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看成長:最接近常人的帝王劉邦和最接近超人的霸王項羽

提到西楚霸王項羽,歷代的文人墨客都不惜筆墨的去歌頌、去吟唱、去惋惜,這樣一個頂天立地的英雄,為什的沒有笑到最後,老天實在是不公平,為什麼是那個宵小之輩劉邦笑到了最後呢?“時無英雄,豎子成名”的論調,一時之間獲得了很多人的支持。

出身:仰仗家族背景順勢而起的項羽vs神話出身造勢而動的劉邦。

如果說劉邦是布衣天子,他的稱王之路上充滿了坎坷的話,那麼項羽可以說是項氏家族榮耀的繼承者,但他也同時被這份榮耀所累、所束縛,他擺脫不了自己的侷限,突破不了自己的格局,這也是他不能建立更大功業的原因所在。

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史記·項羽本紀》


從歷史看成長:最接近常人的帝王劉邦和最接近超人的霸王項羽

項羽出身於楚國項氏,項氏世世代代為楚國將軍,他的季父項梁就是項燕之子,項燕是昔日楚國名將,也是被秦將王翦所敬重的對手,正是秦將王翦擊敗了項燕以後,楚國才被秦國所滅。

項羽的這個出身怎麼理解呢?簡單點講就是貴族,屬於自帶光環類型,你去羨慕他可以,但是你學不來,也模仿不了。

回頭我們來看看劉邦,看看這個布衣出身的帝王,在《史記·高祖本紀》的開篇中,對於劉邦的出身的描寫充滿了神話色彩。

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史記·高祖本紀》


從歷史看成長:最接近常人的帝王劉邦和最接近超人的霸王項羽

劉邦出身尋常人家,並不是名門之後,如果就這麼記錄,劉邦能夠最後脫穎而出,就缺乏合理性了,這可怎麼辦呢?劉邦和項羽不同,項氏就是項羽的黃金招牌,影響力和號召力在祖父項燕時就已經確立,項梁在楚地起兵後能夠一呼百應也是這個原因。

從歷史看成長:最接近常人的帝王劉邦和最接近超人的霸王項羽

劉邦沒有這麼好的基礎,他只能自己為自己造勢才行,什麼辦法最有效,能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呢?劉邦選擇了模仿陳涉,利用鬼神的力量,說自己是真龍之子,這樣一來就為自己找到了一個合適理由,我是上天選定的人,我承接了天命,這是我能夠取代秦而成漢的原因,這是為自己找到合理的理由,對天下人有一個合理的解釋。

劉邦神話自己的出身,目的是擴大自己的影響力,為自己最後成就帝業,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擴大自己的影響力,為自己造勢到什麼時候都是有效的。

求學之路:半途而廢的項羽,刻苦奮鬥的劉邦。

如果說到成長,似乎項羽為我們樹立的是反面典型,他沒有定力,學東西的時候總是半途而廢,這就是史書記載裡告訴我們的。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史記·項羽本紀》


從歷史看成長:最接近常人的帝王劉邦和最接近超人的霸王項羽

項羽的叔父項梁,對於項羽寄予厚望,因此對他悉心栽培,讓他讀書練劍,後來又教授他兵法。但是項羽的表現就有點差強人意了,他認為讀書能認識名字就行了,練劍不過是和一個人比試的技藝,沒有什麼值得學習的。我想學習萬人敵的辦法,於是項梁教授他兵法,但是沒有幾天的光景,項羽又不想學習了。

看了上面的說辭,項羽更像是個孩子,總是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也有興趣去做大膽嘗試,但是卻總是淺嘗輒止,不能堅持做深入研究。

劉邦沒有項梁這樣的叔父悉心栽培,那他如何獲得成長呢?他不喜歡從事農耕生產,但是劉邦一直刻意經營和維護自己的形象,他是個什麼形象呢?

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史記·高祖本紀》


從歷史看成長:最接近常人的帝王劉邦和最接近超人的霸王項羽

心胸寬廣不吝嗇,對於身邊的人可以急人所急,只要我能夠幫助,我就去拉你一把。在大家的心目中,劉邦是個寬厚的人,能夠幫助他人,也說明他有能力,幫助人需要的不是善心,首先需要具備能力才行,劉邦顯然是個有能力的人。

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史記·高祖本紀》


從歷史看成長:最接近常人的帝王劉邦和最接近超人的霸王項羽

等到劉邦壯年後,通過考試選拔的方式,成為了一名基層幹部,做了泗水亭長,也就是管理地方治安的官吏。他和自己的上下級領導都能夠相處的很融洽,說他好酒色,那是因為大家都喜歡這個,劉邦不特立獨行,也不桀驁不馴,他就是個和大家一樣的普通人,因此才能夠和大家打成一片,在沛縣這個地方混得風生水起。

和項羽的讀書、練劍、學兵法都半途而廢相比,劉邦很專注,他一直刻意維護自己的良好形象,同時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大人長者的形象不是一蹴而就的,好口碑是靠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

見識決定反應:項羽的取而代之和劉邦的大丈夫應當如此。

有人問讀過書和不讀書的人之間,有什麼差異,我看從劉邦和項羽看到秦始皇的威儀後就可以看出來分別。劉邦是讀過書的,而且成績還算不錯,他泗水亭長的職務是靠考核和選拔擔任的。他和盧綰曾今一起讀書,他曾跟從信陵君的門客張耳遊歷四方,這些都是劉邦讀過書的明證。項羽讀過書,半途而廢了,到什麼程度呢?用項羽自己的話來說,認識自己的名字就行了。

秦始皇帝遊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史記·項羽本紀》


從歷史看成長:最接近常人的帝王劉邦和最接近超人的霸王項羽

項羽在會稽看到秦始皇出巡,他不禁說出了“我可以取而代之!”很多人認為這是項羽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性格使然,是他本性的流露,但在我看來,也可以說是項羽無知的一種表現,他羨慕秦始皇的成功,卻無視秦始皇為此所付出的巨大努力。那個曾經被當做傀儡的少年,憑藉自己的智勇,讓奇貨可居的呂不韋和氣焰滔天的嫪毐都倒在了自己的腳下,那個不念及母子之情的趙姬,也沒有影響他的成王之路。

無知帶來的無畏,並不值得學習,反而應該警惕,我們保持一顆謙虛謹慎的心,對於獲得進步和提升都是十分必要的。

劉邦也見到過秦始皇,他的反應和項羽不同,作為一箇中年人,長年在基層從事管理工作。劉邦知道管理一縣的治安之難,因而他更能理解秦始皇,作為和自己年紀相仿的大秦帝國最高統治者的那份艱辛。

高祖常繇咸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史記·高祖本紀》


從歷史看成長:最接近常人的帝王劉邦和最接近超人的霸王項羽

而劉邦則不然,他藉著出差咸陽的機會,也看到了秦始皇的威儀,他的說法是要向秦始皇學習,大丈夫應當如此。承認自己不如人不是軟弱,而是因為對於自己有清晰的認識,對於他人有著清晰的判斷。

示弱藏拙是理性的判斷,確立目標是前進的前提,有了目標加上理性的判斷和堅持不懈的努力,運氣總不會太差!

突出的特點:追求極致創造記錄的運動員和知人善任從諫如流的管理者。

項羽最突出的能力究竟是什麼?按照《史記·項羽本紀》的記載,似乎是他有個好身板,天生神力無人能敵,可以舉鼎就是對項羽力量的最好註腳,但是說項羽的才氣過人,具體體現在什麼地方,抱歉,我確實看不出來在哪裡。你說項羽有超乎常人的勇氣,我倒是不反對。

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史記·項羽本紀》

項梁在世時,項羽充當的主要角色是項梁手裡的一把利劍,而項梁身邊的智囊則是范增,一文一武成了項梁的左膀右臂。范增建議項梁擁立楚懷王,從而獲得了天下人的支持,而項羽則替項梁除掉了一個個障礙。

從歷史看成長:最接近常人的帝王劉邦和最接近超人的霸王項羽

項羽是運動員,他的成績有目共睹,他不斷的創造巔峰,併成為這一領域其他人追趕和學習的目標。破釜沉舟,閃擊彭城都是經典戰例,說韓信的很多經典戰例是向項羽取經,我認為都不過分。對於作戰,項羽有著天生的敏銳和判斷,當然這也離不開他身後的智者范增的運籌帷幄。

劉邦論戰鬥能力,確實和項羽不能相提並論,就算是韓信,也不能正面挫殺項羽所率領的楚軍的鋒銳。但是劉邦知道合作和分工,他一直在下棋,表面上看,項羽戰無不勝,實際上劉邦在步步為贏。劉邦搞統一戰線,把所有可以團結的力量,全部都團結在自己身邊,決定楚漢戰爭最後勝敗的不是垓下之戰,而是劉邦勢力一步步的鞏固,和對楚軍的一步步蠶食。

從歷史看成長:最接近常人的帝王劉邦和最接近超人的霸王項羽

劉邦把戰場交給了韓信,才把後方交給了蕭何,把戰略規劃交給了張良,對於“漢初三傑”的使用,體現了劉邦知人善任的管理者突出的素質。同時劉邦又能從諫如流,他聽取張良的建議,幾乎兵不血刃入主關中;聽取蕭何的建議,啟用韓信做漢軍主帥;聽取陳平的建議,用反間計離間項羽和范增;聽取韓信的建議,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劉邦是管理者,他一直在努力調動各種資源經營自己的事業,他要讓自己的公司能夠持續發展下去並能長治久安,從這一點來說他做到了,他的公司叫西漢,他是這個公司的創始人。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