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诗画合一诞生千年文人画传统


苏轼:“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诗画合一诞生千年文人画传统

苏轼作品

前言:

平生最爱苏东坡,爱他自然天真,不事雕琢,爱他逆境之中不随波逐流,热爱生活,爱他穷困潦倒却能创造出让人垂涎欲滴的吃货精神,也就是这样一个可爱的苏东坡先生,成了中国文人画的掌门人,在绘画上他将书法,文学,绘画融为一体,以达到画内之境可描,画外之境难求的境界,这便是文人画,苏轼的理论体系将文人画和院体画区别开来,并引领文人画超越院体画,提升文人画的价值,苏轼自己也成了当之无愧的文人画执牛耳者。

文人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个极具特色的现象,它的若干内容甚至被引为中国悠久绘画传统的特质,甚至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代表。

二十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思潮,徐悲鸿引进西画改造中国画,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领袖对中国画的偏见,再加上“文化大革命”,中国画已经体无完肤,但“文人画”理所当然是中国文化的正统。

文人画之要义乃在于创作者之有所寄托,形式如何,实不关键。

强调文人画的精神内涵的同时,除画家的道德情操为重点,自然也涉及其他文化性的修养,其中又以对文学与书法的修养为重视。唐代王维,宋代米芾,元末四大家以及明代沈周,文征明为代表的各个阶段,他们因生活的优游自适。基本上呈现“不失形式而尚天趣,不尚格法而尚新颖”的现象。这是一种与“院体画”精致严谨,华丽截然不同的风格。

苏轼:“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诗画合一诞生千年文人画传统

沈周作品


苏轼:“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诗画合一诞生千年文人画传统

文征明作品

董其昌的“南北宗论”

董其昌提出一个影响后世很深远的“南北宗论”,后来便成为众人讨论文人画绘画风格的起点。其实董其昌这个二分法只不过是一个简约的方便手段而已,他的本意是借说明勾斫,刻画的风俗是流俗画家的病根,但真正的画家应该是“绝去甜俗辟蹊径,乃为士气”。

苏轼:“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诗画合一诞生千年文人画传统

董其昌作品


苏轼:“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诗画合一诞生千年文人画传统

董其昌作品


苏轼:“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诗画合一诞生千年文人画传统

董其昌作品

“为艺术而艺术”

纵观历史上的文人画,所谓文人画家大致也可以说是画院以外的画家,不为宫廷服务,不因政治,宗教等非艺术目的而创作,而只为自己服务,为了个人的“畅神”而作的艺术动机。这样的文人画因此也就是古人所谓的“利家”。

“行家”就是职业画家,而“利家”则指非以画为职业的业余画家。

在古代,教育没有普及,能识字就已具有若干便利的生活条件,命运不济时可以教授童蒙或算命卜卦(黄公望与吴镇都以此谋生),如果喜欢绘画,就可以照着自己的选择去画,照着自己喜欢去画,不必太迁就欣赏者的胃口。文人因掌握知识的资源,并赖之经营生活所需,以此成为社会上的一种特殊阶层,而这个阶层的存在,又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得到官位,有了国家的保障,地位就更巩固了。自然不必受到各种成规所约束,业余性格而带来的“清旷超凡”的风格,表现出一种非外物所能阻挠的独立精神,即现代艺术中所主张的“为艺术而艺术”,的纯粹性,所以特别值得珍惜。

苏轼:“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诗画合一诞生千年文人画传统

吴镇作品


苏轼:“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诗画合一诞生千年文人画传统

吴镇作品


苏轼:“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诗画合一诞生千年文人画传统

黄公望作品

绘画成为了探索宇宙真理的一种途径,技进乎道。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就把绘画从一般的技艺中解放出来,并赋予文化上的严肃使命,使之能“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达到画以载道。绘画之所以可以能与造化同功,完全落实到笔墨的形式上,因水墨山水树石的盛行,也提升了花鸟画的地位,绘画已非简单描摹自然的形态,而是成为了探索宇宙真理的一种途径,技进乎道。

文人画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北宋,以苏轼为中心,重要人物包括黄庭坚,米芾,李公麟等一批文人士大夫,政治不得意,经世济民的抱负无法实现,失望之余,只能移情绘画,发现宫廷院体画精谨有余,意味不足,大失画道。苏轼有“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批评只知计较外在形貌的画家的通病。黄庭坚则主张。“凡书画当观韵”,特别重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并提出“胸有万卷画,笔下无一点俗气”,以知识修养来免于堕人画工俗匠之流的法门。强调绘画与人格的对应关系。

苏轼:“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诗画合一诞生千年文人画传统

李公麟作品


苏轼:“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诗画合一诞生千年文人画传统

李公麟作品

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

“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苏轼的这个概念,后来成了文人画讲求“诗画合一”的根源,究竟如何在创作中加以实践,李公麟用顾恺之那种春蚕吐丝般的细线来作白描人物画和动物画,以引进一种古老的韵味。米芾以“平淡天真”来对抗俗气,一反李成,郭熙的复杂与精巧,将笔墨与造型回归至最单纯的点,直线,三角形。来作山,石,树木与云气,并构成一种含蓄而平淡的烟云境界。

苏轼:“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诗画合一诞生千年文人画传统

米芾作品


苏轼:“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诗画合一诞生千年文人画传统

米芾作品


就象用照相机去照一张照片,拍出来不是艺术,只有照片能表达思想时,才能成为艺术,与文人画提出的意义同出一辙,作画者有了修养,思想。他笔下的作品才能生气勃勃,就同树根与树叶之间的关系一样。照相与绘画只是一种手段与途径,作品背后反映创作者的思想,学养及世界观。

当画家的境界与“道”同,当然下笔如有神,董其昌早年参禅悟道,从京师落第的归途,听到拍打窗户的声音而恍然大悟,后即画技大增,黄宾虹青城山奇遇,潘天寿也是49岁的那一年悟道而大成。

文人画作为一种理想形态而存在

苏轼,黄庭坚,李公麟,米芾在艺术上的实践和探索,意味着文人画作为一种理想形态而存在。对于关心绘画艺术的文人而言,去共同思考艺术如何在宦海沉浮时安身立命,也许比具体地从事某种绘画改革来得更重要。

诗画一体的提法,为绘画带来文本意义,有点画龙点睛的意味,从此,诗书画结合的形式就成了中国画的一种很特别的绘画形式。

结语:

一千年前,一个文人望着窗外的景象,处理完恼人的政务之后,突然,眉头一松,砸了职业画家的饭碗,他就是苏东坡。无论是文学上的积极浪漫主义,还是书法上的“尚意书风”,抑或政治上的“进退由我”,面对挫折,心游物外,苏东坡给我们演绎了一出汹涌恣肆的独角戏。从津津有味的“东坡肉”到文人画理论,把当时争先恐后参加“国考”进入国家画院的宫廷画家抛出几条街,在苏轼眼里,宫廷画家只不过精细化操作的熟练工。是他,彻底改变了中国画的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