减速上升,当达到B点以后,沟通的效用基本不会再增加,这个时候就必须要停止了,如果不停止,很有可能还会产生负效用。

比如热恋中的两个人打电话,已经打了一个多小时,对方早就没什么可说的了,你却还是喋喋不休,不肯挂电话,那么对方就有可能产生厌烦情绪。这样做不但不会增进感情,还会把对方推得更远。长此以往,这样的过度沟通就会在对方心里留下阴影,更糟糕的是,以后对方有可能再也不敢给你打电话了。

所以说,沟通要适度,在沟通效用不再增加前及时"收手",才是明智之举。

《爱情的逻辑》:破除亲密关系中的认知陷阱,让你拥有完美爱情


最后,夫妻相处的距离,该近一点还是远一点?

现在很多人认为,古人所说的"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已经过时了,夫妻之间应该"亲密合体"、不分你我才对。其实这种认识恰恰相反,"相敬如宾"永远不会过时,如果我们都能像"敬重"陌生人一样"敬重"自己的家人,那么大部分矛盾都不会产生。

或许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陌生人或者同事给予我们帮助的时候,我们总会说声"谢谢";反之,当我们的父母亲人为我们洗衣做饭、料理家务的时候,我们却觉得那是理所当然的。

在一段婚姻关系中,如果少了"敬"这个因素,对方为你做什么,你都觉得理所当然,丝毫没有感恩之心,那么久而久之,对方也就不会再愿意为你付出更多。如果双方都为自己的利益盘算,矛盾肯定会接踵而来,夫妻关系自然也就难以长久维持。

就拿很多人都关心的出轨问题来说,大部分男人见了漂亮姑娘都会动心,甚至产生"邪念"。但他们之所以没有选择出轨,不是真的没有机会,而是因为自我克制,是理性地考虑了出轨的成本以后的选择。如果夫妻之间完全没有敬畏,那么出轨也就成了家常便饭,没有什么好怕的了。

所以,我们要想在夫妻相处的过程中处理好关系,必须要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把握好相处远近的尺度,并和对方建立起共同的认知,这样矛盾才会越来越少,关系也才会越来越稳固。

《爱情的逻辑》:破除亲密关系中的认知陷阱,让你拥有完美爱情


04 掌控——引领幸福走向的逻辑

明白了夫妻和谐相处的逻辑,有的人可能会想,既然夫妻相处有这么多学问,那么如何才能将维系关系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对方的"施舍"呢?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容易,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并且通过一些潜移默化的方式去引导另一半的思想和行为。

有人说,好的爱情要从第一天开始,所以好的模式要从有机会的时候便一以贯之,越早开始就越能执行到底。所谓好的模式就是对你而言,最自然、维护起来最轻松的模式。

举个例子,如果你不想刻意在某个特定的日子给对方送礼物,比如情人节,那么从一开始就不要这么做,否则等到10年以后,你再想改变这样的送礼习惯,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你下决心改变,对方一定会认为"你变了"或者"你不再爱我了",这样就会产生强烈的"戒断反应",从而损害你在对方心目中的形象和价值。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学会提前对对方的期待值做好管理,正确的方法就是尽量不要让对方预知我们的行为模式。

还以情人节送礼为例,情人节一年只有一天,如果我们可以选择在情人节以外的日子送礼,且次数不固定,没有任何规律可循,那么对方就不会太介意是否在节日送礼了,也不会由于集中攀比而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这种策略就叫做"零期待",让对方时时刻刻保持着"不给我是正常的,给我我就赚到了"的状态,这样我们才能在两性关系相处的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爱情的逻辑》:破除亲密关系中的认知陷阱,让你拥有完美爱情


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习惯了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别人怎么做我们也跟着效仿,比如在节日送礼的习惯。当我们发现这种模式让自己不舒服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了。所以,当我们已经处于一个恶性循环的相处模式之中,就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后各个击破。

比如,有些女人习惯翻看男人的手机,有可能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你越是不让看,她就越想看,总觉得手机里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所以,与其让她这样疑神疑鬼地猜测,不如干脆把手机密码告诉她,让她随便看,甚至主动跟她一起翻看有趣的朋友圈和聊天记录,这样才能逐渐打消她的疑虑,并让这种恶性循环在不知不觉中被终结。

其实好的相处模式的养成和教育孩子的道理是一样的,只要我们尽早发现坏"毛病"并采用适当的方法修正,两性关系就会变得越来越舒服、越来越健康。

《爱情的逻辑》:破除亲密关系中的认知陷阱,让你拥有完美爱情

到了这里,你会发现,原来爱情不是光靠缘分、运气或者所谓的感觉,就能修成正果。从相识、相知到相处,爱情更需要智慧的引导,才能长久幸福。难怪人们都说爱情是奢侈品,很多人终其一生拥有的不过是一段段的感情。

那么普通人如何才能拥有爱情的智慧呢?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找一个具有高级爱情智慧的伴侣,并在他的指引下,按照更正确的方式修正自己的行为。这样的人通常知晓爱情产生和消亡的原理,了解每一个外在因素对爱情的影响,并能够把控自己行为,比如像蔡叔这样的爱情专家和情感导师。

不过当我们看完这本书,从蔡叔这里学到了这些爱情智慧,只是获得了信息知识,我们还需要把这些信息知识进行加工并内化成自己的体系知识,才能最终将其转化成我们的一言一行,并让它成为引领我们前行的行事智慧。

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看一看蔡叔的另一本书《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相信看完以后,你一定会受益匪浅,明明白白过好这一生。

《爱情的逻辑》:破除亲密关系中的认知陷阱,让你拥有完美爱情


05 结语

读了《爱情的逻辑》这本书,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一直以来,我都笃信爱情是一种偏感性的东西,虽然需要理智和判断,但更依靠主观直觉和心灵感应。看了这本书以后我才明白,难怪自己在爱情上走了那么多弯路,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自己的智慧不够,根本没有搞懂爱情的逻辑。

正如蔡叔告诉我们的:"认为爱情没有道理可讲的人,100%经营不好爱情。保持理智通透,才能拥有稳定长久的完美爱情。"

有人说,我爱你,你可以一点都不漂亮,我会拉着你的手,骄傲地在朋友们面前介绍,因为你的外表,并不重要;我爱你,你可以没有钱,我愿意每天和你挤公交,和你一起拼命工作,因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价值;我爱你,可以纵容你的一切,但前提是你要值得我去爱。

希望我们都能拥有爱情的智慧,成为值得被爱的那个人。

《爱情的逻辑》:破除亲密关系中的认知陷阱,让你拥有完美爱情

作者简介:玉溪,一个爱读书、爱写作的会计师,希望用文字丈量生命的宽度,做一个真实善良、灵魂有香气的女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